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迁移者自由流动并聚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经常发生的社会经济现象。在迁移者的空间选择聚集这种现象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经济学可以解释的经济关系和逻辑。人力资本积累与流入地工作的匹配程度决定了流动的方向,社会资本存量决定了其集聚的程度。人力资本积累与社会资本依赖度在迁移者流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低人力资本积累的人对社会资本的依赖性更强。  相似文献   

2.
周虹 《科技信息》2008,(12):286-287
"迁移"是存在于数学教学中的普遍规律。知识之间包含的相同要素越多,越容易产生迁移。"正迁移"促进了新知识的习得,"负迁移"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恰当运用迁移理论,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正迁移、避免负迁移。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人力资本集聚主要通过改变要素丰裕程度和自主创新能力两种途径提高生产率,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运用两步系统GMM模型对1999—2017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目的是深入探究高等教育人力资本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两者之间关系在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1)高等教育人力资本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城市规模不同而差异显著,两者之间并非呈简单的正向线性关系;(2)从总体差异来看,高等教育人力资本集聚对小型、中型和大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且这种正向影响在中型城市达到最大而在大型城市趋于下降,对特大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为负;(3)从地区差异来看,与中西部地区城市相比,高等教育人力资本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所产生的正向影响及其升降幅度或负向影响在东部地区城市表现得更为突出。建议政府做好城市发展定位,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合理化布局高等教育资源等,最大限度地助益高等教育人力资本集聚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4.
蒋高明 《科技潮》2006,(7):24-27
美好的东西多在乡村,惟有进城农民被人称为“土老冒”。昔日人们瞧不上眼的“乡土树木”被城里人看上了,顿时身价倍增,纷纷被人挖出来卖进城。无怪农民们自嘲:“城里人不稀罕俺,可俺家的树有了城市户口”。在新建的广场、马路两旁,许多“缺胳膊少腿”的大树、甚至古树凄凉地站立着,有的萌出了新枝条,有的干脆成了枯树。这些大树是城市改造者们从乡村买来“点缀”城市的,有人自豪地称这种做法为“大树进城”。  相似文献   

5.
怎样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议题,中央和西部地方政府及西部高校十分重视该问题。社会学方法中的“弱干预”是对自组织发育程度高水平社会的小力度干预,“强干预”则是对自组织发育程度低水平社会的大力度干预。迁移到高等教育领域,该概念以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之间差距为标准,认为没有达到缩小两者之间差距目标的干预对策是“弱干预”;达到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之间差距目标的干预对策是“强干预”。从现实的数据分析,从1999年到2019年,东西部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在绝对数量上有所缩小,但在反映质的排名上的差距却在加大。从历史的事件分析,中央政府出于战略转移与国防建设需要所实行的东部高等教育向西部的迁移改变了东西部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布局。为了实现新时期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之间差距的目标,中央政府要继续加大“强干预”的主导作用,鼓励东部地区优质高校到西部办分校;西部地方政府需要做好“强干预”的辅助工作,制定更加开放、灵活与优质的政策吸引东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向西部迁移;西部地方高校需要配合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强干预”对策,落实“强干预”的具体工作。  相似文献   

6.
迁移对学习有着很大的影响。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迁移方法,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结合教育学、心理学浅析在化学教学中增强学生知识正迁移的四个教学策略:概括教学、要素发现、变式训练和情境顿悟。  相似文献   

7.
徐文燕 《科技咨询导报》2009,(3):143-143,145
人的认识规律,总是凭借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智力,提高自己的素质。这一心理活动现象,在心理学中叫做“迁移”。这种迁移心理,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可能。若用一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就是积极的,称为“正迁移”;而一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干扰另一种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就是消极的,称为“负迁移”。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用迁移规律,使学生由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主动积极地接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总体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陈哲 《科技信息》2011,(21):229-229
在语言迁移理论的视角下,笔者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语音方面受的母语负向迁移影响很大。通过分析,笔者描述了几种常见的迁移导致的错误类型,并且提出了克服负向语音迁移的有效方法,进而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口语水平。  相似文献   

9.
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定势对学生接受物理新知识、新概念起到重要的作用,可对学生学习知识产生正迁移,也可产生负迁移。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学习英语时,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借助母语语言习惯来学习,这种现象就叫迁移。当迁移不当,在目的语中不能接受,影响学习时,就成了负迁移。本文对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方面的负迁移情况进行一些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迁移”最初由行为主史心理学家提出,是指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自动的潜意识的利用过程。在外语学习中,迁移现象非常广泛。多年来,外语教师对母语对于外语学习的作用问题争论不己。其实无论在语言的形式上还是功能上,母语和外语之间有着许多有趣的相似和迥异之处,作为语言学习者或教育者,只有科学、全面地掌握这些特点,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才能有效地利用正迁移和减少负迁移。  相似文献   

12.
乡村在我国传统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光绪《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光绪《南阳县志》等志史文献为主要依据,重点探讨晚清南阳县乡村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研究发现,晚清南阳县乡村多数为中小规模,部分村落修筑寨墙自卫。乡村人口多操农业,从事商业、手工业者甚少,乡村集市数量较之嘉庆年间有较大增长,但集市经济并无质的飞跃,其分布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自身交通区位因素的影响制约。  相似文献   

13.
英语和法语同属于印欧语系,在语音、词汇和句法和时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于L2为英语而L3为法语的学习者来说,两种语言相互影响,既有正迁移又有负迁移。如何利用英语和法语的相似点和相异点促进两种语言间正迁移发生,从而尽量减少负迁移的干扰是语言学习者必须直面的问题。因此,英法对比可以成为英法双语专业教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语用迁移、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语用学角度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发生的迁移现象,正成为目前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从语用语言迁移和社交语用迁移两个方面研究学习者在运用英语时出现的语用负迁移和语用失误现象,对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语言迁移研究发现,母语负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重大。本文简要分析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对语法、文化等方面的负迁移现象,以及负迁移给二语习得者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并讨论了如何降低影响,从而提高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由迁移作用于有限维向量空间上的线性变换组成的半群,得到了右迁移单迁移半群和迁移群的关系,给出了极小1秩迁移单半群的刻画.  相似文献   

17.
蓝婷 《科技资讯》2012,(4):207-207
母语习惯如果有利于养成外语习惯,那么母语对外语学习者的促进作用被称为正迁移,反之称为负迁移。对于越南语学习者来说,已经掌握的汉语和英语知识对学习越南语的迁移也是如此。我们在教授越南语过程中利用母语和英语的正迁移,有助于讲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加强英语记忆,巩固和提高师生的英语水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验,解题者对具有结构共同性的平面几何迁移题与原题之间存在着共性关系的意识水平对解题迁移的影响得到了验证.结果表明,解题者对具有内在联系的先后问题之间共性关系的意识水平是影响解题迁移的因素之一,且问题难度与意识水平在影响解题迁移时有交互作用;学生的推理能力与平面几何成绩之间存在正相关;但意识水平与推理能力在影响平面几何解题迁移时没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非饱和黏土的水气迁移影响着路基服役期间的安全运行和长期使用性能的保障。研究非饱和土路基水气迁移规律对路基路床湿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室内试验模型,运用高低温交变恒温箱改变环境温度,模拟四季环境温度对水分迁移的影响。模拟非饱和黏性土气态水迁移过程,并进行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获得非饱和黏性土的水气迁移规律并进行影响性因素评价,实验结果表明,非饱和土水气迁移过程中,含水率梯度对气态水迁移量影响较大;迁移时间对液态水迁移影响较大;低温环境下以液态水迁移为主,随环境温度升高气态水迁移量占比逐渐升高。含水率梯度,含水率水平,压实度,迁移时间,不同环境温度均对气态水迁移量均有贡献,其中压实度对其影响最小。在实际工程中应更重视水气两相迁移对路基土体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刘佳 《科技信息》2011,(25):173-173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迁移理论会对英语学习产生一定的干扰,本文就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现象进行了阐述,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促进英语者学习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