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近些年。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促使外国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中国也因此成了“世界加工厂”。但这显然不是我们的初衷,因为“中国制造”的特点是加工在中国,而技术创新在国外。缺乏技术,就等于丧失了竞争力。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而提升我们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时下议论的一个热点。在京召开的“2005技术中国论坛”上,众多专家认为,“中国创造”不仅仅要技术创新,还要立足于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若虹 《创新科技》2005,(2):21-21
<正>近些年,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促使外国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中国也因此成了“世界加工厂”。但这显然不是我们的初衷,因为“中国制造”的特点是加工在中国,而技术创新在国外。缺乏技术,就等于丧失了竞争力。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而提升我们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时下议论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3.
一个时期以来,随着国际贸易摩擦增多,“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等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对此,德国经济学家拉尔贝教授认为,这不会改变中国的世界制造大国地位。“中国制造”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百年前“德国制造”中曾经遇到的问题十分相拟,借鉴德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制造大国”向“品牌大国”提升,应是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时下,中国企业已经积蓄了从“制造”向品牌高端创新的坚实基础,只要我们打造出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管理、营销模式、服务与文化等六大支撑优势,  相似文献   

4.
中外家电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尤其是无边无际的价格竞争,使“中国制造”是否具备优势的话题再次被放大。 今年6月,日本最大的财经媒体“日经BP社”发表了长篇连载报道:《战胜“中国制造”——日本企业的五张王牌》。此后,业内关于“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众说纷坛。近日,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又提出,“中国创造”才是取胜之道。  相似文献   

5.
“中国制造”逐渐开始变味,从当初的国人骄傲慢慢变成了廉价、低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代名词,如何转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闻泰正在路上。  相似文献   

6.
吕伟 《科技资讯》2011,(31):62-62
产品的技术创新乃至整体的创新、工业设计的创新,已经成为确保未来竞争优势的核心,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提升家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会解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命题。  相似文献   

7.
赵弘 《华东科技》2005,(10):12-12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民营科技型企业更是以蓬勃的势头积极推动中国经济前行。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强调自主创新的大背景下,民企的竞争力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其中,对当前中国民企的技术创新能力的争论更是创造新闻、吸引眼球的焦点。不久前,有评论对科技型民企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尖锐批评(比如方东兴等人对中关村“泛空壳化”的批评)。以笔者看来,尽管从宏观层面讲,中国民企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并不差,科技型中小民企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张军 《创新科技》2005,(6):34-34
我有幸参加了一个“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圆桌会议,在与4位企业家关于“中国创造的元年来临了吗?”的对话中,我很快就发现自己的孤单。因为在这里,只有我认为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而我们的企业家却都很乐观。既然这样,我倒觉得“中国创造”倒是大有希望了。事实上,为了实现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型,如果企业家比经济学家更有激情,则正是经济学家所期望的。所不同的是,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看问题的着眼点不一样。  相似文献   

9.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就是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及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使自己能够在市场上获得主动权,它包括管理、技术、市场,和一个比较好的企业家和团队等要素。”孙正心一针见血地指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就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通过新的科研成果的转化,创造出新的产品和市场。在今天,技术创新已被看作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根本。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的重要时期,企业面临  相似文献   

10.
1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是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已经步入“制造大国”行列,但距离“制造强国”还有很大差距。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中国制造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