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星子方言的“着”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用虚词“着”在星子方言中用法复杂,可以表动作的完成或有了变化或某一性质偏离标准的幅度,可以表动作正在进行,可以表持续体,还可以表祈使或说明的语气,表陈述语气,作动词表燃烧,发光,作介词,引进动作施事,表前面的名词是受事,文章对“着”这七种形式进行了较全面的描写,分析。  相似文献   

2.
某些方言词典中表“里面”之义的方位词“窦里”,应是“肚里”;某些方言词典中表“上面”之义的方位词“下”,应是“上”。  相似文献   

3.
助词“着”与谓词性成分结合,在普通话中主要用于表示“进行/持续”。西南官话荔浦方言的“着”既可以用来表示“完成”,也可以表示“经历”等“体”意义。在西南、江淮官话,吴语,湘语,闽语等汉语南方方言及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中,用“着”表示“完成”的比较多见,而同一方言点中“着”既表“完成”又表“经历”的则比较少见。“着”的特殊表“体”功能总体看来,其地域分布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4.
方言中"把"表处置和表被动的历史层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在很多方言中既作给予义动词,又用以构成处置句和被动句,宿松方言的“把”也同时具有这三种用法。“把”表处置来源于“执持”义动词“把”,反映的是唐以来的历史层次;“把”作被动标记由给予动词“把”语法化而来,反映的是元明以来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5.
从佛经中出现的“患饥”、“患渴”等词入手,探究这一用法的来源乃“患”表“疾病”、“生病”的引申发展,即“患”有表“产生某种不适之感而受其苦”的用法,可引申为“感觉到”。近代汉语中“害”分担了口语中的“患”的“生病”之意,同样可表示“产生某种不适之感,感觉到”。这一用法并保留在现代方言中。  相似文献   

6.
指出仙游话中的“哥”已虚化为词缀,随组合词语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语义特征,有的表动物性别,有的表某类人或事物,还有的作女性名字标记,显示出鲜明的方言特色。并同汉语其他方言做了一些比较.说明“哥”在仙游话中的语义演变过程以及其受到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在江西吉水方言中,“几”除作数词外,还有副词的多种用法。“个”除作量词外,还可作助词,并具有代词的多种功能。“几”与“个”可以直接修饰单音节或双音节的形容调、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和动词“有”,构成“几/个A”或“几/个AB”的形式。而且还存在“几/个A里A”或“几/个A里AB”这种独特的重叠形式。  相似文献   

8.
从方言表现看,“来着”(来、着)不仅表完成,也表持续;从近代汉语看,“来”和“来着”一脉相承,都不限于表完成;从句子的情态类型上说,“来着”几乎可以用于所有情态类型的句子当中,因此,我们推测,“来着”可能不表体,而只表时,只表示事情是过去发生的。“来着”也不限于表示近过去。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通过相关文献和方言的实例分析以证明汉语普通话中的敬称“您”就来源于表复数的“您”,而不是吕叔湘先生认为的二者是两个不相干的词。  相似文献   

10.
(表解) 1、我们试图以表格的形式反映地方语音同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本表的总名是《蒲圻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对应表》,按蒲圻韵系由44幅“同韵字表”组成。 2、入表的字先按方言韵母分归各号“同韵字表”,韵序号和韵母音值标在“同韵字表”右上方;同韵字又再按方言声母分横栏,声母音值标在栏的左端;同韵同声字还按声调分为六个竖档,调值标在档的上端。同表的字即同韵,同栏的字即同声,同档的字即同调。由表内横栏竖档交织成的各方框里的字(即同框字),声韵调全同。  相似文献   

11.
语音的历史演变会对语音的组合产生影响,并在语言或方言的语音结构和音韵系统中留下一些“空格(slot)”或缺口。对“空格”或缺口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是探究语音或方言语音历史演变轨迹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象州疍家话音系结构中的“空格”现象,可以考察象州疍家话音系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2.
焦作地区方言因历史上的移民原因而深受山西方言影响。近现代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焦作地区方言已逐渐裂变为“怀庆方言”和“焦作方言”。就目前的语言材料上看,“怀庆方言”仍属“晋语”,而“焦作方言”则日益向河南方言靠拢。  相似文献   

13.
“妈妈”一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着广泛的内涵,这是方言称谓词张力的体现。本文通过对“妈”、“妈妈”在汉语 方言和隐语中的应用情况,揭示出它们所折射的汉民族特有的避讳心理、阴阳观念和宗族血缘观念等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4.
“得”字在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中,含义和用法上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词(或语素)。本文通过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相应“得”字的比较,探寻它在二者间的共性和差异,从一个角度比较现代汉语与永新方言的关系。本文比较的范围以永新方言“得”字的含义和用法为准,凡是永新方言中所不具有的含义和用法,只列出,不讨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料大都来自《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动词》。  相似文献   

15.
丹江方言中有一些很有特点的多重重叠现象。结合其他方言可以看出,多重重叠不仅具有“调量”功能,而且具有主观“强调”或“夸张”的功能,应该也是汉语主观量的表达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论是潍坊方言中主要人际称谓的“同指异称”与“同称异指”现象。一方面,潍坊方言中祖父母、父母等主要称谓对象,各县市区有着不同的称谓用词;另一方面,潍坊方言中“爷爷”、“爷”等同一个称谓词,各县市区往往又代表着不同的称谓对象。本文就潍坊方言中人际称谓存在的这两方面的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7.
新余方言的名词词缀“的”最基本的功能是小称作用,表示事物的形体比较小,或者表示对象在伦理上相对卑下,并可以引申出亲昵义或鄙薄义。跟“的”相关的词缀“子”和“里”是普通名词词缀,在新余方言里没有小称作用,它们可能是受方言接触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借入的。  相似文献   

18.
彭泽润、彭建国的著作《湖南方言》(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是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出版的《湖湘文库》大型丛书中的一部重要文献。这本书是一部汇集多人多年调查研究成果,编排科学、方便检阅的综合性湖南汉语方言著作。湖南是一个多方言的地区,近年来,关于湖南方言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像吴启主主编的“湖南方言研究丛书”和鲍厚星主编的“湘方言研究丛书”都是重要的湖南方言研究成果。其中,“湘方言研究丛书”中的《湘方言研究概要》(鲍厚星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是第一本关于湖南方言的概述性著作。其他省份或者方言区具有概括性的方言著作也有一些,例如詹伯慧的《广东粤方言概要》(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林涛的《宁夏方言概要》(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陈昌仪的《赣方言概要》(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其中只有《宁夏方言概要》是从行政区划的角度命名的,这是因为那个行政区域只有一种大方言。之前,还没有见到真正对某个多方言的省级行政区域来进行概述的方言著作。  相似文献   

19.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18(6):121-124
题目作者期号页码·文化研究·黄宗羲的学术风格陈国庆1 1论网络文化传播中的“鲁迅现象”黄健1 7浙东水风俗考述蔡罕1 13明清浙东学派的治学思想和方法浅谈潘莉117试论宁波帮的文化价值取向的形成孙琪1 21·语言学研究·应该正确看待方言肖萍1 24从上古到中古动词“走”的语法  相似文献   

20.
江西莲花方言的“肯”读[xan53],有三个义项:①表示愿意、乐意、同意;②表示一种喜好、爱好或习惯;③表示经常.还把江西莲花方言的“肯”与古汉语、普通话以及其他部分方言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