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发展民生科技,倡导低碳生活,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为及时了解公众对气候变化科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挖掘民生领域对气候变化的科技需求,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开展了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了12个方面的问题,调查对象涵盖全省范围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在校学生、农林牧副渔生产人员、其他社会人员。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1份,相关调查结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2.
《甘肃科技》2010,26(4):I0003-I0003
针对科技支撑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需求,科技部3月2日组织召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科技项目启动会,动员科技界积极行动,围绕国家目标发挥好科技的作用。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万钢表示,总体上,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需要处理好应急集中攻关和中长期能力建设的关系,应特别重视培养和扩大国内的研究力量,全面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风向标     
《科技潮》2010,(6):6-6
科技部将加大投入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日前表示,“十二五”期间,科技部将加大投入,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
牛超 《科技信息》2013,(11):488-490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气候变化科技认知状况以及由此可能影响的政策走向,本文基于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校大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运用Binary Logistic模型对影响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意愿的气候科技认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国内气候科学研究行动的满意程度对大学生行动意愿影响最大。科技进步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对气候变化的了解程度、对国内推进低碳技术开发的期待程度以及气候科学研究结论是否应该公正客观对大学生行动意愿有显著影响;对《京都议定书》了解程度对大学生行动意愿有重要影响。因此,应该从气候变化科普认知、科技伦理认知以及科技应对行动认知方面加强气候变化科技知识的宣传教育,提升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意愿。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此而带来的气候变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就安徽而言,制定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发展战略,对于促进经济结构的低碳转型,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为建设生态强省提供科技支撑,具有重大意义和长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关注民生改善,以科技惠及百姓是上海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出发点。2015年,上海市主动应对科创中心建设的新要求,聚焦民生热点,重点围绕地下空间、建筑施工、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方向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推广,提升了科技对民生改善和城市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例如为应对特大型城市地下空间设计施工和安全监测的科技需求,上海持续支持城市地下轨道交通、超大深长隧道、生命线工程等地下空间开发的关键技术攻关,逐步构建完善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安全保障技术体系。针对上海特大型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安全隐患和民生关注热点,聚焦防灾减灾、地下生命  相似文献   

7.
吕媛媛 《科技信息》2011,(10):77-78
在当前全球背景下,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谈判归结为各主要国家利益集团政治、经济、科技、环境与外交的综合较量。从公共管理的服务职能来讲,微观到地方政府应将应对气候变化列入城市化发展规划之中,充分认识气候变化的重要性,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服务职能,从而来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交通运输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行业之一。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交通运输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础能力等还存在一些不足。该文从减缓和适应2个角度出发,梳理了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开展的政策与行动,分析了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基础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交通运输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总体策略和路径,以及提升中国交通运输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思路和建议,以支撑交通运输领域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  相似文献   

9.
声音     
《华东科技》2011,(6):12-12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日前,在第十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科博会主题报告,其中万钢分析了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重大挑战,必须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科技新秩序重构。  相似文献   

10.
科技之窗     
【要闻点击】国家科技部组织召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科技项目启动会针对科技支撑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需求,2010年3月2日,国家科技部组织召开应对全球气  相似文献   

11.
《科技潮》2011,(12)
近日,西城区图书馆举办了“2011年绿色北京与宜居城市”可持续发展系列讲座第九讲——森林·人类·气候变化。主讲人分别从森林和林业的基本概念、林业纳入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外进程、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建立意义、企业和公众如何参与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途径5个主要方面向到场的读者做了详细介绍。讲座号召大家认真履行植树义务,从身边爱护花草树木做起,共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推进低碳发展,以实际行动来绿化祖国。  相似文献   

12.
安雨康 《世界知识》2022,(11):74-75
<正>气候变化与军备竞赛是世界共同面对的安全与发展难题,这两大难题间的联系也十分密切: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维护和发展国际军控与裁军都需要坚决捍卫多边主义,穷兵黩武是应对气候变化最大的敌人,军备竞赛将削弱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共识。军备竞赛一旦失控乃至地区冲突爆发,将带来不可控的气候灾难,并彻底毒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氛围。  相似文献   

13.
科技珍闻     
《科技潮》2007,(7)
风向标应对气候变化科技“重拳出击”6月14日,科技部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根据《专项行动》,我国将从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为贯彻落实科技部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意见的精神,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对民生改善的作用,促进安徽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省科技厅结合安徽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省情,近期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科技部加快发展民生科技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相似文献   

15.
初夏的5月,龙城太原迎来了第六届太原科技发展论坛这场共谋太原科技发展大计的盛会。来自省内外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齐聚一堂,围绕论坛主题‘科技关注民生”畅谈食品、环保、就业等与人民生计密切相关的话题,并就科技工作如何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中发挥作用,如何促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等各抒己见、出谋划策,共同探讨科技进步和创新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这无疑对推动科技工作更好地关注民生、惠及民生、改善民生,推进太原“三城联动”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安全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生科技的战略要义与政策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科技的战略性有六:从深层次来说,民生科技实质是改革发展成果如何通过科技手段让全民共享;从社会来说,民生科技有利于减轻科技自身带来的风险;从经济来说,民生科技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需求,带动产业升级换代;从科技发展理念来说,现代科技正在从“工业科技”走向“民生科技”;从长远来看,民生科技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最亮点;从价值来说,民生科技重点服务公共经济。  相似文献   

17.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天气、气候服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科技保障作用。气象卫星全球观测能力是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利器,当前中国和美国、欧洲国家都是拥有全球先进气象卫星技术的强国。如何更好地利用中国的气象卫星高科技产品服务于世界各国的百姓民生,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最好的切入点之一。张兴赢长期活跃于卫星地球观测国际舞台并致力于大气成分遥感探测及其在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前沿领域的研究,积极参与推动中国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气象卫星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导报》采访了张兴赢研究员。  相似文献   

18.
溪晗林 《广东科技》2011,20(23):64-64
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使民众享受科技创新带来的幸福生活。“民生科技”,顾名思义就是以民生为本的科技,强调民生改善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通俗而言就是服务民生,与民众的医、食、住、行等关系最为密切的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9.
《广东科技》2011,20(23):10-10
民生科技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把科技惠及民生作为本质要求,加强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民生科技产业,加强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使科技进步成果能够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20.
 6月19日,第十期中国科技会堂论坛以“碳达峰与碳中和”为主题在北京举办。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出席论坛并为主讲嘉宾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章。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王进展出席论坛。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作专题报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等参与相关话题互动讨论。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中央企业等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130余人参与活动。 王金南院士围绕“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及其对策”主题作专题报告,为与会人员阐释近百年来地球经历的气候变化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历程与成效以及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结合实际从研究角度提出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举措。 在互动环节,专家们围绕如何理解气候变化、如何看待碳达峰碳中和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进行了互动交流。 中国科技会堂论坛聚焦全球科技发展大势和科技前沿领域,着力搭建顶尖科学家与领导干部的交流平台。论坛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承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