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论道德权利     
道德权利指的就是道德主体依据道德所应享有的能使其利益得到维护的地位、自由和要求。较之于法律权利,道德权利具有作用范围大、救济手段软、与义务不完全对等等特性。道德权利在公民社会中表现为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权、道德主体的被尊重权、道德行为公正评价权、请求报答权等。研究道德权利,是对传统伦理学的重大补充,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道德权利的认识,推进新时期的道德建设而且能适应法治建设的需要,推动法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权利的主体只能是图书馆,而不能是其工作人员和读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只能就雇佣合同享有权利,而读者则基于其独立地位享有权利。图书馆权利包括资源收藏权、选择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图书馆权利受到其他竞争性权利和社会公益之限制。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权利的主体只能是图书馆,而不能是其工作人员和读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只能就雇佣合同享有权利,而读者则基于其独立地位享有权利。图书馆权利包括资源收藏权、选择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图书馆权利受到其他竞争性权利和社会公益之限制。  相似文献   

4.
从人权的视角来看,大学生不仅拥有法律权利,也拥有道德权利。因此,高校不仅要保障大学生的法律权利,也要尊重其道德权利。大学生的道德权利,既是应然权利,也是实在权利。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必须确立人文关怀的核心地位,彻底改变原来那种"无人"的教育,站在人权视角和高度,以宽容、理性、尊重和平等的胸怀开展道德教育活动,维护与保障大学生的道德权利。  相似文献   

5.
道德内化和人的主体性相辅相成。人的主体性的确立是道德内化的前提条件,是道德内化的原动力,人的主体性决定道德内化机制的动作效果。而人的主体性又在道德内化中不断提升,主要表现为主体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主体能力的不断扩大,主体道德人格的不断完善。道德内化进一步弘扬了人的主体性,维护了人的尊严和权利,使人们更加自由、平等,更具有道德自律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人民群众也应是道德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和主体力量可以从创建承担主体、创建评价主体和创建接受主体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认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肯定人民群众在创建道德文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道德文明活动中的主体力量,就需要厘清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与其代表者之间、"官风"建设与"民风"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伦理观念"和道德经验与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之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7.
每个市场经济行为主体都必须遵守基本的道德要求。我们有什么权利对“名利场”中人提出道德要求?培育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道德建设所需的道德环境,加强经济法制建设,建立道德赏罚机制和健全社会道德监督机制,加紧完善市场经济,才是道德重建的正道。  相似文献   

8.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劳资关系伦理,是研究《资本论》经济伦理思想的重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劳资关系,体观着资本主义制度下劳资伦理关系的本质抽掉经济关系的这个特定规定性,就不能看清被形式的平等所掩盖着的实质的不平等关系。人格化的资本和被异化的劳动,是资本主义雇佣伦理关系的基本内容.劳资伦理关系的本质不是平等,而是雇佣;不是自由,而是专制。劳资伦理关系的调节在一般情况下有道德的作用,在利益冲突的一定界限上,道德的调节就要通过法律来解决,而且从关系的总体上说始终带有政治性。要区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伦理关系中的两种不同的服务。  相似文献   

9.
论道德榜样     
《潍坊学院学报》2016,(1):82-88
近年来,××道德模范、感动××人物、最美××等的评选、宣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带来的是满满的正能量。这也充分说明了人类社会的道德生活离不开道德榜样。而树立什么样的道德榜样以及如何宣传道德榜样,作为掌握和控制社会道德资源的政府无疑拥有话语权。但由于主客观种种情形的存在构成了对道德榜样的道德生活的"绑架",因此,为其"松绑"就是还道德榜样作为一个生活人应有的幸福。不仅如此,社会还应通过对道德榜样的道德回报鼓励人们弃恶从善,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但应该明白,从归根结底意义上来说,道德回报是对道德榜样的某方面高尚德性的回报,而不是对道德主体的回报。道德榜样作用的发挥凭借其个人德性与公众道德生活之间的契合得以实现。虽然普通公众与道德榜样之间在德性水平上存在差异,但二者道德地位上的平等使得每个普通公众都有成为道德榜样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经济伦理学述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山大学学报》1997,15(5):47-54
经济竿互动的关系并最终达到目标和价值的经济伦理学就是研究经济与道德二者、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兴学科,是研究经济领域以及一切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利益关系并能以善恶进行评价的规范体系。经济伦理学在初创期主要应解决六大问题,经济伦理学的本质与地位;市场经济与传统道德的扬弃;集体主义与个体利益的关系;经济伦理中的内在矛盾;经济伦理的基本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员工创造力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其积极作用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但员工的高创造力是否一定会带来高的创新绩效还有待检验。因此,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以中国组织中1031份员工调查数据为样本,纳入员工道德认同和道德推脱两个变量,将员工视为道德主体,实证检验员工的创造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高创造力的员工能够带来较高的创新绩效,道德认同对高创造力员工的创新绩效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员工的道德推脱可能降低员工的创新绩效。本研究丰富了社会认知理论在创新领域的应用,弥补了员工创造力的负面效应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诚信主要着眼于个人的为人处事、修身养性 ;在诚信的道德建设上 ,重内诚之德的修炼 ,轻外信之德的实践 ;在具体措施上 ,厚诚信道德教化 ,薄诚信制度建设的确保。当前 ,决定诚信存在性质和作用性质的首先是经济规律 ,然后才衍生为伦理原则。市场经济下的诚信 ,主要不是道德境界 ,而是指每一个市场主体、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基本义务。因此 ,诚信建设也从社会思想意识层面下移到社会制度层面上来 ,从人们“愿不愿为”提升到“必须为”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经济人假设”,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和各种经济自由权利,是市场经济能够成功运行的基本前提.从“经济人”与市场经济、“经济人”与“道德人”、“经济人”与“超经济人”三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基于人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改造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野观之,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改造关系衍生出的是主体与主体的互动,而不是主客体关系的对立.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主体在德育交往的时代变迁中,却呈现出曲折复杂的发展状况.以此反观当前我国德育交往与德育主体发展的特殊性,为德育未来走向的价值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是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青年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建设者,他们在生态道德方面存在着认知不全面、情感意志不坚定、行为难以落地等问题,从丰富青年学生生态道德认知、增强青年学生生态道德情感、推进青年学生生态道德实践等几个方面下功夫有利于更好地提升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对增强青年学生综合素质、建设美丽的生态文明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法律上,精神损害的成因私法大大少于事实但又多于公法;但在事实和理论上,任何对素质、人格因素的侵害或影响都可能构成精神损害的成因.这种理论和事实的分析与探讨,随着时代发展,对精神损害赔偿因果关系的立法选择和法律认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济是一种主要以道德教育为手段来发展的经济 ,是劳动者道德素质状况所体现出来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效果。发展道德经济是通过不断提高人们积极进步的道德觉悟 ,使之焕发出合法的积极的高效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行为 ,由此推动社会、集体和个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道德经济学是以道德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是为我国发展道德经济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论的科学。当前我国发展道德经济、研究道德经济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传统德育重“灌输”,现代德育重“自主”。学校的德育过程,实质上是对学习主体道德自主建构的帮助过程。现代学校必须走一条既重视基本价值的引导又不妨碍道德学习主体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的综合德育之路。确立“人性向善”的人性观,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提升道德需要,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训练,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汪艳 《长春大学学报》2014,(8):1128-1131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的对象和主体也深陷于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中,对社会进步造成了不利影响。本文以"经济人"为出发点,立足"生德"和"师德"缺失的表现,结合"经济人"的自利心分析了师生经济行为最大化,并以制度约束和"经济人"的自我激励来培养和提升高校师生诚信道德。  相似文献   

20.
"道德悖论"是近年来伦理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其进行深入讨论前,先对"道德悖论"概念加以考证,确定其是否属于悖论范畴是一个具有极为重要现实意义的步骤,因为这将影响我们如何选择破解此类问题的方法和路径。立足于逻辑学角度对"道德悖论"进行分析后可得出结论:"道德悖论"并非悖论,而是由二难推理构成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