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要介绍了冷聚变研究的争论,列举最近冷聚变研究的令人信服的实验证据,包括:反常核聚变——Fleischmann-Pons效应的实验;常温下的正常核聚变,热核聚变反应中的反常核产物的实验证据。实验证实:冷聚变是能够真实发生、可信的。  相似文献   

2.
过去对冷聚变争论的风波,实质上是一场误会.本文指出冷聚变不是传统观念的核与核聚变,而是可在任何温度条件下都能进行的新型聚变.文中论述杨介甫于1989年首次提出的双中子态理论模型;讨论双中子态的产生方式;估算双中子态寿命并论证它的稳定性;给出可与实验比较的冷聚变率和骤发中子能谱;预言冷聚变产物中有氚、中子、银、及长寿命放射性钯107的存在;解释钯中含氘率高和氚与中子产额比高的原因.最后指出"死后热"现象也可用双中子态模型解释.  相似文献   

3.
1999年3月6日~20日,在“冷聚变”(常温核聚变)问世10周年前夕,笔者应邀访问了美国华盛顿、麦迪孙、阿勃克基(Albuquerque)、盐湖城和斯坦福研究所。此行的目的是了解在“冷聚变”10周年之际的几件大事:(1)美国物理学会(APS)百年盛典上有一个“冷聚变”的分会;(2)美国国务院会议室将要召开一次有关能源的国际会议,其中有“冷聚变”的报告;(3)由联合国原子能机构(IAEA)协办的“国际聚变研究趋势研讨会”上有两个“冷聚变”的报告。作为报告人,笔者应邀出席了此研讨会,并在归途中顺访…  相似文献   

4.
自1989年3月弗莱希曼和庞斯宣布在重水中用钯电极获得了冷聚变以来,在世界上引起了很大争论,许多科学家怀疑真的发生了冷核聚变,不少科学家则认为他们观察的核异常现象除了用核聚变外无法进行解释。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1991年1月19日报道,1990年世界上有成百家实验室在进行冷聚变研究,这些实验室得到的结果仍然差异甚大,既有肯定核异常现象存在的,也有否定弗莱希曼和庞斯的实验结果的。肯定的 1.大约有100个实验室报道存在弗莱曼和庞斯1989年3月宣布的那些异常现象。 2.许多实验室证实有异常现象但没有重复性,也没有说明异常现象的出现需要长时间的电解这个事实的原因,更:没有说明这种异常现象为什么是突发性的。  相似文献   

5.
1989年3月弗莱希曼和庞斯(以下简称F—P)宣布在纽阴极电解重水系统中观测到在化学层次无法理解的超额热效应,当时称之为冷聚变。这一巨大发现本身和它所蕴含的能源价值在当时掀起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冷聚变热,但时隔不久,由于很多实验室无法重复他们的实验,特别是美国能源部顾问委员会在对部分实验结果进行调查并公布了其持否定性倾向的报告后,冷聚变热迅速降温,冷聚变研究从此在经费和舆论上都遇到很大的压力。虽然如此,近年来的冷聚变研究仍在困难条件下取得重大突破,为了使读者对冷聚变有一个简明的印象,本文介绍近期内几个著名…  相似文献   

6.
第四届国际冷聚变会议记实1993年12月6~9日在美国夏威夷举行了第四届国际冷聚变会议,来自十一个国家的300余人,提交了有关冷聚变研究中的量热学、核产物、理论、材料科学四方面的论文180余篇。我国学者共提交了十四篇论文。从提交的论文中可看出国际上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冷聚变与热聚变范式特征的区别,说明冷聚变在科学上利用多尺度关联作用实现核反应,具有非线性、复杂性的特点;技术上具有小规模、分布式、弹性系统的特点,符合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冷聚变与熵     
本文提出了一种纳米托卡马克的可能模型,以阐释冷聚变中遇到的熵问题。  相似文献   

9.
冷聚变的新机制喻传赞(云南大学物理系,650091,昆明)长期困扰冷聚变的机制问题,有希望获得较好解决。我们利用类似原子核电子俘获机制,产生D ̄++D ̄++e ̄-→H ̄(4*)+v的反应。激发核,H ̄(4*)可以通过(1),H ̄(4*)→H ̄4+me...  相似文献   

10.
一、概况 1992年10月21日~25日,在日本名古屋的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了第三届冷聚变国际会议(ICCF3),与会者超过350人,递交大会的论文140余篇。我国有五人出席,递交论文17篇,并应邀介绍了中国冷聚变研究概况。会后日本通产省(MITI)专门邀请部分与会者在东京市帝国大饭店召开国际新氢能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Hydrogen Energy)。这是政府、工  相似文献   

11.
日本研究人员证实了冷聚变据《日本科学与技术》杂志报道,最近,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的研究人员宣布,通过采用一种独特的真空技术,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氦4的产生,这是发生了冷聚变的决定性证据。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实验结果具有极高的精确度,且复现率高达100%。这...  相似文献   

12.
“冷聚变”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实验上,发展了多种研究手段,目前集中于超热测量。实验的主要问题仍为重复性不好。在理论上,尚无可被广泛接受的物理模型,但一般认为,不属于传统的两体核聚变反应。本文对研究现状和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及研究方法问题进行讨论和评述。  相似文献   

13.
氚安全是聚变堆安全的核心内容,对聚变堆从研究走向实现聚变能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建设聚变堆前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针对聚变堆中大规模氚应用场景,从氚分布、包容、处理、人类及环境安全等方面综述了当前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磁约束聚变能源发展路线图,提出针对聚变能发展的氚安全发展路线设想,并给出氚安全需重点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技术问题及工程问题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电子-离子束缚态及其引发核聚变”模型对太阳耀斑中的(d,d)聚变给以解释,同时也为具有重大争议的所谓冷聚变现象的存在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5.
正一、中心简介中物院聚变能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隶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是中物院推进战略科技"聚变能源科学技术"的责任主体.主要面向聚变能源科学技术领域共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以形成核心科学技术能力为导向,负责中物院聚变能源科学技术研究方向和重点的规划、计划、组织和实施,构建具有中物院特色的聚变能源科学技术体系,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中心主要围绕激光聚变研究、Z箍缩聚变研究、新型聚变途径探索、聚变能源科学基础与支撑技术研究等四个方向开展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聚变堆固态包层框架下,针对初步设计的聚变堆氦冷固态包层进行了中子学分析。选择增殖区的氚增殖剂和中子倍增剂分层分布方案,建立了20°对称D型轮胎环全堆计算模型,对聚变中子源分布离散化处理。借助M on te-C arlo粒子输运程序M CNP对聚变堆包层的氚增殖性能和核热功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堆总体氚增殖率达到1.247,核热密度峰值在赤道包层模块,能够实现聚变堆运行的氚自持条件。  相似文献   

17.
矿物燃料是人类在现阶段的主要能源,由于储量有限,人们一直在寻找可以替代矿物燃料的新能源.在开发核能、太阳能、海洋能新能源的过程中,科学家和企业家们提出开发新能源的一些新思路.在这些新思路的指导下,科学家们正在积极研究开发反物质能、电子能级能、太阳能卫星、热聚变和冷聚变及海底甲烷.  相似文献   

18.
第五届国际冷聚变会议纪实李兴中(清华大学物理系北京100084)1995年4月9~13日,第五届国际冷聚变会议在法国南部摩纳哥的蒙特-卡罗城举行。来自法、意、日、美、德、英、加、中、印、俄、白俄罗斯、西班牙、瑞士、韩国的253名与会者,共提交了136...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中心简介中物院聚变能源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隶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物院),是中物院推进战略科技"聚变能源科学技术"的责任主体.主要面向聚变能源科学技术领域共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以形成核心科学技术能力为导向,负责中物院聚变能源科学技术研究方向和重点的规划、计划、组织和实施,构建具有中物院特色的聚变能  相似文献   

20.
开发安全、清洁的核聚变能,最终解决人类能源危机是聚变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终极目标. 21世纪初启动建设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促使聚变能开发朝商业应用迈进了一大步.具有ITER类似结构的托卡马克(Tokamak)磁约束聚变装置开展的等离子体放电实验,成为了现阶段聚变能开发研究的焦点.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自主设计、建造的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面向未来聚变反应堆关键的工程与物理问题开展了大量的探索研究.其中,在关于聚变反应堆能否经济实用地投入商用发电的高约束稳态运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继2012年实现400 s低约束模长脉冲运行、验证系统长脉冲运行能力之后, 2017年EAST又刷新了高约束模等离子体放电运行时间的世界纪录,成为首个具备100 s量级高约束模准稳态运行能力的托卡马克装置,并且首次触及到了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中最长的时间尺度——粒子平衡时间.为面向反应堆燃烧等离子体第一壁高热负荷承载,高约束边界局域模抑制以及长时间稳态运行控制的工程与物理问题的开拓研究,提供了国际磁约束聚变界最好的实验平台.现已在EAST上开展了钨铜水冷偏滤器、锂化第一壁、射频波电流驱动、弹丸注入、精确磁面位形控制、边界局域模和高热负荷缓解等一系列相关实验,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