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由于人口信息素质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原因造成我国贫困地区信息闭塞的现状,为满足贫困地区农民对于政策、市场、技术、种苗、植保、气象、农资、劳务等方面的信息需求,应在科技扶贫工作中大力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包括创建科技示范园区,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建立基层图书室等。  相似文献   

2.
郭艳华 《广东科技》2009,18(21):44-48
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对公众科学素质能力建设给予必要的关注:第一,创新型城市建设与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能力有着密切的关联,因为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要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高度认识、理解和重视公众科学素质能力建设,公众科学素质能力建设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第二,要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即深入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推动科普工作创新;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发挥文化教化育人的作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建立健全科普人才队伍,为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提供智力支持;推进公众科技传播体系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更加广泛的科技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3.
发展现代农业,农民的科技素质、市场意识十分关键。依据江苏省农民科技学习调查问卷,对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进行随机调查。针对调查数据的特点,运用分形维构建特征数据集的方法将数据集进行属性约简,依据舒尔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证数据结果分析,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的体系,以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为推进我国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鲁萍 《临沧科技》2007,(3):47-47
大朝山西镇从本地发展实际出发,从农民迫切的技术需求出发,围绕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新知识的需求,积极为广大农民搭建科学技术平台,让农民扎扎实实学好科学技术,努力提高全民科技素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十三五”以来,酒泉市林业科技发展迅速,较好地提升了林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但与国家和其他地区相比,仍存在林业科技创新水平不能完全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科技人才队伍力量与生态建设及产业发展不匹配、林业科技总体投入不足、林农科技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本研究通过总结近年来酒泉市林果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应用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制约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以建立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联动体系为前提,以加强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为基础,以创新林业科技管理、强化示范推广为手段的对策建议,以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为酒泉市林业生态增量、林果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实现现代化林业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6.
农民科技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决定着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的接受程度,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我们应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认真分析农民科技素质普遍偏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安庆科技》2007,(4):44-44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身体健康水平,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2月15日,省科技厅组织解放军105医院、省立医院、安医附院、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方面的专家、教授在桐城市黄甲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受到当地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8.
薛飞  张凌云 《江西科学》2010,28(5):673-676,695
围绕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科技需求、农业生产资料流通过程中的信息化管理需求,提出了整合科研机构的科技信息资源、镇村信息服务站、农资经营加盟店等网点资源的"技、信、物"综合服务新模式;通过技术流动、信息流动、物质流动,实现面向农户、农业生产资料物流体系、农资经营加盟店和政府监管部门等主体的科技、标准、市场、监管等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并对模式的运行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霍邱县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在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发展农村产业等方面下功夫,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农资涨价、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等,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镇农资市场直接面向广大农民,是处在基层的市场领域,点多面广,管理上有一定难度。农业生产有一定特殊性,农民在农资市场上是弱势群体,政府应该加强对乡镇农资市场的监管,使农资市场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1.
对江苏省高邮市界首镇240位农民的科技培训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农民科技培训最希望的是公益性培训,农民对种养、机械运输、管理、营销和电脑网络等方面的技术和知识需求强烈,对县市农业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在田间地头进行现场讲解满意度最高,集中面授也是不错的选择,培训规模最好在20人以下,培训时间以8~14天为宜。建议通过加强调研,提高农民培训供需一致性,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引入培训竞争机制、完善培训评估制度来实现农民科技培训的意愿,促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该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农业科技推广的背景及存在的推广运行机制与市场运行机制不相适应,资金投入不足,科技成果现状与农民需求不相适应,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并对如何建立起新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和农业技术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开展做了进一步探析。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去建设.这就对农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农民、培养农民、解放农民和减少农民,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已是各级政府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安定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现状的分析、成因的剖析和对策的探析,以伺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我们这里探讨的文化建设是从狭义的文化出发的.文化建设又可分为大文化建设和小文化建设.大文化建设包括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艺术等各项事业的开展以及良好的乡风民俗、道德习惯的养成.小文化建设则是指文化部门直接管理的广播电视、文艺表演、音像市场、文物保护等项工作的开展及相关产品的提供.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我理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指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农村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科学技术的推广、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以及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其目的是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农村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表现在这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乡风文明"),也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保证.因为只有通过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才能进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亦是全面实施边疆解“五难”(学科技难)惠民工程承上启下关键的一年。临沧市科技局按照云南边疆解“五难”(学科技难)惠民工程目标要求,结合科技下乡和“科技活动周”活动,工作重心下移,以提高边疆民族群众科技素质为重点,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组织科技力量开展进村入户送科技活动: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围绕农民生产生活技术需求,以边疆解“五难”(学科技难)惠民工程项目为载体,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要了解更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娱乐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分析,探求现阶段农民信息需求问题,寻找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找出促进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辽宁科技参考》2007,(8):26-27
2007年以来.葫芦岛科技部门围绕科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立足农民需求,以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让农民从科技进步中得到实惠、增加收益为宗旨,不断强化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措施,为此,专门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工程”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重点实施四个丁程。  相似文献   

18.
郑志红 《科技信息》2012,(36):497-498
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存在财会人员素质偏低,管理不规范,财务监管力度不到位等主要问题。本文据此,提出提高财会人员素质、健全财会制度以及加强财务监管等主要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刘小毛 《科技资讯》2007,(35):177-178
农民素质提高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性和基础性工程.欠发达地区农民存在小农意识浓厚、市场意识差、科学文化素质低下等问题,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从现实出发,探讨提高欠发达地区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和措施,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0.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破解我国"三农" 问题的根本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进哲 《甘肃科技》2005,21(7):24-25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最终决定因素是人,因此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就成为当前或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围绕这一想法从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现代化、外向型农业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现状等方面谈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新世纪现代农民的必要性。针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