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规范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丰富课外体育锻炼内容是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锻炼的有效手段。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就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经过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的体质水平普遍偏低,状况堪忧,造成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与空间的匮乏.各高校每周一次的体育课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而课外体育锻炼在缺乏监管及重视的状况下,其作用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如何对课外体育锻炼实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拓展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构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以下方面探讨了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展路径: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运用高校现有的学生信息采集系统,实施课外体育锻炼的管理与监控;创设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保障;拓展学生体育锻炼的多维平台;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考评,并与强有力的调控和引导机制相结合;实施多维干预措施,促使锻炼行为的持续改变.  相似文献   

3.
以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学院6所普通高校1 000名学生为样本,运用文献法、问卷法、统计法对大学生选择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目的、内容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必须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建立完善的体质测试和评价体系,配备相应的运动锻炼处方,加强对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引导与指导.同时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和增加体育设施,让学生有充足的场地、器材及条件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4.
周震宇  赵小平  李亚华 《科技信息》2011,(22):I0028-I0029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对我院05级至07级在校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及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尝试为我省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洛阳市部分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加强学校有关部门对课外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完善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6.
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健身运动处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探讨建立课外体育锻炼健身处方的必要性,提出其构建模式,以便教师更好地指导和督促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学生更有目的的开展课外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7.
苏剑锋 《科技资讯》2013,(17):219-220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南宁市中专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研,旨在研究探讨影响中专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影响中专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客观因素:运动场地设施不足、没时间保证、学习压力大是主要原因,运动氛围和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也有一定程度上影响中专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另外,中专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喜好则是影响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却在持续下降,本文对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尝试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薄弱环节。笔者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做了调查分析 ,总结了影响学生课外锻炼的因素 ,并对搞好学校课外体育锻炼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重庆市1079名中学生参与学校体育锻炼的情况及其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和测定,发现:学生们对学校体育课和学校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与他们的营养状况分布有关,喜欢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营养状况好于不喜欢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这一方面揭示出学校体育锻炼对学生们的体质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目前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中尚有需要加强和完善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特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调查、分析了长沙市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状况。提出了对策建议:增加体育理论课时,强化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创新组织方法和活动形式,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创造课外体育活动基本条件,培养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意识;大力营造体育锻炼环境。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形式对漳州市高校教职工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认知态度上、每次锻炼的时间、所参加的体育项目、活动的场地器材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解影响高校教职工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促进教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教师介入对大学生课外自主体育锻炼的方式及其成效的影响,选取70名大学一年级学生,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人),分别进行为期14周有、无教师介入的课外自主体育锻炼,分析实验前后所有被试的身体素质、专项技能水平等指标.结果表明:教师以学生最为期待的方式如技术指导者、资源提供者、氛围营造者和测试评估者的身份介入到学生的课外自主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专项技能水平及体育成绩等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高职院校体质偏瘦学生的体质现状及成因,论证课外运动干预对体质偏瘦学生体质改善的有效性,以高职院校体质偏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问卷调查、体育测量、逻辑分析等方法对高职院校体质偏瘦学生的体质现状、成因进行分析,对体质偏瘦学生群体进行抽样干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高职院校体质偏瘦学生的比例高于超重、肥胖学生;体质偏瘦学生心肺机能与运动能力整体均低于形态正常学生;体重是高职院校体质偏瘦学生身体形态的决定因素;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偏瘦的成因不是单一的,但缺乏运动是导致学生体质偏瘦的共性问题;课外运动干预不仅能促进体质偏瘦学生体重增加改变其身体形态,而且对体质偏瘦学生的心肺机能、运动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从而为促进高职院校体质偏瘦学生形态改变,体质全面提升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菏泽学院2012~2013级在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少数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为了增强体质;多数学生积极参与,经常锻炼;男生以篮球、足球、轮滑、排球、羽毛球运动为主,女生以健美操、羽毛球、排球、跑步、轮滑运动为主;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是体育意识淡薄,缺乏毅力,自我锻炼能力差,缺乏专业指导,学习压力大.提出建议如下:使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健康观念;培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习惯;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提高学校体育资源利用率等.  相似文献   

16.
针对民族地区IT产业相对薄弱,尤其地处非中心城市的高校难以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集中实践的情况,本文提出并构建了一种"项目化、层次化"的计算机专业课外实践教学体系,利用学校现有的自身资源并进行课外实践锻炼,实践表明这种体系对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大连市高校学生早操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操是课外体育锻炼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 .因此 ,重视早操 ,组织好早操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对大连市 6所高校早操情况的调查 ,掌握这些高校早操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及学生对开展早操意见和建议 .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证 ,找出适宜大学生早操的最佳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的模式 .  相似文献   

18.
大学体育教育的质量,不仅影响着学校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素质,同时也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增强国民体质、建设两个文明产生深远意义[1]。近几年来,健美操已成为大学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体育教学中开设健美操课的内容、作用进行相应的研究,说明普通高校开展健美操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与积极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锻炼感觉量表》和《幸福进取者问卷》等对重庆市4所高校309名学生进行问卷施测。结果:最优尺度分析显示运动项目、锻炼时间和锻炼感觉对积极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β=0.125-0.370),进一步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积极参与感、跑步等多个预测变量对积极心理健康维度具有显著预测效应(β=-0.108-0.385)。结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特点可有效预测其积极心理健康水平,在进行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指导时,需注意不同锻炼特点所产生的心理健康效应。  相似文献   

20.
对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课余体育活动中,大学生由于运动技术动作不正确、准备活动不充分、场地设施不良或者违反规则等原因,会给部分大学生造成运动损伤,并以在篮球、足球、排球活动中发生的运动损伤最多。因此,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运动损伤、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以提高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