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族武术有徒手和器械两大项目。徒手又分粘功、策手、点穴、花拳、礼示五个方面。策手中的“一拳两防、一攻五变”等,是苗族武术的精华。点穴又称为神打,即穴道致伤的技击法,是苗族武术的绝招。花拳是公开流行的套路。  相似文献   

2.
(七)、古寨苗族武术 苗族武术有徒手和器械两大项目.徒手又分粘功、策手、点穴、花拳、礼示五个方面.策手中的"一拳两防、一攻五变"等,是苗族武术的精华.点穴又称为神打,即穴道致伤的技击法,是苗族武术的绝招.花拳是公开流行的套路.是苗族武术的一项主要内容,其中以"小四门"、"四大门"最为普遍.  相似文献   

3.
武术技术的本质就是武术动作具有攻防技击的作用.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以攻防技击为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武术教学中如能抓住“技击性”这一武术最本质的特点,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综合分析法对武术中的四种典型运思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从而得出以下结论:有机整体运思特征使武术追求内外一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直觉运思特征使武术的传承强调意会性或不可言说性;意象运思特征则体现于“以形喻势”、“重意不重形”;历史运思特征促使武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但同时又阻碍着武术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谈谈武术教学的科学性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哲学、文化的高度论述武术从生产活动、阶级斗争的长规动态行为发展成为一门较为纯粹的体育运动的历史过程,从“对立统一规律”、“传统文化影响的双重性”、“爱国主义教育”三个方面,较为深入地分析“武术教学的科学性原理”。  相似文献   

6.
武术蕴含了中国的优秀思想和文化,体现着华夏儿女的智慧和精神风貌,“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承”成为武术研究的重点。世界影视光环下的中国功夫展现了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线”,武术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一张独具魅力的名片。随着影视和武术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影无武不关,武无影难成”的态势。透过武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武术文化和武侠影视的互动发展关系,阐述武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7.
武术之美学因子亦是武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炼出武术审美的理想追求对当代武术的创新性发展乃至武术学科的多元化建构均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史料整理与分析,发现武术审美追求呈现出“三部曲”的态势。形美只是武术审美的初始阶段,随着武术审美文化的不断纵深发展,神美转而成为武术追求内在美的重要向度。形美和神美是构成武术动作评价的二维指标,武术动作之“完美”的和谐性、统一性最终聚焦于武术审美的理想追求——形神兼备。明确形神兼备的武术审美追求之终极指向,能为当代武术的创编与展演、教学与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武术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用以健身和自卫的一种方法,主要分为徒手、器械、气功、点穴等几大部分。这份宝贵的遗产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贡献。千百年来,中国武术对世界武坛尤其是亚洲武坛有过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拳术是武术运动的主要内容,多指徒手套路。武术拳种纷纭、流派众多,现代武术运动中的长拳是沿用了明代长拳的称谓。它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拳势舒展、快速有力、节奏鲜明,然而不同拳种有不同的演练风格,本文从美学方面对长拳演练中的技术特点和风格进行探讨和分析,以展现武术套路演练中的美的所在。  相似文献   

10.
薛锋 《咸宁学院学报》2012,(11):181-182
“江湖文化”是一种带有中华民族神秘气息的文化,它与“武术文化”息息相关。我们对武侠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以及江湖文化对武术造成的伤害进行反思,从而剔除腐朽的文化残枝,重返武术的光明。  相似文献   

11.
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开发需要加强对特色乡土资源的利用.慈利籍的革命大侠杜心五创立自然门武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传奇经历是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通过文献调研和田野调查可知,在全面把握杜心五武术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在慈利县建设系列杜心五武术特色旅游项目,可以取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从规则变化分析竞技武术套路发展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1996年和2002年的竞技武术套路规则的分析比较,阐述了竞技武术今后的发展趋势,指出:“高、难、美、新”始终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总趋势,武术竞赛规则的变革是促使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要求武术运动员、教练员不断提高认识,加强素质,使武术向更加完美,更具国际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武术作为一种体育锻炼手段,能有效地发展速度、力量、柔韧、协调、耐力等多种身体素质。武术也是集健身、强身、防身等功能于一身的相对较特殊的传统体育项目。它尤其对运动系统及神经系统等具有其它项目所不具备的锻炼价值,能起到“壮内强外”的独特效果。它能培养学生坚忍、克己、吃苦耐劳、尚武崇德的优良品质。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提高武术教学水平是当前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无论从武术实践还是从武术理论的角度看,“形神”在武术套路中所占的地位都是极其重要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式,从总体上阐述了“以形写神”、“以形写形”、“写意传神”是武术套路“形神论”的三种美学特征和不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和返本方能开新的历史规律出发,武术研究应具备原典精神,以原典为基、用原典说话。武术原典是记录和书写武技之圭臬和絜矩的原发性和原创性经典,是以武术技艺原典为本,以文化原典、历史原典、军事原典、哲医原典为其思想源头、训练理念和术语基础的文化系统。研究回到原典,能够让武术不再“失语”和“他者化”,为武术教育教学和文化传播提供元训练理念和元术语。武术原典包含:武经和武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原典蕴藏了“劲力为体,攻防为用,体用不二”的元视域,涵摄了“阴阳并建错综”的元逻辑,能够在中国经典解释学的系统下,衍发出以“身意”和“躰知”阐释典文的基本方法:始于“释言”,经由“构形”、“诠象”、“著意”,至于“躰道”。  相似文献   

16.
周健将 《科技信息》2008,(35):211-211
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武术主要包含了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以及等等,并且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它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共性的反映,又具有武术本身独特的个性涵含。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武术文化具有有机整体运思、直觉运思、意象运思、历史运思等结构或特征,有机整体运思特征使武术追求内外一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直觉运思特征令武术的传承强调意会性或不可言说性;意象运思特征则体现于“以形喻势”、“重意不重形”;历史运思特征促使武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但同时又阻碍着武术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主体和本体的关系视角出发,“学生和武术”的发展需要是决定学校武术教育成败的关键。针对学校武术教育存在武术发展与学生需要互不匹配的现实困局,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等,对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使命进行了历史性梳理,并提出了基于“学生和武术”双重维度需要的实施策略。研究认为:学校武术是武术的子体,应承担起“武化教育”的重任,从需要层面将学生和武术置于平行关系的同等地位,以满足二者的发展需要。提出应采取“理论和技术”双修的教育模式,满足武术自身发展需要——即技术层面把握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多样性并存,理论层面贯彻落实武德文化教育;依功能划分对武术实施分层利导,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了解到武术教学中存在着“四多四少”现象,为此我们设计了主体性武术教学改革方案.经过武术教学实验,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主体性武术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学校武术应用微格教学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微格教学的内涵、特征和操作方法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武术系统微格教学模型”,经多次试验,收效显著。这为深化武术教学改革,改进训练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