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出了可以描述在各种金属离子浓度和不同的pH条件下,随铜盐添加量的增加,氰化物溶液中金属离子和CN-存在形态的公式.基于其计算结果,探讨了将铜盐加入含金银的氰化物溶液中时金银的沉淀机理,以及在矿石中铜含量较高时氰化物消耗量增加而金银浸出率降低的原因.将铜盐加入氰化物溶液中时,铜(Ⅰ)离子首先与溶液中游离CN-反应,然后从锌、镉、镍等金属的氰根配合物中"劫持"几乎全部的CN-,以CuCN形式生成沉淀,金银的氰根配合物被"劫持"CN-,以AuCN和AgCN型沉淀物沉淀.  相似文献   

2.
电沉积回收氰化尾液中铜和氰化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力学方法计算了高铜高氰溶液中铜氰络合离子的存在形式,以及溶液中各物质的阴极析出电位和阳极氧化电位.理论分析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溶液中铜氰络离子主要以Cu(CN)3-4和Cu(CN)2-3的形式存在,且以Cu(CN)3-4的形式为主,温度及pH值对铜氰络合离子的存在形式有明显影响.选用合适的电极材料通过电沉积法对氰化尾液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回收废水中铜的同时有效避免氰化物的分解,铜的电流效率可以达到36%以上,溶液中游离氰根浓度由0.096 mol/L提高到0.316 mol/L.实验证明了采用电沉积法处理高铜高氰氰化尾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以高浓度铜氰溶液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次亚磷酸盐,进行了高碱条件下电积回收铜与氰化物的研究.研究了次亚磷酸盐用量、温度对铜和氰化物沉积过程的影响;利用线性循环伏安、恒电位电解并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阳极沉淀物的物相,分析了阳极反应机理和次亚磷酸盐抑制氰化物分解的机理;采用电解后余液进行金的氰化浸出实验.结果表明:次亚磷酸盐可有效抑制电沉积过程中氰化物的分解,其抑制效果随温度升高而增强.电解过程中阳极表面生成的Cu2+是造成氰化物分解的主要原因;次亚磷酸盐通过优先与Cu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抑制氰化物的分解.处理后余液对金的氰化浸出无不良影响,通过电解可综合回收铜氰废水中金属与氰化物,处理后废水可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溶液体系电荷平衡和离子同时平衡原理,通过热力学平衡计算,研究298 K下氯化钴溶液中Co-Cu(Ⅱ)-Cl-H_2O体系金属离子及其配合离子浓度随pH及总氯浓度变化规律,并基于不同的除铜方法进行热力学分析。在Co-Cu(Ⅱ)-Cl-S-H_2O体系中,计算硫化除铜终点各离子的平衡浓度,同时给出除铜终点金属浓度随总硫浓度对数变化关系图和随pH变化关系图。研究结果表明:在Co-Cu(Ⅱ)-Cl-H_2O体系下,铜钴主要以阳离子配合物形式存在,加入还原剂后,在Co-Cu(Ⅰ)-Cl-H_2O体系中,铜主要以阴离子配合物形式存在,钴仍主要以金属自由阳离子形式存在。因此,可以采用阴离子交换树脂深度除铜。随着总硫浓度的增加,铜逐渐沉淀,在除铜终点处恰好能保证钴不沉淀,因此,也可以采用硫化法除铜。  相似文献   

5.
利用~(60)Co射线处理含氰废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利用60Co辐射源处理含氰化物的毒性废水,探讨了辐射剂量对模拟废水氰根离子浓度的去除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CN-的去除率随之增加;还探讨了辐射处理丙烯腈实际化工废水,结果表明,单独采用辐射技术处理实际废水,CN-1的去除率在25 kGy达到了60.9%.本文也在辐射联合臭氧或TiO2深度氧化技术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新的流动注射在线蒸馏测定水和废水中总氰化物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异烟酸-巴比妥酸为显色剂,将含氰样品与磷酸混合,进入在线氰消解蒸馏系统,通过加热与紫外辐射,CN-从化合物中释放形成气态的HCN并流过膜组件,其中的CN-被氢氧化钠吸收,将其转换为氯化氰,加入显色剂后可在600 nm波长下比色测定总氰化物浓度.结果表明:方法测量范围为2 ~ 200 μg·L-1,最低检出限为0.15μg·L-1,水样测量的回收率为90% ~ 105%,精密度RSD小于3.0%.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优于标准方法.  相似文献   

7.
Ag+-双硫腙-CN-体系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氰化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pH =9左右的氨水—氯化铵介质中 ,Ag+ 能与双硫腙的四氯化碳溶液形成络合物 ,加入氰根后形成Ag+ 双硫腙 CN-的三元体系 ,借此建立了测定痕量CN-的分光光度法。线性范围为 0 .5~ 4.0 μg 2 5mL ,检测限为 2 .8× 1 0 -10 g L。方法简单快速 ,用于测定水样中CN-含量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为了控制电镀行业污染、减少重金属离子排放、加强资源利用,研究了pH值对电镀废水中重金属离子浸出的影响.将电镀废水用氢氧化钠溶液逐渐调节废水pH值,在多个pH值点分别沉淀出电镀废水中铜、铬、锌和镍.结果表明,随溶液pH值的升高,溶液中的铜、铬、锌和镍先沉淀后又部分溶解,实际操作中应将pH值控制在9.0~9.5范围内.电镀污泥经酸浸后,常温下电动搅拌1 h,在浸出液中加入锰铁合金块可直接还原铜、镍和锌离子,调节pH值至9.5时,可沉淀出铁、锰、铬混合金属氢氧化物.  相似文献   

9.
活性炭处理含氰废水机理研究:吸附和催化氧化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探讨了含氰废水在活性炭表面上的吸附和氧化历程,提出了以化学吸附为特征和在氰化物的氧化过程中铜化合物起催化剂作用的观点.实验研究了金属离子、溶液pH值及溶解氧对活性炭处理氰化物容量的影响,分别用热力学和动力学实验来计算吸附热和吸附活化能,从而提出吸附机理和催化氧化反应机理.结果指出,氰化物在活性炭上的催化氧化反应与活性炭的表面含氧基因、催化剂Cu2+和吸附的溶解氧有关.这一机理对实际处理合氰电镀废水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多齿配体能够形成比相似的单齿配体更为稳定的金属配合物,是久已为化学家所认识的实验事实。例如,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人发现,当向醋酸钢的稀水溶液加入氨基乙酸时,溶液的电导率明显下降,表明溶液中形成了更稳定的氨基乙酸铜螫合物;镍的氨合物水溶液经稀释即可水解,发生沉淀,而相似的乙二胺配合物溶液,则虽经高度稀释亦不发生水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通常与单齿配体不形成配合物或只形成很不稳定的配合物,但它们却能与某些多齿配体形成很稳定的螫合物;……。瑞士化学家G.Schwarzenbach将这类特殊的稳定效应命名为螫合效应(Chetate effect)。  相似文献   

11.
从温州东方集团的电镀废水及污泥中分离得到细菌 ,并进行纯化 ,共得耐氰菌 2 3株。它们均能在高浓度含CN- 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生长 ,其中 8株有较好耐受力 ,耐受力最强的 4# 菌能在 2 5 0 0mg/L的CN-浓度中生长 ,经测试有 6株解氰率达 80 %以上 ,4# 菌的解氰率最高。经鉴定 4# 为不动细菌属 (Acinetoboctersp .) ,同时研究了 4# 在不同温度、pH、培养时间、不同接种量、不同氰化物浓度对解氰的影响 ,结果表明 :最佳pH为 6.5 ,最佳温度范围为 2 4~ 2 8℃ ,最佳培养时间为 1 6h ,接种量与氰化物对解氰有一定影响。最佳条件下 ,4# 菌在 8h时的解氰率可达 98.5 % ,1 2h时可将含CN- 4 5mg/L的废水降解至 0 .5mg/L以下 ,达到国家一级污水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2.
具有大的自旋基态和磁各向异性的Dy~Ⅲ离子在很多构筑的单分子磁体中能够较好地显示单离子磁弛豫性质,通过在Dy~Ⅲ离子配合物中引入3d过渡金属离子构筑3d-4f化合物,可探究不同金属离子之间的磁相互作用以及过渡金属离子对Dy~Ⅲ离子化合物磁性能的影响.采用六氰合铬酸根作为氰根前驱体和具有相似结构的含氧有机物作为辅助配体,以溶剂挥发法与稀土Dy~Ⅲ离子构筑了两种局部配位几何结构为三角十二面体(D_(2d))的氰根桥连3d-4f异双核配合物1DyCr和2DyCr.对配合物1DyCr和2DyCr进行了结构表征、热稳定性测试和磁学性质探究,热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磁性研究表明化合物1DyCr具有较大的磁各向异性,而两个化合物中Dy~Ⅲ与Cr~Ⅲ离子之间可能存在较强的反铁磁相互作用,导致产生较强的磁化强度量子隧穿(QTM)效应而不表现出磁弛豫行为.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臭氧破氰-还原沉淀-纳滤法"处理某电镀厂含氰含铬废水,研究p H值、药剂投加量、反应时间、进水压力等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温(25,℃)下,当原水p H值调节为9~11,CN-∶O3为1∶4.8,曝气时间为25,min,还原时原水p H值调节至4,Fe SO4·7,H2O∶Cr(VI)为25∶1,Ca(OH)2∶Cr(VI)为13∶1,纳滤进水压力在0.1~0.5,MPa范围内时,处理后氰化物、铬及其他重金属如锌、铜、镉等的含量均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4.
对印制电路板废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和原有构筑物池体,采用两级化学混凝沉淀+离子交换树脂工艺对铜镍废水进行预处理,采用碱性两级破氰法处理含氰废水,采取“酸析+化学混凝沉淀”预处理工艺去除废水中大部分难降解有机物,新建+利旧将综合废水处理工艺改造为生化A2/O 3套并联生化工艺.使改造后工程运行良好,处理效果稳定,出水水中的主要污染物金属离子铜、镍、难降解有机物、氰化物、氨氮、总氮、总磷和强酸强碱等均达到GB 21900—2008《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表3的标准限值后外排.经过深度处理后回用于企业生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清洁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5.
采用金属Cu为"牺牲阳极", 在含配体对甲苯磺酰L-异亮氨基酸(H2L)的甲醇溶液中电解合成了[Cu(L) (2CH3OH)]配合物.当向含配体的甲醇溶液中加入2,2′-联吡啶时,电解合成了[Cu(L) (2,2'-bipy)]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测试了铜电极在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和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16.
对异烟酸-吡唑啉酮(isonicotinic acid-pyrazolone)显色体系测定水溶液中微量氰化物(CN-)条件进行了实验考察。结果表明,在有多种共存金属离子如Fe3 、Fe2 、Pb2 、Cu2 、Hg2 、Ag 、S2-下,该显色体系可测定的下限为0.001 mg/L,在0.001~0.2 mg/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实验重点考察了溶液中共存金属离子对测定干扰的影响,表明软酸离子(Cu2 、Hg 和Ag-)对测定有影响,证实了该体系测定CN-的应用条件和范围。  相似文献   

17.
间接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微量S^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间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S~(2-).在pH=4.5的含S~(2-)溶液中,加入定量过量的Cu~(2+),使其形成CuS沉淀,多余的Cu~(2+)用戊黄原酸钾配合,然后用甲基异丁基甲酮(MlBK)溶剂萃取配合物.不需分离,直接喷雾有机相溶液测定配合铜.S~(2-)的灵敏度为0.01μg/mL/1%,变动系数2.7%.  相似文献   

18.
首次合成了双香草醛缩乙二胺席夫碱铜(Ⅱ)配合物(BVE-Cu).对BVE-Cu配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和元素分析,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DFT)在高斯09程序上进行理论计算,推测出了配合物BVE-Cu的结构.将制得的席夫碱铜(Ⅱ)配合物BVE-Cu用于环己烯氧化制备环己酮的反应中,考察了其在Wacker催化体系中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体系中无BVE-Cu时,环己酮的收率仅为17%,加入BVE-Cu后,BVE-Cu对于反应体系具有积极的作用,环己酮的收率有了明显的增加.当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90min,高氯酸的加入量为0.08mL,BVE-Cu的加入量为0.025mmol,环己烯的加入量为0.02mL时,环己酮的收率可达58.6%.  相似文献   

19.
采用金属Cu为“牺牲阳极”,在含配体对甲苯磺酰L-异亮氨基酸(H2L)的甲醇溶液中电解合成了[Cu(L)(2CH3OH)]配合物.当向含配体的甲醇溶液中加入2,2′-联吡啶时,电解合成了[Cu(L)(2,2’-bipy)]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测试了铜电极在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和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含氰化物毒性废水辐照技术处理方法,讨论了辐照剂量对100mg·L-1和300mg·L-1KCN模拟废水的CN-的浓度及其对废水COD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CN-和COD去除率随之增加.采用辐照技术处理丙烯腈生产废水,在25kGy时,CN-去除率达到了60.9%,COD降低21.8%,并对辐照联合臭氧处理实际废水丙烯腈的研究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