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克里斯蒂娜一生孤独迷离,她弃绝人间的舒适享乐全心追求永恒的精神快乐。诗歌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初恋失败,父亲病逝,到中年全方位的社交活动,再到孤独的晚年隐退。她的诗歌也呈现出统一协调的三部曲:从温婉细腻的抒情诗,到内涵丰富的叙事诗,再到热烈苍凉的祈祷文。爱是诗人背后最隐秘的缘由。为寻求心灵的平静,她试图在爱中找到永恒,却一次次被爱推着向前走:从人世爱恋到社会爱心,再回归上帝。  相似文献   

2.
陈染对孤独的迷恋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她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涉及到孤独话题.她认为,孤独是精神高贵的标志,唯有智力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的人,才会体验到孤独的快乐.只有在孤独中,人的精神生活才格外活跃和丰富.实际上陈染是借孤独话题探讨人的内心,表达人生存的永恒困境状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阐释里尔克的诗歌主题。其一,对死亡的重新认识和肯定。对死亡的真正意识应导向一种充满意义的生活。其二,由死引出的对真实人生家园的追寻。我们的本性乃是孤独。对这种孤独应学会担当。其三.对死的肯定和孤独的担当离不开爱,唯有真正的爱才可承负人生的自然性裂伤。这种爱也是歌唱。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表达人类本能感情的方式,爱情往往可以通过诗歌去承载和传递这种具有永恒意义的情感.而诗歌因为独特的表达和创造的唯美意境也就成了歌咏爱情的最好方式.对爱情诗歌的赏析就是对诗歌意境的再解读,也是一种美的再感受.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孤独的猎手"的卡森.麦卡勒斯在她的一系列作品中发掘了人性中核心的东西———孤独与渴望,这是现代人的普遍情结,现代人挥之不去的体验。独孤的出口是沟通和爱,而沟通、爱是错位和最终不可能的。麦卡勒斯的写作呈现了这样残酷的事实:孤独没有出口,它成为现代人无法脱离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芭芭拉·麦克林托克(1902-1992),一生中几乎是在孤独中度过的。90年的孤独生涯中,她既在科学领域里享受到了孤独的甘美,又在人世间品味到了孤独的酸楚…… . 1902年6月16日,芭芭拉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她的出世使本  相似文献   

7.
陈舒 《科技信息》2008,(1):227-227
茨维塔耶娃的俄罗斯情结在侨居中化作了失去祖国,孤独无依的悲惨声音。对祖国的怀念成为她创作中的主题。本文试从修辞的角度出发对诗歌《Тоскапородине!》进行分析,品味她的诗词,揣摩主人公变化莫测的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她的痛,还有她的俄罗斯。  相似文献   

8.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与柳宗元的<江雪>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对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意境进行比较分析--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有其相似性,都是由于怀才不遇促就而成.同时,两首诗歌从各自独特的角度写出了同样的孤独和超越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有一种爱叫生命,有一种事业叫无限及永恒。 人渴望爱、无限及永恒,从王柔力身上,我终于得以印证。 猴年伊始,重庆解放碑邹容广场,中山完美日用品有限公司在重庆的第三个专买店终于开张营业,一个女人的笑容在朋友送来的诸多花篮的映衬下显得分夕}、灿烂,她就是店主一完美高级经理王柔力。目前,她的下级已经产生了10多个中级经理,顾客已达数千人。 衣着不事奢华但却冰雪般聪颖灵慧的女人,在她半个多世纪人生的风风雨雨与坎坎坷坷中,她无时不希望自己能象男人一样思维,目光犀利,能穿透人生与事业的迷障,并渴望撬动那些坚若磐石的思辩与逻辑。她说,她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结果证明,那些在千年的盲点中已经生活了很久的女人该如何拥有爱、无限及永恒。 岁月也曾在她的脸上留下些痕迹,但却在两年后,也就是自2 001年底,当她第一次走进完美,第一次使用了完美产品,并进入完美事业以来,其生命规律与其她女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的王柔力突然感觉自己年轻了许多,因为精力的充沛,因为事业的无限,这一切无不表现在她的心境中。 年轻是一种心情,一种心态,一种感觉,一种发现与创造。 追寻王柔力过往人生及其完美之旅,我们会明白这样一个定律“只有生活在活力与激情中,人才会永保青春。  相似文献   

10.
爱是一种行动,爱不是一堂演讲课,它是实践课.青年人看到爱的榜样学会了去爱,从别人那里经历了爱,再去复制所学到的榜样.……  相似文献   

11.
刘晗 《世界博览》2021,(13):50-53
孤独是一群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独.就像米兰达·裘丽以动静皆宜的两种状态成全了她自己:独自搭建虚构,小说处女作《没有人比你更属于这里》一举获得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时隔8年后又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第一个坏人》;满脑袋奇思怪想的她更偏爱与众人互动的头脑风暴,大学肄业的她从十几岁起试水电影创作,从22岁完成首部...  相似文献   

12.
<百年孤独>中女性形象主要体现了人类精神的深刻境遇,塑造她们命运的悲剧力量之形成原因则是孤独,孤独的来源又从爱的失缺发端.  相似文献   

13.
黑人也是人,但却因为特定的历史原因使得他们有了特定的称谓:奴隶.生活在奴隶制下的黑人,身心都饱受摧残,变得失去自我.赛丝,一个在白人机制欺压下存活的女黑奴,虽然她得以从奴隶制下的畸形黑暗生活中逃脱出来,但却始终没能逃脱出那种制度带给她的创伤以及精神上的折磨.她对宠儿的爱是深厚的,但却也是畸形的,带有愧疚心理的爱,一种令她无法走出自我的爱,令她堕落的爱.  相似文献   

14.
"深度意象派"的代表诗人罗伯特·勃莱,试图坦诚探究人们心灵的惶惑和疑虑,把握住生命与灵魂的诗意.他以个人的孤独、隐居方式,把美国中西部的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带入到诗歌中,为了实现自己"深入情感"的诗歌理念,以理性而非煽情的笔调深入到所描述事物的本质层面,带给读者沉潜、冥思的冷意.这个"冷",是读者深入到诗歌的入口.  相似文献   

15.
约翰·邓恩是英国玄学诗歌的代表人物。无论是他的艳情诗、诗讽刺诗还是神学诗都极富思想、才思敏捷。在邓恩的诗歌中,炼金术作为现代化学的前身,起初被视为纯洁雅化之术,象征着纯纯的爱;后来人们借助炼金术从事欺诈,邓恩借用其讽刺爱情的幸福只不过是个美幻的泡影。借助炼金术的四大元素,邓恩指出男女彼此都曾互为元素,死后还原为土、水、气、火;探源炼金术本质,爱因炼金术凝铸为永恒;在神学诗中,邓恩希望经过上帝锻造,灵魂得以拯救;在邓恩的葬礼挽歌中,死亡具有炼金术的神奇。从炼金术意象视角探讨诗歌艺术丰富了约翰·邓恩的诗歌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诗歌在历史上一直都是辉煌的:春秋的《诗经》时代,外交辞令都用诗;李唐的诗歌地位更是发展到了“以诗取士”;宋元的词曲都达到了巅峰,那也只是诗的变体;二三十年代的新文化运动,新诗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五六十年代的贺敬之、郭小川则妇孺皆知;只是到了现在,诗歌流派纷呈,似乎只是部分人的事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但是,人们爱诗、读诗、谈诗、写诗,尤其是青年人,正当诗一样的年华,他们对缪斯之神的膜拜是不会放弃的,不管是如何的经济大潮或商海之战的冲击,诗歌仍然在死死地守着她的阵角。这是一种剑拔弩张的僵局,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助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7.
《华东科技》2010,(4):74-75
近年来,从东南亚大海啸到四川汶川大地震再到海地地震,再到如今的智利地震,自然的强力令科技文明时代的人类再次感受到了自身的孤独与渺小。由此,人类应该作出反思:在与天灾的抗衡中,科技的"冰点"究竟在哪里?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两颗纽扣,一颗在上衣的前襟上,一颗在袖口上,然而他们相爱了。他们的相遇纯属是一次偶然,有一天晚上,他们的主人醉醺醺地回了家,随意把上衣往沙发上一丢,一只袖管正好搭在了前襟上,他们便相遇了。初次见面,就是这样的一次清淡如水的邂逅。他淡淡地说,你在这里;她也淡淡地说,你在这里。然后,他们彼此都深深的打量对方,从眼睛到心灵,再从心灵到眼睛。他的心中有一丝触动,说不清是什么;她的心中也有一丝触动,说不清是什么。像所有的爱情情节,随后,他们谈起了各自的遭遇。他的过去坎坷曲折满蕴沧桑;她的过去虽然平淡但幸福有趣。他们都被对方感染和陶醉着。他发现,他愿意把心底的话说与她听。她觉得,她喜欢来自他的倾诉。他说,袖管是个偏僻的地方,在那里我卑微而孤独。她安慰说,那多好啊,孤独可以安享内心的宁静。她说,倒是前襟这个地方很不好,喧哗、躁乱、红尘飞舞,让人生厌。他也安慰她说,在迷乱的世事中沉静自己,或许可以使你的生活更厚重。那一夜,他们的谈话深入心灵。可惜的是,早上的时候,还没来得及告别,他们就被主人阔大的身体分开了。那一刻,  相似文献   

19.
李芃 《科技信息》2010,(33):I0254-I0254
《飘》历来都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经典的爱情小说之一。这部闻名遐迩的小说的主人公斯佳丽的爱的历程从没有战争硝烟时愉快的生活环境开始,一直持续到战争的来临.本文试图通过她三段婚姻的逝去,她的无奈,她的悲哀,她执迷于对阿希礼盲目的爱中成长的人生.分析她懂得真爱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见到乔珍,是她从火车站送儿子回来.儿子考上了成都一所大学,欢天喜地地上学去了.3年没见,她老多了,才43岁,两鬓就有了白发,额上、脸上也牵上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为了让孩子走进大学的殿堂,她陪着儿子在大别山区的一个小县城里度过了3年,陪读生活似乎绞干了她生命的活力,在我们相处的五六个小时里,我竟没见她笑.过去,她可是一个爱说爱笑爱闹的女人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