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6-吡啶二羰酰氯与罗丹明酰胺缩合反应的产物(BR)为荧光"关—开"型探针,研究了探针BR选择性识别Fe~(3+)的各种影响因素,建立了BR荧光检测分析痕量Fe~(3+)的方法.Job's Plot实验证明BR与Fe~(3+)的络合比为1∶2.且Fe~(3+)浓度在0~20μmol/L范围内与BR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检出限为1.8×10~(-8)mol/L.  相似文献   

2.
基于Hg(Ⅱ)对叶酸的内源性荧光的荧光熄灭作用,建立了测定微量Hg(Ⅱ)的荧光分析方法﹒选用p H为6.0的HAc-Na Ac缓冲溶液,最大激发与发射波长分别为277.0 nm和443.0 nm,叶酸浓度选用5.00×10-6mol/L,相对荧光强度与Hg(Ⅱ)浓度的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Hg(Ⅱ)浓度的线性范围为(4.20×10-6-6.20×10-3)mol/L,检出限为1.30×10-7 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1.38%(n=11),加标回收率为95.6%-99.7%﹒该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可直接用于测定环境水样中的Hg(Ⅱ)含量﹒  相似文献   

3.
N-乙基苯并吲哚与对苯二甲醛缩合后,经乙二硫醇保护醛基,得半花菁类衍生物(CyQ),其结构经1H NMR及质谱表征。汞离子促进脱硫醇保护,诱导体系的荧光信号显著增强,且汞离子浓度在(0.1~0.7)mol/L范围内与荧光强度的变化呈良好线性关系,拟合的线性方程为y=8.09x+0.707(R2=0.9820),经计算,其最低检出限为11.6 nmol/L。采用汞离子介导的"脱硫醇保护"策略,构建汞离子"关-开"型荧光分析法,同时汞离子经沉淀过滤去除。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含羟基苯并吲哚并研究其对过氧化氢的荧光响应,考察了溶剂种类及p H值等因素对检测体系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过氧化氢将引发580 nm处荧光信号蓝移至560 nm处,且其荧光强度随过氧化氢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线性范围为0.1~1.2 mmol/L,检出限为72 mol/L,探针响应不受其它干扰物的影响﹒该方法可用于消毒液及自来水样品中过氧化氢的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5.
通过电化学氧化利血平,使其生成波长为495 nm的强荧光物质3,4-二去氢利血平,实现了药物中利血平含量的荧光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电化学氧化利血平后产物的荧光强度与样品中的利血平浓度分别在6.00×10-8~2.00×10-6mol/L和2.00×10-6~8.00×10-5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3.90×10-8mol/L.该方法用于药物制剂中利血平含量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33%(n=5),加标回收率为96.6%~104%.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5-硝基水杨醛与二溴荧光素酰肼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用于检测铝离子的荧光探针5-硝基水杨醛二溴荧光素腙(NDH),通过红外、核磁共振和质谱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在THF:H_2O(9∶1,V/V)中,NDH与铝离子形成1∶1络合物,可以裸眼识别出颜色由黄色到无色的转变。荧光法检测Al~(3+)的线性范围为0.2~5.0μmol/L,检测限为0.01μmol/L。另外,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Al~(3+)荧光探针可用于细胞成像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2,4-二羟基苯甲醛和二氨基马来腈为原料合成了Schiff碱型荧光分子探针L,采用FT-IR、~1H NMR和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V(乙醇)∶V(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95∶5(pH=7.2)缓冲溶液中,L能够通过off-on荧光响应选择性识别Al~(3+),且几乎不受其他金属离子的干扰.在Al~(3+)浓度为0~2.4×10-5 mol/L时,溶液荧光强度与Al~(3+)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L对Al~(3+)检出限为6.693×10~(-9)mol/L,二者的络合常数为2.146×10~4(mol/L)~(-1).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NBD哌嗪衍生物和对硝基苯甲酸的缩合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荧光探针,(4-(7-硝基苯并[c][1,2,5]恶二唑-4-基)哌嗪-1-基)(4-硝基苯基)甲酮(NA-NBD)。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该探针对硫化氢(H2S)的识别性能。结果表明,NA-NBD本身在560 nm处发射黄绿色荧光,加入Na2S后,探针发生特异性C―N键裂解反应,释放出NBD巯基衍生物,NBD巯基衍生物几乎不发荧光。同时,溶液颜色由浅黄色变为粉红色,适合裸眼观察。NA-NBD对H2S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50μmol/L,检出限可达3.07μmol/L。此外,该探针具有良好的细胞膜通透性,成功应用于活细胞内H2S的高灵敏检测。  相似文献   

9.
锌离子增强荧光光谱法测定谷胱甘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金属离子对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邻苯二甲醛(OPA)体系荧光信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Zn2+对体系的荧光信号有增强作用,而且Zn2+能够提高GSH-OPA体系的稳定性,据此建立了一种以Zn2+作为荧光增强剂,快速简便测定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新方法.GSH在1.3×10-8~1.4×10-6mol/L的范围内其浓度与体系相对荧光强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1×10-8mol/L.本实验方法比较适合生物样品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浓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用四磺基酞菁铁(FeTSPc)催化H2O2氧化对羟基苯甲酸(p HBA)形成弱荧光的二聚产物———联二对 羟基苯甲酸,该产物在碱性条件下能与铽、EDTA形成三元配合物,产生较强的分子内敏化发光,表现出铽离子的特征荧光发射.据此,建立了雨水中过氧化氢和血清中葡萄糖的灵敏测定方法.在最佳条件下,过氧化氢的线性范围为0~2.0×10-5mol/L,检测限为2.5×10-8mol/L.  相似文献   

11.
以N,N-二乙胺基和N-乙基咔唑为端基电子给体基团,利用4-溴-2-羟基苯乙酮分别与4-(N,N-二乙胺基)苯甲醛和N-乙基咔唑-3-醛缩合得到2种新型溴查尔酮衍生物氰离子探针(化合物Ⅰ和Ⅱ);利用核磁共振光谱仪对其鉴定,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光谱仪研究探针的光物理性质及其与氰离子的识别性质,并对其键合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合成了氰离子探针,且对氰离子表现出明显的吸收和荧光光谱响应,原蓝光波段吸收峰降低,在乙腈中的荧光检测限分别是0.103μmol/L(Ⅰ)和0.002μmol/L(Ⅱ),吸收检测限分别为1.04μmol/L(Ⅰ)和0.12μmol/L(Ⅱ),化合物Ⅱ可以实现在水合环境中对氰离子的识别,其检测限为5.5μmol/L。键合机理分析表明,2种化合物与氰离子之间发生了典型的迈克尔反应。  相似文献   

12.
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能够与荧光试剂荧光桃红在水溶液中发生作用,使荧光桃红的荧光强度增强,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的浓度成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碳酸饮料中塑化剂DINP的荧光分析方法.该方法的回归方程为F=-2.5+134.6C,相关系数r=0.999 5,线性范围为5.0×10-7~2.0×10-5 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2.0%~3.9%,检出限为7.3×10-9 mol/L.采用该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为107.3%~111.7%.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采用新型荧光试剂1,3,5,7-四甲基-8-苯基-(4'-O-(N-琥珀酰亚胺乙酸酯))-二氟化硼-二吡咯甲烷(TMPAB-OSu)为衍生化试剂的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分离荧光检测分析方法测定三种磷酸化氨基酸.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方法测定磷酸化丝氨酸(P-Ser)、磷酸化酪氨酸(P-Tyr)、磷酸化苏氨酸(P-Thr)的线性范围为0.05~2.5×10-6mol/L;检出限为2×10-9mol/L.  相似文献   

14.
采用化学物质衍生结合同步荧光法,建立一种检测注射液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方法.对γ-氨基丁酸的衍生产物进行同步荧光扫描,考察了影响体系荧光强度的因素.最佳实验条件为:8.0×10-3 mol/L硼砂缓冲液(pH=9.6),1.0×10-5 mol/L邻苯二甲醛-2.86×10-5 mol/Lβ-巯基乙醇组合试剂为衍生试剂,衍生时间60min,激发光、发射光通带宽度为5.0nm,λem=455.0nm,Δλ=120.0nm,检测液温度小于25℃.结果表明:在上述条件下获得的同步荧光光谱峰形最好,荧光强度最大.γ-氨基丁酸的线性范围为2.50~50.00μg/L,相关系数为0.999 0,检测限为0.79μg/L.本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成本低,可用于注射液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利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荧光寿命和圆二色光谱法等方法研究了6-糠氨基嘌呤(K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KT可以显著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其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猝灭常数Ksv在288 K和303 K时分别为1.45×104和1.42×104L/mol,Stern-Volmer曲线是两段相交于cKT=8.0×10-5mol/L的回归曲线,说明KT与BSA之间存在两类结合位点.数据处理及热力学参数计算表明:低浓度KT-BSA(cKT8.0×10-5mol/L)的结合主要是疏水作用,结合位点数约为1;较高浓度KT(cKT8.0×10-5mol/L)主要以氢键、范德华力与BSA结合,结合位点数为3.7.紫外光谱和圆二色光谱实验结果表明,KT的存在使BSA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6.
基于苋菜红对CdTe量子点的荧光猝灭作用,采用CdTe量子点荧光猝灭法检测苋菜红的浓度,并分析其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检测的线性范围为4.14×10~(-6)~9.10×10~(-5)mol/L,最低检出限为4.81×10~(-9)mol/L;荧光猝灭常数为1.91×10~(12)L/(mol·s),且高温小于低温Stern-Votmer曲线的斜率,结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知该过程为静态猝灭过程;苋菜红与CdTe量子点结台的焓变△H~θ=1.063kJ/mol,熵变△S~θ=91.36 J/(mol·K),自由能变△G~θ=-26.62 kJ/mol,即该过程为吸热和自发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以1-氨基-2-萘酚和2,4-二羟基苯甲醛为原料合成了席夫碱(2′,4′-二羟基苯亚甲基亚氨基)-2-萘酚(L),采用FT-IR,1 HNMR和ESI-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在V(CH3CN)∶V(HEPES)=1∶1(pH=7.2)缓冲溶液中,研究了L对多种金属离子(Cu~(2+),Hg~(2+),Ag+,Pb~(2+),Cd~(2+),Zn~(2+),Ni ~(2+),Co~(2+),Fe~(2+),Al ~(3+),Mn~(2+),Ca~(2+),Mg~(2+),K+,Na+)的荧光响应性能.结果表明:L能够通过荧光猝灭响应选择性识别Cu~(2+),且几乎不受其他金属离子的干扰.在Cu~(2+)浓度为0~2.5×10~(-5)mol/L范围内,溶液荧光强度与Cu~(2+)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计算L与Cu~(2+)的结合常数为3.33×10~4 L/mol,对Cu~(2+)的检出限为4.92×10-7 mol/L.L在实际水体中与Cu~(2+)在0~2.5×10~(-5) mol/L浓度下依然表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利用2-羟基-1-萘甲醛和2,6-吡啶二甲酰肼反应生成了一种简单高效的荧光探针L,通过~(1 )HNMR表征了其结构.在DMF和水(体积比为1∶1)的体系下,L能够高选择性识别铝离子,表现出明显的荧光增强.通过对10μmol/L的受体进行滴定实验,测得探针L对Al ~(3+)具有较低的检测限(10.64μmol/L),表明探针L检测铝离子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当荧光发射强度出现了转折点时探针L的摩尔数为0.66,证明探针L与Al ~(3+)的结合比为1∶2,结合常数为2.951×10~(9 )L/mol.  相似文献   

19.
采用紫外可见、荧光光谱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牛血清白蛋白(BSA)与芦丁(rutin)的相互作用.用荧光法和循环伏安法测得芦丁与BSA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3.2×106L/mol和5.3×106L/mol,结合位点数均接近1.5.芦丁在低浓度时对牛血清白蛋白是静态猝灭,高浓度时是静态和动态的结合猝灭.BSA荧光强度的降低与芦丁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其线性范围为8.00×10-8 ~1.00×10-5 mol/L,检出限为7.00×10-8 mol/L.芦丁氧化峰电流的下降与BSA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其线性范围为7.00×10-9~1.00×10-6 mol/L,检出限为5.00×10-9mol/L.用于合成样品中芦丁和BSA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在0.03mol/L的NH3-NH4Cl缓冲溶液中(pH9.0),Fe3-NR在NaNO2存在下,于-1.15V(vs,SCE)处产生灵敏的极谱催化波,极谱波峰电流与铁离子浓度在5.0×10-8~8.0×10-6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10-8mol/L.测得铁(Ⅲ)与中性红(NR)配合物的组成为1:1,研究了极谱波的性质.方法可用于水样中痕量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