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玲无疑是中国20年代后期文学女性的最杰出的代表。她以《莎菲女士的日记》震惊了一代文坛,成为“一登台就挂头牌”的知名女作家,为女性文学树起了丰碑。《莎菲女士的日记》作为丁玲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它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原因在于小说通过对主人公莎菲女士一段心灵历程的描写,细致而又深刻地反映了20年代中后期,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新女性的矛盾和苦闷、理想和追求,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独具风采的女性形象。对于莎菲,茅盾曾指出她“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  相似文献   

2.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为我们呈示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对社会的反叛与抗争、对自由的渴望与追寻是她们的精神内核。她们共同造就了丁玲小说的创作成就,并以自身的个性特征给丁玲小说带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茅盾在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中刻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文学史上称她们为“时代女性”。丁玲的早期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莎菲性格”,她后来的多篇小说人物都是“莎菲型”形象的拓展和延伸。比较分析茅盾的“时代女性”和丁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可知: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时代女性”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而莎菲女士是启蒙的个人主义者;在生活的逆境面前,“时代女性”在绝望中求生,莎菲女士却在颓废中耗尽生命;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时代女性”狂热地追逐爱情只为填补内心的空虚,而莎菲女士执着地将灵肉一致的爱情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自从《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以来,评论界就依据各自的评判标准对莎菲女士这一形象作出了各种各样褒贬不一的分析评价,但都莫衷一是。本文试图从小说文本内容出发,同时也参考丁玲本人以及相关人员对这部作品的有关评论来分析莎菲迷惘、矛盾心理状态。这样的分析可能更能接近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5.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一鸣惊人的成名之作。由于作品塑造了一个叛逆女性的形象,因而发生过较大的影响。过去对这个形象虽也有不同的评价,但总的来说是肯定的。一九五七年当丁玲在政治上遭劫的时候,姚文元写了《莎菲女士们的自由王国》一文,把作品打为“毒草”,他说:“这篇小说即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没有任何进步意义的小说,是一篇应当予以否定的作品”。姚文元早已倒台。今天,我们有条件自由而认真地讨论这个问题了。  相似文献   

6.
"身体写作"最早由西方女权主义者提出,并在80年代传入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丁玲虽没有接触到这一理论,但其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不论身体的展现还是情欲的独白都是对女性身体写作这一理论的完美诠释,体现了丁玲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开创了女性话语建构的先锋。  相似文献   

7.
从莎菲到杜晚香,丁玲塑造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从张显女性主义到女性意识逐渐淡化乃至于泯灭的嬗变过程。这是女性在进入革命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受男权化思想作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莎菲、贞贞、陆萍、杜晚香等一系列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丁玲从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末对女性人生的独特体认.  相似文献   

9.
分析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两者间在叙述视角、写作时序、内在情感等方面相似和相异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关于莎菲女士形象的再认识林承杰(92中③)莎菲女士的评价历来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本文结合辩证发展观点审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试从女权观、自立观和恋爱观三个角度对其重作一次新的认识。一、“男人不如女人”——现代意识的女权观“女权演绎”是丁玲创作从未远...  相似文献   

11.
莎菲、丽嘉、美琳、贞贞、陆萍、黑妮、杜晚香是丁玲笔下的不同女性形象 ,显示了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日战争、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 ,反映了中国现代女性形象在争取政治经济的解放和实现自身价值过程中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上海时期的前后经历,对丁玲的思想发展与创作实践至关重要。向警予、瞿秋白、茅盾、冯雪峰等共产党人,是她先后结识的关键人物,促进了她的思想衍变。丁玲所处的上海时期,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指她于1922年至1924年先后在上海平民女校和上海大学学习;后期是指她于1928年从北京重返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并参与左翼文学运动。正是在后期,丁玲参加了“左联”和党组织,发生了思想质变,也在创作上获得丰收。上海时期的几年生活,在丁玲的一生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丁玲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中国妇女的榜样和模范。她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重要的财富,不仅仅限于她撰写的近三百万字的各类脍炙人口的著作,更重要的是凝聚和体现在这些作品及她一生言行中的高尚风格和品质。它们集聚和表现为丁玲精神。丁玲精神是巾帼精神的完美体现;丁玲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代表;丁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丁玲精神是人类理想的写照。  相似文献   

14.
李永红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4):207-207,104
丁玲享有盛名的两篇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文学创作观念和写作姿态上迥然不同,从自我表白型转向长篇客观型,体现的是作家自我体验向自我工具化的结果.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由开放探索转向保守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任玲 《科技咨询导报》2007,(13):134-134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是在现代第一代女作家创作进入沉闷期时出现于文坛的新秀。从梦珂、莎菲到丽嘉、美琳,丁零在早期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知识女性形象,生动地展示了20 ̄30年代知识女性逐渐成长的历程。理想破灭——苦闷彷徨——矛盾反抗——向往革命。  相似文献   

16.
丁玲是一个个性意识很强的女作家,但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从表面看,她的女性意识经历了一个从强烈到弱化的过程,但事实上,无论是在早期还是晚期的创作,她的所谓的"女权话语"只不过是时代意识形态和特定文化内容在一个独特女性身上的独特体现.文章认为,湖湘文化和个性主义的交杂与此消彼长,形成了丁玲女权意识的实质内容及转变的内因,中国女权运动的基础和预设目标决定了丁玲女权意识发展的方向,而雄强的遗传个性和软弱动摇的文化基因,是促使丁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极端变化,却存在着一贯的逻辑和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17.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卫慧的《上海宝贝》同属于有较强女权意识的典型文本。作者在主观上都企图摆脱男权文化的束缚与影响,但在不自觉中又陷入传统的男权文化之中。只是因价值取向的不同,两部作品的社会文化价值才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二、三十年代的创作为丁玲赢得了文学声誉,但她在延安时期创作的作品如《夜》等,极其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以后新的政权建立而女性命运仍然没有改变的现实,体现了她一以贯之的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书写。从这个角度说,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代表了她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随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完成,女性主义作家丁玲彻底转变成了一个无产阶级作家。  相似文献   

19.
生如春花之灿烂,是说现代文学史上的三位女性:冰心、丁玲、萧红。1.蓓蕾如果说冰心驾着轻车快马从童年出发,是恰当不过的。她出身名门,有极高文化涵养的父母又给了她一个相亲相爱的书香门第,温柔的母亲给了她最初的文学启蒙,刚强的父亲给了她一颗正直之心,可爱的弟弟们给了她手足之情。在福建和山东的大海边,童年冰心过着和美幸福的生活。丁玲却有一个风雨童年。她出生在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僚家庭,父亲体弱多  相似文献   

20.
<正>在英才辈出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成就的女作家寥若晨星,能数得出名字的大约也只有十几位,而丁玲就是她们中最杰出的一位.无论从其创作的时间和数量,或从其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以及所产生的影响来说,丁玲都不可置辩的属于她们中的佼佼者,在整个现代文学史上,也属于最璀灿的群星中的一颗.丁玲是满蓄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痛苦和迷茫闯入文坛的,她一出现,就以其女性身份和不凡的才华而被人们所认识和关注.她后来曾在《一个真实人的一生》中谈到过她走上文学之路时的初衷:当时“精神上苦痛极了!除了写小说我找不到一个朋友,于是我写小说了.”因此,“我的小说就不得不充满了对社会的卑视和个人的孤独的灵魂的倔强”.她不象比她早出现于文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