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体系受力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工程实用角度出发,建立一个以被支挡土体假想滑裂面为分界面,滑裂面以上采用土拱理论,滑裂面以下采用土抗力法的分析计算模型,考虑深基坑空间效应及支护桩顶的水平图梁作用,对双排桩支护结构体系进行三维分析,并编制了大型程序使双排桩支护结构分析计算软件化,算例的计算对比表明该计算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中圈梁的空间效应问题,利用FLAC3D模拟计算一深基坑双排桩支护工程在设置圈梁的情况下,其不同位置处桩顶位移与弯矩变化.结果发现:基坑坑角的桩顶位移明显小于中部桩顶位移,越到中部桩顶位移越大;将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资料对比表明,两者变化规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支护排桩与圈梁之间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圈梁对支护桩的变形和内力均有一定的影响,限制了排桩的位移和弯矩,越靠近基坑坑角其空间效应越明显.在双排桩支护结构体系设计中应考虑圈梁的空间效应,为优化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和实践方面研究预应力可调节支护桩的监理工作,该文通过对预应力可调节支护桩和普通支护桩的监理工作的对比,重点介绍预应力可调节支护桩在监理工作的控制要点。为日后工程实践中预应力可调支护桩的监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桩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开发新型的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矩形支护桩。通过9根矩形支护桩的受弯性能试验,研究了矩形支护桩的受弯破坏特征、裂缝开展情况和受弯承载力。结果表明:在外荷载作用下,矩形支护桩变形体现了很好的弹性和延性;矩形支护桩截面的应变分布符合平截面假定;矩形支护桩的抗裂弯矩实测值与计算值之比平均为1.33;实测极限弯矩与理论计算值基本接近。基于试验结果,提出对矩形支护桩抗裂弯矩和极限弯矩计算方法的修正建议,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对比发现,在相近的成本条件下,矩形支护桩比空心方桩受弯承载力增加10%~20%。  相似文献   

5.
针对阳角型基坑的空间效应问题,提出了双排桩支护结构空间协同变形的简化计算方法.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考虑中主应力作用的发挥程度,假定邻近阳角区域的土压力沿坑壁呈线性分布,并将另一侧支护结构对圈梁的约束作用简化为一弹簧支座,根据变形协调原理,推导出了考虑圈梁和桩-土相互作用的双排桩空间效应的理论解.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弹簧刚度K的增大,圈梁变形形态逐渐由发散型过渡为收敛型,其支护性能亦得到充分利用;当K=0时,圈梁刚度的增加无助于阳角区域自身变形的降低;加强支护桩与连梁的节点设计,以及保证两个交叉方向支护结构的稳定连接,将显著改善阳角部位的变形性能,提高基坑支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准确地计算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矩形支护桩在实际工作中的位移变形值,根据矩形支护桩抗弯试验的实测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其挠度曲线进行拟合,计算出矩形支护桩受弯试验过程中的实际抗弯刚度,并采用结构力学的方法对抗弯刚度计算值进行验证,进而提出矩形支护桩的修正抗弯刚度计算方法。结合实际工程,采用修正抗弯刚度计算矩形支护桩位移变形,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为接近,结果表明采用修正抗弯刚度计算矩形支护桩位移变形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7.
双排桩尺寸效应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双排桩支护结构中,尺寸效应(文中主要考虑桩距和开挖宽度)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为此,采用有限元程序ABAQUS建立双排桩支护结构的有限元模型,以接触面的形式考虑了桩土的相互作用,分析了深基坑开挖中双排桩的桩距和开挖宽度等对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影响,并且比较了同等桩距条件下的双排桩和单排桩.研究结果表明,比较合理的桩距为(2~2.5)d(d为桩径),基坑的开挖宽度对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压顶圈梁与支护桩空间协同作用的分析 ,建立圈梁与支护桩协同工作的简化计算模型 ,应用有限单元法将圈梁对支护桩的约束作用进行研究 ,对二者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新的分析方法 .  相似文献   

9.
根据极限分析理论,构造基坑支护开挖稳定分析的机动许可速度场并建立虚功率方程.由此推出支护桩(墙)临界入土深度极限分析上限解的计算公式.结合算例分析了支护桩的入土深度、开挖深度和土的抗剪强度的关系,它们之间呈非线性而不是经验的常量关系.  相似文献   

10.
葛桂琼  刘俊  周安 《工程与建设》2010,24(2):158-160
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程序,对已有的型钢混凝土(SRC)支护桩的受力性能进行非线性数值模拟;介绍了SRC支护桩单元建模和分析的方法,考虑SRC支护桩截面混凝土的区域划分及相应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通过Ansys程序提取试件的P-△曲线,并与试验得出的P-△曲线进行对比分析,表明Ansys程序可以有效模拟SRC支护桩的整个受力和变形过程.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兰州地区的湿陷性黄土,通过两根实际工程桩实测出正常使用状态下支护桩桩身在不同开挖深度的弯矩分布,推导了桩身剪力和土压力,并与设计值进行了比较.重点分析了悬臂式支护桩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桩身内力和所受土压力的分布情形,揭示了目前深基坑支护桩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内在因素,提出了土压力分布图形.  相似文献   

12.
依托深基坑钢管支护桩振动沉桩工程实例,基于三维动力有限元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正交分析及灰色关联度理论,对影响湖相沉积土层中深基坑钢管支护桩高频振动沉桩位移量的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并对钢管支护桩高频振动沉桩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湖相沉积土层中深基坑钢管支护桩高频振动沉桩过程与土层参数、振动激振力、振动频率和钢管桩桩径等因素关系密切;与钢管支护桩高频振动沉桩位移量关联度的大小依次为振动激振力、振动频率、钢管桩桩径和土体动弹性模量,关联度分别为0.79、0.76、0.74和0.60;湖相沉积土层中深基坑钢管支护桩高频振动沉桩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桩径0.83m、振动激振力1 875kN、振动频率20Hz。  相似文献   

13.
张东挺 《广东科技》2007,(10X):273-274
本文结合某大厦地下室深基坑施工实践,阐述了止水帷幕、支护桩支护施工技术,并对基坑变形监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2K—H负号机构的特性方程与机构单元进行了研究,并求得了该机构的单元图谱。提出了双排2K—H负号机构行星变速器运动简图的设计方法,求得了双排2K—H机构行星变速器的六种传动方案,可供该变速器结构设计时择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成都东郊膨胀土地基基坑工程事故频发,多种支护结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稳现象。局部双排桩是在充分发挥双排桩优势基础上的一种适用于膨胀土地区的具有经济、快速、节能、节材、安全等特点的支护方法,从施工效果来看,基坑的变形均在规定范围内,证明了该支护型式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6.
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设计参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工程实例具体分析桩锚支护结构设计参数对锚杆内力、长度、支护桩内力、支护桩嵌固深度和桩顶位移的影响,这些参数包括坑顶荷载的大小与作用区间、锚杆离坑顶的距离、锚杆孔径、锚杆锚固段长度和锚杆预应力取值.分析结果表明:坑顶荷载的大小与作用区间对锚杆轴力和支护桩内力影响明显;锚杆一般布置在离坑顶H/3的位置较为合理;锚杆锚固段长度与支护桩的嵌固深度相互影响,应该根据基坑地质情况和基坑周边环境条件综合确定;锚杆预应力对支护桩桩顶位移控制明显.  相似文献   

17.
陈哲 《科技信息》2008,(34):109-109
在充分利用已有支护桩的情况下,根据基础各部位开挖深度的不同,采取卸荷和不同的临时斜撑及加强被动区等措施,达到了施工周期短、投资少和保证基坑及周边建筑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得到嵌入式双排孔抗剪连接件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设计了3类嵌入式单、双排孔抗剪连接件推出试件.研究了不同开孔位置和结合钢筋对嵌入式抗剪连接件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了钢板厚度、混凝土尺寸、混凝土强度、贯穿钢筋直径、开孔直径、开孔间距、孔的竖向位置等因素对嵌入式双排孔抗剪连接件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双排孔设置于波折板折板位置的嵌入式双排孔抗剪连接件,双排孔设置于波折板直板位置的嵌入式双排孔抗剪连接件的极限承载力更大;双排孔抗剪连接件中双排混凝土销的抗剪极限承载力为单排孔抗剪连接件混凝土销极限抗剪承载力的1.3倍.  相似文献   

19.
支护桩是环梁支护结构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基坑支护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它与环梁和压顶梁等共同承受基坑的水、土压力和地面超载等荷载作用.通过一个典型空间分析模型,重点探讨了支护桩直径、桩入土深度以及桩间距等因素对这种支护结构内力、变形性状的影响规律,得出了一些对该种支护结构支护桩设计较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郑义  田春燕 《菏泽学院学报》2013,(Z1):138-141,151
通过分析挤扩支盘支护桩的施工工艺和结构形式,探讨了桩体受力性状和工作特性。基于几个假定条件,借助材料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有关理论,推导出挤扩支盘支护桩内力计算公式。根据受力分析,建立平衡方程,得出桩顶水平位移计算公式,提出了桩体弯矩分布以及桩体在基坑底面以下嵌埋深度的确定方法。通过理论计算值与工程试验实测值比较,证明了计算公式的正确性,从而为这种新型支护桩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初步的设计计算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