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的气候记录:武都黄土剖面与极地冰心、深海沉积同位素记录的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都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堆积了厚约17m的黄土地层,其间夹有多层厚度不一、发育程度不同的古土壤层.在剖面13.2~17m黄土中,野外可清晰的观察到6层古土壤.通过剖面磁化率、粒度、稳定同位素、元素地球化学、TL年代、CaCO3、有机质含量的综合分析,认为它敏感而详尽地记录了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的气候变化历史.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除总体模型与中国中西部黄土高原、深海氧同位素及南极冰心记录一致外,还可以与格陵兰Summit冰心记录进行良好的细节对比,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记录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2.
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的气候记录;武都黄土剖面与极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都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堆积了厚约17m的黄土地层,其间夹有多层厚度不一,发育程度不同的古土壤层。在剖面13.2-17m黄土中,野外可清晰的观察到6层古土壤。通过剖面磁化率,粒度,稳定同位素,元素地球化学,TL年代,CaCO3有机质含量的综合分析,认为它敏感而详尽地记录了深海氧同位素第5阶段的气候变化历史。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典型样品的低温磁行为分析探讨了磁化率反映古气候的机制,并尝试把下蜀土剖面磁化率古气候记录与华北黄土及深海沉积的记录相对比。 相似文献
4.
卫生填埋目前是我国固废物处理的主要方式,衬垫层是填埋场系统的关键部位.填埋场渗滤液中Zn2 含量较多,是主要污染物之一.以南京地区广泛分布的下蜀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吸附试验,分析了不同土样对Zn2 的吸附能力.试验发现下蜀黄土对Zn2 的吸附存在一个最大容量,最大吸附容量约为80 mg/g,提出了吸附量的线性最大吸附方程. 相似文献
5.
南京下蜀黄土图解法与矩值法粒度参数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图解法和矩值法的计算原理,对南京江北地区下蜀黄土58个样品分别进行定量计算,并对两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计算结果的平均粒径具有高度相关性,相关方程为y=0.790 3x 1.512 3,决定系数为0.952 5,计算得到相关系数为0.976 0,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平均粒径基本相等,可以互相代替;标准偏差相关方程为y=0.906 2x 0.109 6,决定系数为0.971 2,相关系数为0.985.而偏态和峰态较为离散,不具有相关性.造成这两种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计算原理不同.图解法统计样品的90%子样,矩值法统计样品粒度分布的总体特征.偏态注重粒度分布的尾部,峰态关注峰的宽窄,且由于古土壤呈明显的双峰分布,因而高阶偏态和峰态差异显著.通过对比研究发现,矩值法计算的粒度参数对下蜀黄土研究具有更高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取自新喀里多尼亚西南和东北斜坡岩心的第四纪半深海沉积物的放射性碳测定和δ~(1?)O曲线得出如下成果:台地周围软泥和钙质浮游生物残骸的放射性碳测定的年龄比由δ~(1?)O曲线给出的沉积物年龄老。最近16000a以来,特别是新喀里多尼亚西南斜坡沉积速率大大降低,这可能是由于第四纪因海侵而发育的堤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许峰宇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
通过对典型下蜀土样品的低温磁化率测量,探讨下蜀土剖面磁化率反映古气候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下蜀土构成剖面中古土壤、黄土层的磁性晶粒的大小不同,古土壤中大量的细小超顺磁颗粒的存在是其磁化率增高的主要原因,这种细小磁性颗粒在古土壤中的积聚可能与其发育及古气候的暖湿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中部连续的风尘堆积黄土-红粘土序列,蕴含着东亚季风演化与高原隆升等重要的古气候与构造信息.结合已有的古地磁年代,根据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对黄土高原中部朝那黄土-红粘土剖面记录的古环境变化进行了划分,共划分I(8.1~5.6 MaBP)东亚季风的初显期、Ⅱ(5.6~4.8 MaBP)东亚夏季风开始增强期、Ⅲ(4.8~... 相似文献
9.
10.
东海内陆架EC2005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长岩芯(6 020 cm)进行了磁化率和粒度测量,分析了沉积物不同粒级组分和磁化率大小变化的相关关系.通过计算两者的相关系数,认为在整段岩芯上两者呈正相关,且磁性颗粒主要赋存在粗颗粒物质中.磁化率与>63 μm的组分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510,而对<4 μm乃至<16 μm的组分,与磁化率呈反相关,相关系数可达-0.644.在不同沉积相中,磁化率和不同粒度组分含量的相关关系有所不同.前三角洲相和前滨相沉积物的磁化率和粒度组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三角洲前缘相和三角洲平原相沉积物磁化率和粒度的相关性与整段岩芯的相似;浅海相沉积物4~16 μm的组分与磁化率呈较强的反相关.600~2 806 cm的沉积物可能遭受了早期还原成岩作用,导致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的相关程度降低.水动力条件是影响两者相关性的重要因素.水动力条件强,则两者相关性较好;水动力条件较弱,则两者基本不相关.磁化率和粒度组分的相关性还受到物源变化、分选程度的影响.磁化率和粒度的组合特征蕴含了一定的古气候信息.全球性的气候事件如新仙女木事件、8-2 ka冷事件在粒度参数中都有较好的响应,相比之下磁化率数据的变化幅度没有粒度数据强烈,可能与磁化率的多种控制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urface soils across the southern Tarim Basi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 and source material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inBo Zan XiaoMin Fang JunSheng Nie ShengLi Yang ChunHui Song Shuang Dai 《科学通报(英文版)》2011,56(3):290-296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χ) of surface soils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CLP) has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ultrafine magnetite/maghemite grains produced during pedogenesi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enhancement of χ,and loess χ on the CLP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a proxy for the intensity of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However,few works have investigated mechanisms for the enhancement of χ in the case of surface aeolian sediments in westerly-dominated inland China,north of the Tibetan Plateau.Here detailed rock magnetism and grain size studies of 49 surface samples taken across the southern Tarim Basin for different rainfall/temperature/altitude conditions are presen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samples taken from desert have the lowest χ values and that χ of loessic sand and loess samples decreases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In addition,the rock magnetism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surface soils across the southern Tarim Basin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f coarse aeolian ferrimagnetic minerals.The contribution of ultrafine pedogenically produced magnetic grains to χ is very limited. 相似文献
12.
采用线性自旋波理论导出铁磁-反铁磁双层系统的Heisenberg模型哈密顿量,采用矩阵格林函数运动方程技术,得到自旋波的色散关系,利用数值计算方法计算了铁磁-反铁磁双层系统的低温内能。 相似文献
13.
使用少体物理方法,计算了在不同的磁场,杂质作用下二维3电子量子点基态的能量和角动量,获得了它们受磁场和杂质影响的结果,并且从动力学和对称性两方面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