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战国纷争的形势为统一的专制政权所取代,士人在功名追求中渐渐失去了选择的自由,也就日渐失去自己作为知识群体而存在于社会的主体自由,士人由此而落入功名追求与个体人格的矛盾和困惑之中.生活在汉代的士人是最早感受到这种矛盾与困惑的士人.汉代士人对屈骚的评论,就反映了他们所面对的困境与出路探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汉代三家诗中流传至今的唯一一部著作《韩诗外传》的研究发现,《韩诗外传》在士人的独立意识建构、人格诉求和不同境遇下的选择三个问题上完全继承了孟子的观点。可见,早在汉初,学者就已经开始了对孟子士人精神建构问题的系统性关注。  相似文献   

3.
[]?汉代的政治格局使得汉代士人(或士大夫)有着矛盾的文化心态与复杂的身份,他们在与君权为核心的政治权力的紧张关系中从事着精神文化活动,他们的身份也因此出现多维度的情形.“文人”是汉代士人多重身份中的一种,这种身份的形成体现着士人阶层对精神生活之独立性的吁求.“文人”身份的形成对汉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魏晋之际复杂的政治环境,深刻影响了以阮籍为代表的一批知识精英.面临着特定的政治选择,士人的理性和批判精神不得不发生变化,士人向专制权力妥协、屈服甚或紧紧地为专制王权服务,成为一种历史必然.伴随着士人人格的臣仆化,学术也日益御用化,士人丧失了先前作为社会知识和道德信仰承担者以及社会理性主体的地位,转换成为整个封建社会官僚体系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以《乐记》、《毛诗大序》为代表的汉代诗学,其本体论与价值论之间既有着尖锐的矛盾,又有着内在统一性。这种话语建构方式,是由士人的现实处境和士人自身的主体精神所决定的。作者认为,在大一统政权形式下,汉代士人一方面表现出了对君主专制权力的惧服和维护,一方面则又暗暗融入一种君权制衡策略。这种制衡策略体现在诗学话语建构中,就是在非功利性、无目的性的“情性”说与具有十足的工具论和目的论意味的“讽谏”说之间,经学家们设立了“天”作为逻辑中介,从而将两种看似矛盾的诗学主张巧妙的粘接到了一起。  相似文献   

6.
汉代外戚专权在历史上是比较突出的政治现象。外戚是通过婚烟与皇室结成的外姓亲属,他们的政治势力是随着皇室内亲戚的实际权势的高低而消长。造成外戚专权的原因是汉代皇帝们为了加强皇权,对宗室、重臣采取排斥打击措施,重用自以为对皇权威胁较小的外戚参政,导致外戚专权。结果是外戚的专权同样造成了对皇权的巨大危害,带给统治以惨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7.
后方勤务工作是汉代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汉帝国开疆拓土和维持"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专制帝国体制下,汉代的后方勤务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主要包括财务、军械、军需、卫生、工程等方面。整个系统组织严密、监管有力,具体运作严谨务实、周密细致。  相似文献   

8.
王充是汉代不完全依附于皇权的有独立人格的通人、奇才,是汉代反对谶纬神学、神仙方术的民间之学的代表人物,其学习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批虚辨伪、剽剥谶纬经学,廓清弥天妖氛;二是问孔、刺孟,敢于反传统的、善于独立思考的精神.在创新已成为时代呼唤的今天,王充充满科学、理性批判精神的学习思想值得肯定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晚唐五代士人心态为基本切入点,探讨晚唐五代词之兴起。在唐末五代社会动荡,王纲解纽,儒学失去了其权威性,皇权也失去了其向心力,士人人格在乱世的震荡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顺时听命,追逐名利,注重享受娱乐,作为文化的建构者,士人人格的世俗化必然会对文学产生影响,于是“词”这一原本流行于民间,只供佐欢娱乐的文学样式开始受到士人的青睐。  相似文献   

10.
屈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卓有成就的伟大诗人,以其高尚的人格、不朽的著作,凌越千古而俯视百代。然而两千多年来,屈原并非是从一开始就被历史所承认并接受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被历史所认可的。从汉初的贾谊开始到汉末的王逸,他们对屈原的接受不约而同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与各个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情况密切相关,经历了从对屈原人品、文品的高度赞扬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屈原被赋予了汉代各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精神。人们在屈原的身上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与慰籍,并在儒家思想得到确立的基础上把屈原推上了忠君、爱国的精神圣殿。总之,汉代是屈原接受的第一个高峰,奠定了两千多年来屈原接受的基础,开启了后代对屈原人品、文品进行讨论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王美芸 《龙岩学院学报》2007,25(4):81-83,90
俞平伯三十年代散文体现"涩味",大部分的评论家只是从意境、梦境、或是"涩味"等角度去探讨俞平伯散文的特色.本文试图从俞平伯三十年代散文文体和语体这个独特视角来阐释他三十年代散文体现出来的独特"涩味",探讨他对于传统的"新传统化"过程及他在文学现代性语境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的散文创作贯穿着他短暂的一生。郁达夫虽以小说闻名于世,但是“郁达夫散文的艺术成就,实不在他的小说之下”,在他的散文中,始终蛹动着一个“述叙者”的形象,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在当时,都是开风式的格调,而最重要的是其散文忧郁隐藏着对祖国凝重的爱。这些独特性,是郁氏散文最为闪亮的光辉。  相似文献   

13.
林景熙佚文《春声君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末受国诗人林景熙,其托物言志的讽谕小品也很特色,新发现的佚文《春声君传》就是一篇难得的佳构,从中可见作者的高风高节。  相似文献   

14.
在泰安的本土作家中。蔺时工是钟情于杂文并在杂文创作上卓有成就的一位。他的那些“感而能谐,婉而多讽”的杂文作品。常给人留下深刘的印象。他的杂文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体式多样。蔺时工在杂文体式的创新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其二,“杂”而有“文”。蔺时工的杂文题材广泛。又善用刻画形象、活用语言、说“闲话”的方式突出杂文的艺术性。其三,由笔论理。刻时工的杂文在论理上,很少直来直去,多通过影射、类比、暗示手手法,让读者的思维主动参与。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作家,他才华横溢且颇有争议,他的小说、散文、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人格精神也值得后人探究。本文试从他的成长历程和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斗争意志与必胜信心探讨其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近年从萍乡本境搜集到文廷式四篇佚文。分别来自张、彭、叶、黄四姓家谱。二篇谱序、一人物传记、一寿序。其中叶氏谱序为文氏手书清末刻版,另三篇为民国前期木活字刻版,共计约三千字。两篇文字直击封建科举之弊,另两篇为应酬之作。此四件谱牒文献之发现,增加了文氏文稿库的新品种,为进一步搜集文氏佚文,深化文廷式研究提供了新契机。  相似文献   

17.
章学诚从“文以明道”的观点出发,认为文章必须明理、经世致用,同时他对文学创作本身及其规律诸如虚构和奇特等都有着较深刻的认识。他的虚构和奇特观既有时代的特点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8.
方苞散文的基本特征是"虚言其大略",非以往所言"清真雅正".无论叙述、议论,他都舍弃甚多,只略言一二,以虚见实,以略为详,追求"意在言外"的含蓄.感情、语言也洗涤甚净."虚言其大略"与传统散文的虚实详略手法有差异,是方苞人生经历和个性在文学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江盈科在小品创作中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他的历史小品见解独到,颇具现实意义;抒情小品则灵动通亻兑,趣味盎然;谐谑小品尤为人们所称道,既有入木三分的讽刺,又有令人捧腹的幽默。他是晚明小品作家中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20.
解构王小波     
王小波的小说与小说、小说与杂文、他的作品和李银河的著作,存在明显的互文性。已经过时的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造成他的反乌托邦小说的根本缺陷。不但社会批判主题和虐恋主题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矛盾相互消解,即在虐恋问题上也暴露出作家思想的不确定性。他的自由主义在知识结构和思想结构上存在严重的欠缺,其杂文不触及现实生活中最迫切最重大的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