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钪萃取分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十多年来溶剂萃取、液膜萃取、离子交换等方法富集纯化钪的研究进展,并对各种类型的萃取剂萃取钪的机制进行了总结,溶剂萃取法仍是钪最主要的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液膜萃取在稀土分离中的意义,介绍了分离稀土的液膜体系、原理、工艺流程和特点,着重综述了稀土分离中液膜萃取的动态,包括文献概况、基础研究和工艺研究的水平,并提出了对该项研究的建议和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3.
在化学等工业中,物质的分离是一项重要的工艺过程,通常采用过滤、蒸馏.重结晶、萃取、离心和吸附等方法。近年来,人们对物质的分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耗能小、装备性能好、易操作、且易于自动化的高功能分离膜及其相关技术已成为今后导致分离工艺革命性的重大生产技术。目前,开发的膜有离子交换膜、反渗透膜、超滤膜、气体分离膜、渗透蒸发膜和液膜以及能量传递膜等,其中离子交换膜已工业化,各国对它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正处在方兴未艾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在湿法冶金中分离相似元素时,人们选择分离试剂(如离子交换剂、萃取剂)大多带有随意性,且多从现有试剂中寻找,然后通过条件试验调整各工艺参数.这种筛选方法工作繁琐,周期冗长,同时也限制了净化分离效果.为此,借鉴药物化学中先导化合物优化方法,根据冶金中相似元素分离的具体情况,探讨了使用电子等排原理设计新型分离试剂的可行性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轻稀土(Ⅲ)的萃取色谱分离自动化学发光检测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 P_(507)-HCl-NaCl 萃取色谱分离稀土(Ⅲ),用自行设计组装的稀土(Ⅲ)化学发光检测器,研究了稀土萃取色谱分离连续自动化学发光检测的条件,实现了轻稀土的萃取色谱分离和直接自动化学发光法检测.  相似文献   

6.
制取荧光级氧化铕新的联合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导了锌还原、P_(204)单级萃取富集稀土料液中的铕,再用萃取包层分离纯制荧光级氧化铕的工艺。通过条件试验,探索到还原,萃取及萃淋的最佳条件,探讨了萃取色层反应机理。经小型试制,各批产品纯度皆>99.98%,回收率皆>97%,工艺简短,设备简单,所耗原料价廉易得,且各项要求均达生产指标。  相似文献   

7.
乳状液膜法分离稀土中的非稀土杂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华 《江西科学》1996,14(4):211-217
探讨了乳状液膜从稀土浸出液中提取稀土的可能性。考察了流动载体、料液类型、无机盐、表面活性剂种类,水乳比、NaAc用量和膜回用对乳状液膜提取稀土工艺中浓缩和分离非稀土杂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工艺是可行的。稀土提取率达85% ̄97%。富集液中稀土浓度达40 ̄90g/L。稀土氧化物纯度大于99%。比较了乳状液膜法和现行工业法所得稀土氧化物的分析结果。分析数据表明,乳状液膜法能显著地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8.
有机膦酸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已基酯(PC-88A)是一种高效萃取剂,在稀土金属和一些过渡金属的萃取分离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报道[1,2],作为液膜载体分离提取金属报道较少,铬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在电镀、印染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六价铬毒性强,其废水排放对环境危害极大,目前,一般采用还原法、离子交换法处理含铬废水[3],但这些方法处理成本高、不彻底,未能达到废物综合利用目的.乳状液膜法具有高效、快速、简便、节能等优点,近年来在重金属分离、生物工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以TBP/PC-88A有机膦酸为液膜载体,采用乳状液膜法对六价铬的液膜迁移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最佳液膜迁移条件,应用于从电镀废水中提取铬,取得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近年来中草药中农药残留常用的检测技术,如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着重介绍了农药残留分析常用的前处理技术以及新技术,如超声提取、微波辅助提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基质固相分散技术、加速溶剂萃取、免疫亲和色谱、分子印迹技术等,并展望了中草药中农药残留测定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乳状液膜法提取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溶剂萃取的基础上筛选了液膜提取钪的离子载体,发现TTA比较理想(用量小、提取速度快、选择性高),确定了TTA为载体时提取钪的最佳条件,为进一步从复杂组分的料液中分离钪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利用液-液萃取法从光卤石中萃取MgCl_2、使与KCl分离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这种液-液萃取是借助于等摩尔的胺类和羧酸类的液体离子交换剂来实现的。对这些萃取剂试验了萃取率及Mg和Ca、Mg和Na、Mg和K的分离效果。试验了各种萃取剂的相分离性。对几种萃取剂进行了比较、抉择。计算了萃取和反萃取的工艺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盐湖Rb、Cs资源提取分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Rb、Cs资源的分布和应用,将其提取方法分类为沉淀法、萃取法、溶液离子交换法以及盐-醇-水三元体系相平衡基础理论研究,并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离子交换法和萃取法应用于工业化生产最具发展前景,通过对这2种方法提取Rb、Cs的关键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冠醚、杯冠醚萃取试剂和新颖的多孔离子交换材料的开发将成为未来提取分离Rb、Cs的研究热点,为Rb、Cs资源分离提取的实验研究提供综合信息.  相似文献   

13.
钟学明 《江西科学》2002,20(1):31-33
研究了用试剂R12再生老化P507萃取剂工艺,讨论了R12用量、反应时间对再生P507萃取剂可见光谱、萃取稀土分相时间、P507收率的影响。本方法在生产实践中业已取得成功。实验和应用结果表明,再生P507萃取剂与新配剂P507萃取剂在萃取分离稀土性能上无明显差异和变化。本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廉、实用可靠。  相似文献   

14.
在文献[1]中曾指出,环烷酸是一种优良的工业萃取剂。在盐酸体系中,轻稀土元素之间的萃取能力差异大一些,可进行彼此间的分离,制得各个单一稀土元素。目前,单一轻稀土元素一般是通过氧化还原法、萃取法和离子交换法制得的。工艺较复杂,难以进行连续、大规模的生产,劳动强度也大。我们试图用环烷酸作萃取剂,对由镧、铈、镨、钕组成的混合轻稀土组分,作系统的萃取分离,以获得一定纯度的各个单一稀土元素。近年来,北京大学徐光宪教授在L.Alders萃取串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萃取最优化方程。本工作按照萃取最优化方程,设计并进行了串级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含有稀土矿石过去采用酸法或碱法分解,其浸出液经草酸或其它沉淀剂沉淀,然后转化为稀土化合物(如稀土氧化物、氯化物、硝酸盐),进一步的提纯则采用离子交换或溶剂萃取方法。1958年以来,J.W.W.WINCHESTER用P_(204)(磷酸二(2—乙基己基)脂)及氧化铝粉为载体的色层柱分离稀土,1961年FLDELIS.L用T.B.P——硅藻土固定相,硝酸系统分离重稀土,1962年E.CERROI用HDEHP——纤维素柱、盐酸系统分离稀土。六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是中国稀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建立并发展了稀土串级萃取理论与工艺优化设计,为中国稀土工业获取高纯度的单一稀土元素作出贡献,实现了中国稀土产量的飞跃,被国际稀土界称为“中国冲击(China Impact)”。通过徐光宪对其进行稀土萃取分离研究与应用的自我回顾,反映了科学家、政府和企业在稀土分离研究、分离工艺和稀土产业的发展等领域扮演的不同角色,稀土萃取分离研究在本土取得创新的方式,以及稀土产业缺乏专利保护遭遇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为测定微量锌,先用叔胺类萃取剂分离锌已有报导,但多在高酸度低浓度的萃取体系下进行。而以锌还原铕(Ⅲ),用低酸度、高浓度的三辛胺萃取除锌制备铕(Ⅱ),似尚未见报导。除电解法外,这也是快速制取铕(Ⅱ)溶液的一种方法。本文对实验室中锌还原铕(Ⅲ),浓三辛胺萃取除锌的条件、萃取液的选择、不同酸度下锌的萃取率以及稀土溶液对萃取锌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我们以三氯化铕为原料、锌还原液(pH5—6)用酸饱和的  相似文献   

18.
山城紫苕天然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溶剂萃取和吸附精制的方法对山城紫苕中的天然色素进行提取和分离。通过对萃取剂pH值、浓度,萃取时间、温度等对色素提取率影响的探讨,摸索出了提取山城紫苕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萃取液经AB-8大孔吸附树脂的柱层析富集精制,获得了高质量、高纯度的花青素类天然色素.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溶剂萃取动力学的研究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主要是由于在核燃料和一些重要金属的萃取分离工艺中正在广泛地采用离心萃取技术,一些螯合型的萃取剂(如LIX-64)对铜等有色金属的萃取已成功地在工业中大规模应用。同时,有关萃取的基础理论研究也正在从平衡状态深入到动力学和传质过程。目前研究萃取动力学的方法不少,  相似文献   

20.
将干燥柳蒿用甲醇室温浸泡提取,提取液浓缩后依次用正己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制得相应溶剂萃取物,利用硅胶柱色谱及HPLC等分离纯化,从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4种单一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分别鉴定为:香豆素(1),7-甲氧基香豆素(2),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3),trans-5-hydroxy-2-isopropenyl-5-methylhex-3-en-1-ol(4)。其中,化合物1,3,4为首次从柳蒿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