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训诂的主要目的,在于“准确地探求和诠释古代文献的词义。”(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这是训诂学者们比较趋于一致的看法。因此,训诂这一工作,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准确地探求和确定一个词在一定历史时期与地域的文献语言中的确切含义,弄清这个词彼时彼地义、音结合的关系和在书面上它应该用什么字,或通常用些什么字来记录。二是求得词义后,如何准确明白地诠释它,使人们能够正确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献语  相似文献   

2.
《广雅疏证》"某犹某也"共有43例,可从来源、音、形、义等方面对其进讨论。文献来源较为复杂,声韵关系以双声叠韵或准旁纽叠韵为主,形体关系以结构相异为主,形体相关的情况也占较大比例,词义关系多样,有本义、引申、假借、同源、反训、义远等关系。这显示了《广雅疏证》"某犹某也"音义功能的多样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高邮王氏父子《广雅疏证》的影响、流传及后人的研究成果,介绍了辽宁省图书馆所藏的两部《广雅疏证补正》的稿本情况。  相似文献   

4.
"之言"是常用的训诂术语,前人对它的含义及用法有不同的看法.<广雅疏证>是一部由刘诂学向语源学推进的辉煌巨著,在考察统计"之言"在镇书中的使用分布情况之后,发现"之言"涉及的词(字)除大多指同源词外,还可能指通假字、联绵词或名物词的不同书写形式等,有时甚至只是一般性地解释词义,理解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清朝乾嘉时代,是训诂学上的黄金时代,尤其是训诂思想、训诂理论和训诂方法臻于完善成熟、科学严密的时代。这一点,从训诂大师段玉裁(1735—1815)的《广雅疏证序》,可见一斑。 《广雅疏证序》,可以说既是阅读或研究王念孙《广雅疏证》这部训诂要籍必不可少的入门向导,更是清代训诂思想、训诂理论、训诂方法的精粹总结。属文虽短,却微言大意,影响深远。文中所提  相似文献   

6.
王念孙《广雅疏证》对同源词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研究、研究方法、分析方法、训诂实践等方面,他为近现代汉语词源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8.
声训之出现甚早。《尔雅》就把声训作为一种训诂手段来运用。汉代学者运用声训所取得的训诂成就,把音义关系研究推进了一大步。戴侗等人运用声训把词的语源义探求与同源词揭示结合起来,拓宽了声训的用途。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运用声训广泛剔发词的音近义通现象,大量揭示同源词,创造了训诂学史上的最辉煌的业绩。王念孙以声证义,主要的根据是声纽。  相似文献   

9.
释《清明上河图》中的“解”字场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证了《清明上河图)中的解字牌是宋代茶坊的告示牌,它是举行秋季解制日“解会”的标志,门口的大桶为茶坊的幌子。  相似文献   

10.
王念孙<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方法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其研究同源词的方法众多,并非只有"一声之转";汉语同源词的研究模式与外国语言同源词的研究模式是不能等同的.  相似文献   

11.
身处齐梁时期的钟嵘,褒举左思在西晋五言诗坛上的"风力"一格,同时又不失理性地指出其文"野"的缺陷,这种并举"风力"和"丹采"的批评观使左诗得到了客观的定位。  相似文献   

12.
《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各家注汩字读音不少于四种:注做越笔反或于笔反(yù),如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注做(yì)音,如王力先生《古代汉语》楚辞注释;注做觅(mí)音,如马茂元先生《楚辞选》;注做骨(gǔ)音,如陆侃如诸先生《楚辞选》。⑤注音歧异如此,读者莫衷一是。至于释义,自汉王逸起,通行注本都解作“水急流貌,喻时光迅逝”,(重点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似乎皆无异议,其实尚有商榷之处。本文就此句“汩”字读音、释义略作疏证,并顺便对现代辞书注释读破提一点建议,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3.
“而”字在《论语》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论语·公冶长》篇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之久而敬之被认为有二解,一是晏子敬人;二是人敬晏子。分歧主要出现在久而敬之之之的指代上。从字与句式以及晏子的事迹上分析,久而敬之之之应指代的是晏平仲。  相似文献   

15.
李陵诗与楚辞的渊源关系主要表现在:屈原和李陵二人的身世背景和人生遭际相似,诗歌作品都注重怨情,都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李陵诗在诗歌内容、意象描写和语言表达上体现了"凄怨悲怆"的风格。钟嵘评价李陵诗的理论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桢在《诗品》中的地位特殊,仅在曹植之下。这是钟嵘基于独特的诗歌审美标准和时代性得出的结论。对刘桢品语的疏证有助于从细微处把握钟嵘诗歌美学,同时也能够对刘桢诗歌价值有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以、而”是《离骚》句中用得比较多的两个虚词。《离骚》三百七十二句(“已矣哉”看作一句,则为三百七十三句)中,由“以”构成的“以”字句七十七句,由“而”构成的“而”字句七十一句。本文的目的在说明“以、而”在《离骚》构句中的作用,即它们在相同的位置构成什么样的一些句子,并根据它们的作用提出对理解某些句子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市字下部从丐,上部从止,两部件之间或带有点状笔画,在构形上与周秦时期的市字相吻合。从辞例方面来考察,甲骨文中的市字用来表记时段之名。马王堆汉初帛书中表时辰名的“下失”,相当于睡虎地秦简中的“下市”;西汉时期的“日失”、“日日失”之名,大致相当于秦简《日书》中的“市日”,或径可上溯至殷卜辞中的“市”和“市日”。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成”的造字、本义等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文章赞同其中一种,即“成”字从戌从丁,丁也是声符,“成”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成”本义为“城邑”,是“城”的本字。要补充解释这一观点,特别是“成”字甲骨文中的方形(■)为何是城围之形,必须考察包括“成”在内的几组字,这些字与“成”的联系大致体现在字形演变、地域之名、“容纳-安定”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而”字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汉语中的“而”字作为连词时,连接两个语言片断。所谓语言片断,是指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词、词组或分句。这两个语言片断可以是顺承关系,也可以是转折关系。所谓转折就是前项语言片断跟后项语言片断(在“而”字前边的语言片断叫前项语言片断,在“而”字后边的叫后项语言片断)意义相反、相对,后项语言片断不是顺着前项语言片断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到另一方面上去。连接这种关系的“而”字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