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技术人工物的两重性是指技术人工物具有功能和物理结构双重属性,其探究的是技术功能与物理结构之间的关系,技术功能与设计者、使用者的意向之间的联系;在技术人工物的两重性理论被提出后,它受到了米切姆等学者对其合法性的讨论;技术人工物两重性的划分及其所探讨的设计者与使用者的意向关系,开启了技术-伦理实践的征程,这促使荷兰学派基于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开始探求技术应用伦理这个课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人工自然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人工物的涵义;并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结合玻璃的案例,给出人工物的构成要素是材料、能量和信息;通过玻璃杯和咖啡壶的案例,揭示了人工物的物质元素、物理结构、意向功能和符号信息等诸多属性;最后,以实例给出具体人工物与抽象人工物、人文人工物与技术人工物、材料人工物和制品人工物,以及有生命人工物与无生命人工物等的人工物类型。  相似文献   

3.
技术的实在性首先是技术人工物的实在性,技术人工物相对于自然物只是物理之物,但相应于艺术品则有着待解释的广泛意义。诉诸符号学,把技术人工物作为符号或符号过程加以解释具有较大弹性。它表明,技术人工物作为话语构制是一种语用关系,功能意义和非功能意义共处于语用关系形成过程;作为文本是一种脚本或代码的铭刻或表达,其物理结构包含着社会意义和文化视域;作为语义化生成物或被赋意物是一种文本间性构成,它呈现出多重意义混合或杂合的不对称性和相对性。技术符号学,采取的方法无疑是一种隐喻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从技术人工物意义解释中发现技术生成的人和非人因素及其各种复杂关联,由此也有助于我们表明,技术人工物绝不只是符合目的或功能承担的工具,而是能够展示出它在设计、生产、使用和背景方面的深度实在性。  相似文献   

4.
人工物研究中存在着三大关系问题: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的"过程黑箱"问题、人工物结构与功能对应关系的"逻辑鸿沟"问题、技术与经济结合关系的"两张皮"问题。而关系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价值问题的探讨。价值在哲学研究中被认为是主客体关系范畴的标志。人工物研究中三大关系问题的背后隐藏的是深刻的价值变化。由此,价值问题为解决人工物研究中三大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进路,成为值得继续深化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技术人工物的功能是一个具有心理依赖性的范畴,其在本体论上是一种主观的存在,在认识论上是一种客观的判断。功能归属是认识论意义上技术功能的一种普遍形式。功能归属分为描述的功能归属和执行的功能归属,前者简称为功能归属,后者又称为功能指派。技术人工物功能的心理依赖性只能依据于执行的功能归属,而不能依据于描述的功能归属。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合乎伦理设计”的理论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智能设计是为了满足设计主体的目的而制造人工物的过程,设计是合目的性与合价值性的统一,设计体现设计者的意愿,设计关注设计的目的、行为以及人工物的功能。与其他技术人工物不同,智能机器具有自身推理能力与自动决策功能,为了更好地设计人工智能客体,为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功能,必须对其理论基础追踪溯源,对其理论来源与理论前提进行充分挖掘,才能保证人工智能设计在设计之初把人类规范与道德嵌入到智能机器中,才能规范智能机器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由于人类社会认知的不匹配,在伦理方面,就可能形成对人工智能的一种"伦理迷途",即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慌或者盲目崇拜。荷兰学派的威伯·霍克斯和彼得·弗玛斯通过对于"功能偶发性失常"的分析,提出技术人工物的功能失常是其功能和结构之间关系的一个普遍现象,反对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或者盲目崇拜,进而对人工智能的功能认知提出了理论进路。即解决方案既要从技术人工物自身方面解决,也要从技术使用的不确定性等技术人工物的社会性方面去解决。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技术人工物能否作为道德行动体存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持肯定答案的观点较多关注技术人工物不断增强的社会角色,持否定答案的较多关注道德行动体的标准哲学概念及其既有定义、特征。回答该问题的关键在技术人工物是否满足道德行动体的必要条件。具有意向性和自主性是存在物成为道德行动体的必要条件。技术人工物基于技术功能和物理结构两重性之上的三元意向性、基于技术中介理论的差异自主性,使其满足了成为道德行动体的必要条件。在"人-技术"综合存在中只有技术人工物的自主性和道德敏感性强于人的时,它才作为道德行动体存在。技术人工物作为道德行动体存在,既扩展了技术设计者的伦理责任,又拓展了伦理学的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9.
荷兰技术哲学推行理论与实践并行的研究策略,在一定意义上重新建构了技术哲学的研究问题、研究模式和研究策略。理论上,荷兰技术哲学以技术人工物的两重性框架为基础,建构起技术人工物哲学体系;实践上,荷兰技术哲学以技术人工物的设计与使用为前提,开启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相似文献   

10.
技术中介理论认为技术对人的感知和行为发挥着调节作用。维贝克在道德物化思想中进一步提出,技术人工物作为道德能动者,能够对人的行为和决策产生道德意义上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从伦理实践进路来看,技术人工物的引导功能侧重于主体性的"个人-德性",有助于个人德性的塑造和养成;而规范功能侧重于主体间的"社会-秩序",强调社会公共空间中人的行为规范。尽管技术人工物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仍需理性对待其在伦理实践中的局限性。总之,道德物化从"后人类主义"的视角,提供了一种新的伦理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1.
认知术语学认为,概念是思维对客体进行范畴化而形成的知识节点,对专业领域知识的认知即为对概念与概念关系的系统化认知.文章以认知术语学的核心方法论原则为切入点,将翻译过程描述为译者在思维、现实和符号三者之间进行循环往复式认知处理的过程,明确专业领域知识在译者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多模态媒介在提高译者概念认知准确性和概念关...  相似文献   

12.
找不到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机制之间的抓手,是"指标化"创新型城市理念下无法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引入STS中新近出现的社会技术想象的概念,并通过思想实验的方式将概念理论化认为,社会技术想象能够成为引导并形塑未来的重要资源,但这一机制只有在同时满足与技术和人工物结盟、对外"黑箱化"和对内"开放化"的条件下才能够达成。在理论本源上,创新型城市的系统论预设决定了其先天不足;在实践过程中,指标化和个案化的抽离也会让人忽略城市整体发展的全貌。因此,发展中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必须同其他城市治理技术和城市化人工物结盟,并重新团结被指标排除在外的力量,想象自我实现的预言才可以达成。  相似文献   

13.
A Thurstonian model for ranks is introduced in which rank-induced dependencies are specified through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mong ranked objects that are determined by a vector of rank-induced parameters. The ranking model can be expressed in terms of univariate normal distribution functions, thus simplifying a previously computationally intensive problem. A theorem is proven that shows that the specification given in the paper for the dependencies is the only way that this simplification can be achieved under the process assumptions of the model. The model depends on certain conditional probabilities that arise from item orders considered by subjects as they make ranking decisions. Examples involving a complete set of ranks and a set with missing values are used to illustrate recovery of the objects’ scale values and the rank dependency parameters.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 to ranks for gift items presented singly or as composite items is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科学创造可能性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的科学创造实践活动主要以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方式展开.追究发现与发明之可能性的本体因由,则在于其对象的有结构存在.结构性亦即有序性.有序性的表征形式是由序律制约的序元所构成的序链.不同的序链受制于不同的序律,内涵着不同的功能.思维创造是以未知序链的理想功能为诉求,以已知序律为条件,以对认知对象形成的表象、意念及认知组块等序元为质料,以"If……then"产生式匹配构建新序链以实现其新功能,设想新序律以解释新序链.科学创造活动是对其对象无限可能序的试错性解译与重构.  相似文献   

15.
卡普是西方技术哲学的奠基人,其所创立的器官投影说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技术基础、理论渊源和经验来源。通过外形模仿、结构仿真和功能模拟三种途径,卡普实现了从人体器官到器物技术的投影,并创立了著名的器官投影说。器官投影说是一份比较完整的现代西方技术哲学研究纲领,对西方技术哲学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自然场景中的物体通常是互相遮挡的,识别这些物体的关键在于确定不同图像区域之间的边缘属于哪一个物体。然而,对于人类视皮层如何编码边缘所有权这个问题,我们知之甚少。在本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两个简单有效的视觉刺激作为实验材料。在这些刺激中,对情境信息的微小变动就可以导致边缘所有权的彻底改变。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适应的方法,我们发现次级视皮层对边缘所有权显示了稳定可靠的选择性,而且这种选择性依赖于注意过程。本研究提供了第一个以人类被试为研究对象的实验证据,结果表明次级视皮层是对边缘所有权进行加工的关键区,而且该加工依赖于高级皮层区的调节反馈。  相似文献   

17.
Technology has a history structured by discontinuities. The first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expression of such a conception of technology was advanced by Walter Benjamin when he defined art works in relation to specific techniques of production. At the present art and architecture occur within an age defined by the move from ’technical reproducibility’ to digital reproducibility. The move has an impact on how technology is understood and its relation to architecture conceived. Adapting Walter Benjamin’s work in this area provides the basis for a response to Soren Riis’ important treat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in his paper “Dwelling in-between walls: the architectural surround”.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 the major development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during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On the basis of Jahnke’s (Hist Math 20(3):265–284, 1993) distinction between considering mathematics as an empirical science based on time and space and considering mathematics as a purely conceptual science we discuss the Swedish nineteenth century mathematician E.G. Bj?rling’s general view of real- and complexvalued functions. We argue that Bj?rling had a tendency to sometimes consider mathematical objects in a naturalistic way. One example is how Bj?rling interprets Cauchy’s definition of the logarithm function with respect to complex variables, which is investigated in the paper. Furthermore, in view of an article written by Bj?rling (Kongl Vetens Akad F?rh Stockholm 166–228, 1852) we consider Cauchy’s theorem on power series expansions of complex valued functions. We investigate Bj?rling’s, Cauchy’s and the Belgian mathematician Lamarle’s different conditions for expanding a complex function of a complex variable in a power series. We argue that one reason why Cauchy’s theorem was controversial could be the ambiguities of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analysis that existed during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his problem is demonstrated with examples from Bj?rling, Cauchy and Lamar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