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能力是人类的特征之一.人类语言具有极其复杂的结构,可以用有限的元素生成出无数的语句,用来表达思想、情感,传承人类文明.但人类是如何获得和学习语言的问题至今未解.Science杂志在2005年提出了125个需要探索的科学问题,"为什么存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Why are there critical periods for language learning?)即是其中之一.本文重点阐述控制或调节语言学习关键期运作的因素,以及影响关键期内语言学习的重要条件,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人类有5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此外还有温觉(包括热觉和冷觉)、痛觉等.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体是如何感知物理世界的问题一直吸引着人类.然而,人类关于这些感觉的基础生物学层面的理解仍然十分有限.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感知觉研究领域,以表彰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  相似文献   

3.
延缓衰老、增长寿命,人类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愿望.人们幻想可以像神仙那样长生不老、青春永驻,可谁也不能逃脱严酷的死亡规律.任何一种生物的寿命都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日前,美国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将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NOVA1基因导入人类多能干细胞.他们将这些细胞培养成直径达5毫米的类脑组织块,并与正常的人类大脑进行比较.该成果有助于科学家理解人类大脑进化的基因路径. 人类与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关系比与任何现存的灵长类动物的关系都密切,而且,尼安德特人40%的基因组仍然存在于人类身上.但是科学家研究这些古人类大脑的手段有限.了解这两种古人类的基因与人类的不同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有助于研究人员理解是什么使人类成为独一无二的高等动物.  相似文献   

5.
黄志洵 《自然杂志》1996,18(4):221-226
目前,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时刻:世界人口继续急剧增长,而地球资源维持生命的能力有限,因此,在21世纪可能开始向外星移民,其规模将逐步增大。在这种背景下,对未来的电子学将要扮演的角色进行估计,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正>地球是一个依赖于相互作用的物种和有限资源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作为地球资源消耗的主力,已经危及了地球生态系统的运转。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环境的退化、优势物种之间对资源的争夺都表明地球生态系统正在发生急剧变化,极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最终崩溃。人类拥有支配地球资源的能力,应该对所有物种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未来负责。  相似文献   

7.
根据有限理性理论,人的决策行动受到外部因素和自身条件的双重限制,因而人类的选择机制应当是有限理性的适应机制,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优机制,主张用"满意"来代替"最佳".本文结合公共危机控制能力评估工作自身的特点及种种限制因素,探讨在公共危机控制能力评估管理活动中遵循有限理性决策的基本原则,做到评估管理的刚性与弹性有机地结合.  相似文献   

8.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有限资源,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监测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文章主要探讨Google Earth在土地利用监测工作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不足,以帮助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9.
当代科技的进步,已将人类的目光从纳米级的微观世界延伸到数万光年以外的浩瀚宇宙.但是人类足迹可涉及的范围却远没有如此广阔,往上看,"阿波罗"登月的壮举把足迹留在了38万千米外的月球表面,而脚下所能达到的深度就更有限了,目前最深的矿井佗于南非的一座金矿,其深度也不过3500多米.  相似文献   

10.
战胜恐惧     
人类对蛇、蜘蛛等动物的恐惧心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正是由于具有这种恐惧心理以及相应的快速反应的能力,人类才更善于趋利避害,有更多的生存机会.  相似文献   

11.
动物数学家     
长期以来,科学家都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计算能力,而动物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然而,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却表明,某些动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这种抽象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许丽颖  喻丰 《科学通报》2020,65(6):496-510
随着技术发展,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的主要载体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类的生活与工作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机器人是否为人所接受,或者在何种条件下何种机器人更易于被何种人接受,成为亟须探讨的前瞻性问题.现有机器人接受度模型或理论过于简略,或流于简单变量回归.我们从机器人、人类以及人与机器人交互3个方面评述了机器人接受度的影响因素.具体而言,机器人本身的特征,如视觉形象、拟人化、听觉特征、触觉特征、行为和动作特征等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类对其的接受程度;同时机器人的工具性能力和社会性能力与机器人的用途交互影响人类对其的接受程度.在人类因素上,性别、年龄、文化均会对机器人的接受度产生影响,同时人类的人格特质、自我效能等个体性因素也显著影响其对机器人的接受度.在人-机器人交互层面上,交互经验及反馈、对机器人温暖与能力的知觉均影响人类对机器人的接受度.我们认为,实际上人类对机器人的接受程度和反应是正反两面的:一方面因强调其能力而对其过度信任;而另一方面却因忽视其体验而对其进行攻击.综合所有可能因素,我们也认为拟人化可能是影响人类对机器人接受度的核心变量,而机器人接受度的最终问题则必然是涉及机器人的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只有人类才具有学习的能力.其实,动物也普遍具有学习能力,而且其学习能力是随着其进化,特别是其神经系统的进化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蝾螺 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都得小心保护自己的肢体,因为一旦失去,就难以再生了.所有生物里面,蝾螈的再生能力是数一数二的.在几个星期内,蝾螈就可以再生断掉的肢体.更鲜为人知的是,蝾螈甚至可以让受损的肺部和大脑重新生长.随着对蝾螈再生能力的进一步了解,或许人类将来有望依靠损伤器官的残留细胞来修复或再生器官.  相似文献   

15.
一、水源危机的普遍性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所能提供的能源是有限的,水源也是有限的。据资料统计,地球的总储水量大约为13.6亿立方公里,其中海水量占97.2%,因而只有2.8%为淡水,而淡水  相似文献   

16.
快乐之谜     
最近,英国科学家们就“快乐”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让人们在寻求快乐的同时了解人为什么快乐,快乐是否能够保持长久等。让人们大为不快的是,科学研究表明,快乐是极为有限的,但快乐有限却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17.
西藏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自然景观独特、生态环境脆弱、文化特色鲜明,其人类活动及其生态环境影响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从人类活动的总量、结构和过程的角度,分析了近半个世纪以来西藏人类活动及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西藏社会经济总规模较小,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发展水平依然偏低;城镇化及农牧业、旅游和交通发展是构成西藏人类活动的主体,人类活动生态环境效应的阶段性和地域性特征显著.阶段性表现为,1990年以前人类活动总体规模较小,GDP总量不超过20亿元,城镇化率17%以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小;1990~2000年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负效应同步发生且增强,单位第二产业产值的废水排放和人均的生活污水排放分别达到467.9 t/万元和16.3 t/人的历史最高值;2000年后人类活动规模加大,但人类活动方式的调整,促使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方向转型.地域性表现为"点、线、面"的影响格局,城镇化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呈现为"点状"集聚,旅游业和交通业使生态环境问题"由点到线(带)"扩散,而农牧业则呈现"面状"影响.总体而言,近半个世纪以来西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有限,2000年以来的生态环境负效应基本得到遏制,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视觉系统可以同时接收外界环境中的多种视觉信息,并以记忆表征的形式暂时存储于工作记忆之中,以便指导后续的认知活动.但大脑只能维持有限数量的记忆表征,表现出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性.同时,我们对视觉刺激的内部表征是充满噪音的,即对记忆表征的维持存在精确度的变化.本文从大脑神经活动的神经振荡特性角度出发,系统阐述了人类视觉工作记忆的表征维持阶段、记忆容量和记忆精确度的神经振荡特征,以及相关的理论建模,并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陈涛  苏彦捷 《科学通报》2020,65(1):18-24
认知的演化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类认知的独特性等相关问题,是人类心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目前,对认知演化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探索——认知演化的系统发生研究,即通过对某种认知能力进行跨多物种研究,并通过联系演化压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现有研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认知能力演化的规律.本文从理论贡献、研究取向以及实践研究3个角度对认知演化的系统发生进行论述,旨在对认知能力的演化规律进行理论的探索和实践方法的扩充.  相似文献   

20.
动物是否拥有和我们人类一样的语言交流能力呢?对这个问题,几乎所有人都会给出否定的答案,自信语言交流能力乃人类所特有.2009年10月,美国动物学家康斯坦丁·斯劳勃德希考夫教授在<美国野生生物>杂志上撰文,经过25年锲而不舍的观察研究,他成功破译了土拨鼠的语言系统,发现土拨鼠拥有非常丰富的词汇和鲜活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