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07,(10):59-59
国家863重大专项“海底土体原位静动态探测技术”课题(编号:2001AA602024/2003AA602240),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拥有的“奋斗五号”多功能工程调查船及船载HGD-300型海洋工程勘察钻机为依托,紧密结合现代前沿的流体液压技术、机械工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开展近海工程地质调查的海底土体原位静动态探测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2.
深海沉积物地热探针是原位、快速探测海底沉积物温度梯度与热导率的专用设备,是目前获得海底沉积物热流值的较佳方法。热流值是判定油气成熟度,进行油气资源评价和油气远景预测的重要参数。地热又是多种危险的自然灾害表现特征,自然界发生的地震、火山、断陷、张裂、热泉喷涌、岩浆入侵、板块运动、地壳变形等,均与地热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探测地热能够为预测这些灾难提供参考依据,进而为各类海洋工程建设、海底采矿和海底钻探提供服务。不仅如此,它还能够揭示自然灾害的变化规律,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07,(7):53-53
以中海石油研究中心为依托单位的国家863计划“深水油气开发工程共用技术平台的研究”课题(编导2004AA617010),将深水海洋工程技术的应用研究和为我国深水池建设提供相关关键技术相结合,为我国深水工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深水油气田的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一、实验室概况  为了适应我国海底矿藏、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以及培养海洋工程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经国家计委批准 ,在上海交通大学建立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于 1992年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 ,1993年由原国家教委正式批复对外开放 ,1997年通过国家的第一次评估 ,成绩为良好 ,2 0 0 3年通过国家的第二次评估 ,成绩为优秀。  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管部门是教育部 ,依托单位是上海交通大学 ,由学校直接领导和管理 ,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吴有生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润培教授为实验室主任 ,杨建民教授、廖世…  相似文献   

5.
白勇教授,现为杭州欧佩亚海洋工程有限公司(Offshore Pipeline&Riser Inc.)总裁,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2009年浙江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2010年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 白教授于1989年在日本广岛大学取得海洋结构博士学位.他先后在丹麦技术大学、挪威科技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博士后教学和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6.
正"这次乘坐我国自己的船、自主研制的载人深潜器,亲眼观察到南海的海底,真为我国海洋科学技术发展感到骄傲。这趟海底的旅程,真像爱丽丝漫游仙境,我刚从仙境回来。"82岁的汪品先说。5月13日,在众人关切的目光中,一位年逾八旬的耄耋老人,稳步爬上扶梯,登上了不满周岁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南海的万顷波涛中,缓缓驶向海底的沉积珊瑚礁,观察采样长逾8小时。这位耄耋老人,就是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7.
资源问题是人类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在陆地资源一步步走向枯竭的时候,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占据着地球三分之二以上的海洋。可以说,谁在海洋的开发中取得优势,谁也就将占据未来的优势地位。发展海洋工程高新技术,正是海洋开发最为关键的策略。叶银灿总工程师在海洋工程科学领域勇于开拓,不断创新,为我国海洋工程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海鼻涕"又称海洋黏液,由死亡的浮游植物和凝胶状的海洋生物及其排泄物所组成,其突然的"爆炸式"分解可以给海底生物提供丰盛的食物。对许多海底生物来说,这是难得一遇的超级大餐。不过,这些沉到海底的黏液状物质并非是海底生物的意外收获,随着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的趋势加剧,"海鼻涕"分解的频率逐渐增加,这可能会影响海洋中营养物质的  相似文献   

9.
2005年12月15日,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依托单位的国家863计划"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课题,在北京通过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主题专家组的验收.专家一致认为,课题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4):15-15,18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承担的"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课题,突破了浮标高可靠性、浅海环境适应性、重量精确调整及我国自主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等多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采用argos卫星系统定位和传输数据工作深度为2000m的深海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工程样机及采用我国自主北斗卫星系统定位和传输数据的工作深度为400m的浅海型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工程样机.多台工程样机取得了理想的海上试验效果,最大工作深度和完成的剖面测量次数均达到合同指标要求,测量数据与现场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4,(4):59-60
我国近海地质灾害类型复杂多样,分布广泛,已严重影响和制约海洋开发活动。并且,随着气候变暖、海洋开发利用强度的大幅增加,海洋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增长速度已远远高于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认识海洋地质灾害和灾害地质环境及其发育规律关系着我国沿岸人民的生存条件和经济发展。以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为主的5家单位近百名科技工作者,对我国海岸带和近海进行了近千次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开展了评价和预警技术研究,开拓了海洋地质灾害研究领域,对促进海洋科技进步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获得的海量调查监测数据和取得的系列创新成果,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工程建设和海洋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2005年12月15日,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依托单位的国家863计划"深水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课题,在北京通过验收. 课题在集成长排列大容量震源地震采集技术、研制高频数字海底地震仪(OBS)、研究和开发基于模型的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MBP)与混合地震反演储层预测系统(HSI)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3.
海洋脐带缆是连接浮式生产系统及海底生产设施的关键装备.然而,深远海区域海况恶劣,脐带缆为大细长比的柔性结构,失效模式特殊,加强设计技术十分复杂.我国脐带缆核心设计技术几近空白,长期被国外垄断.本文构建了"刚柔并济"的脐带缆设计优化理论,揭示了多材料复合、多构件螺旋缠绕的脐带缆结构关键力学行为失效机理,形成了面向不同水深...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单道地震探测技术的工作方法,总结和探讨了该技术近年来在油气井场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和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并对单道地震探测技术在我国天然气水合物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08,(14):56-56
本课题是我国首次启动的关于“海岸带生境修复”的国家863计划课题(2002AA648010)。课题针对渤海湾的主要海岸带类型——淤泥质海岸带,选择不同的海岸带生境类型,运用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技术,在技术研究层面、技术应用示范层面、管理协调技术层面3层面上构建海岸带生境修复技术体现的框架,从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11):68-69
随着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海底沟槽施工日益频繁,深水沟槽开挖项目逐渐增多.在海底水深达到一定深度后,开挖难度急剧增大.本技术主要依托福建炼油乙烯项目海底原油输送管线工程研究了51m水深时海底沟槽开挖技术.  相似文献   

17.
由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和海洋出版社共同策划、组织资深专家编著的“海洋地学科普丛书”作为“我国海域1:100万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成果之一,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专项资助的“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丛书”包括《海底探索之路》、《海底景观之奇》、《海洋矿产之源》、《海陆沧桑之变》和《海洋世界之窗》共计五册,由中科院秦蕴珊院士任“丛书”编委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刘嘉麒研究员亲自执笔作序,是我国海洋地学领域首套高级科普丛书。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08,(5):55-55
作为海洋油气和海洋地质研究的有效手段,特别是由于其潜在的军事用途,OBS一直是国外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我国在OBS引进问题上一再受到国外的限制。国外对我国的OBS技术限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性能宽带海底地震仪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全球气候模式对气候变率的预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不仅影响气候研究的本身,也给我国政府相关决策带来困难。海洋是整个地球气候系统的一部分,海洋模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全球气候模式的可靠性。参数化是数值模式的动力核心之一,因此开发新的海洋模式参数化方案是改进气候模式的必经之路。针对高分辨率海洋模式,我们需要开展中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中尺度涡旋诱导的沿等密度面和跨等密度面混合、次中尺度、内波以及海流与海底地形相互作用等关键物理过程的研究,阐明海洋能量级串多重耗散路径和机制,以此建立从海面到海底全深度的适用于高分辨率海洋模式的关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以改进全球和区域海洋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22,(6):11-1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声学层析成像理论、技术和应用示范"项目针对大范围水文参数层析和海底特性成像的需求,充分挖掘声波环境遥感遥测的潜力,围绕声波与不同时空尺度海洋过程及边界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利用稀疏布放声传感设备层析与成像环境特征的可辨识性等关键科学问题,旨在突破大深度低频发射换能器、大功率垂直发射阵、多元垂直接收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