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禾白粉病茵侵染小麦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分析发现,被侵染组织表皮细胞下方的叶肉细胞代谢活性增强,叶绿体退化延迟,光合作用增强,细胞中积累了大量的脂肪滴,外观上表现为“绿岛”现象,说明植物的感病性与叶肉细胞的代谢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赤峰地区的白粉菌Ⅱ——白粉菌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内蒙古赤峰地区的白粉菌属 33种和变种 .其中戴维白粉菌是中国首次报道 ,里氏猪殃殃白粉菌、双叉旋花白粉菌和缬草白粉菌等 3种和变种为内蒙古新记录种 .所有引证标本均保存于赤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菌物标本室 . 相似文献
3.
入夏期在陕西杨凌室外小气候环境下设置小麦白粉菌越夏试验,人工夏播感白粉病小麦品种7期.结果表明,每播期麦苗均能以病菌无性世代分生孢子形态感染罹病,使白粉病菌顺利越夏.越夏期最热,旬平均气温为31℃、平均湿度为62.55%.从关中秦岭北麓和渭北旱塬麦区病菌越夏带调查分析表明,小麦白粉病菌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夏存活;病菌越夏存活数量的多寡与当地越冬前菌源基础量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4.
商丘地区番茄白粉菌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商丘地区首次检出的番茄白粉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的观察、致病性检测及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病原菌经人工接种可导致番茄栽培品种致病,发病症状与自然状态一致,而对野生品种无作用;在显微镜下分生孢子单生呈椭圆状,孢子梗直立无分支;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与来自Oidium neolycopersici的5条序列聚为1支,亲缘关系最近,而与来自Oidium lycopersici的3条ITS序列亲缘关系较远.以上结果表明,来自商丘的番茄白粉菌为O. neolycopersici. 相似文献
5.
为了从现有的白粉菌属分类特征体系出发,客观地研究和评价中国白粉菌属(Erysiphe)的种级分类,根据28个形态学编码性状对66个物种样本进行了类平均法系统聚类分析(UPGMA).结果表明:寄主是白粉菌属种级分类的重要指标之一;白粉菌属下暂不宜分组;不支持将鼬瓣花白粉菌(Erysiphe galeopsidis)分出本属并以之作为模式种建立新白粉菌属(Neoerysiphe)、以及将金丝桃白粉菌(E. hyperici)和车轴草白粉菌(E. trifolii)转入叉丝壳属(Microsphaera)的分类观点. 相似文献
6.
7.
笔者于2011~2013年间,将采自新疆伊犁地区的101份白粉菌标本进行分类鉴定研究,报道了目前已明确分布于本地区的白粉菌50种,其中隶属于5簇7属。所有引证标本均保存于塔里木大学菌物标本馆(HMUT)。 相似文献
8.
甜瓜白粉病是甜瓜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若在甜瓜栽培过程中防治措施不到位,甚至可造成绝产。种植抗病品种是避免该病严重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筛选适合当地栽培品种尤为重要。甜瓜苗期人工接种白粉菌是甜瓜白粉病抗病性鉴定的重要方法,但甜瓜白粉菌孢子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过程中孢子悬浮液滴由于表面张力不易均匀附着在叶片表面。此外,附着在叶片表面的液滴能否在2个小时快速晾干是接种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而白粉菌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至甜瓜叶片上后常常不能在短时间内(尤其是阴天)快速晾干。孢子悬浮液中添加一定量的展着剂可有效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本研究通过比较TWEEN-80和不怕雨药肥增效剂两种展着剂对甜瓜白粉菌接种效果的影响,筛选合适的展着剂和浓度。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周口地区瓜类白粉病的分子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南周口地区的瓜类白粉病进行了分子鉴定及分析.分别对黄瓜、甜瓜、葫芦、南瓜白粉病菌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形态观察、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克隆、测序及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周口地区的4种瓜类白粉病菌属于Sphaerotheca fuliginea,系统进化发现瓜类白粉病菌与豆类、美女樱、水母柱树白粉病菌种间差异小,同时发现该地区的瓜类白粉病菌与美洲、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白粉病亲缘关系比较近,推测瓜类白粉病菌的进化与地域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其自身的小种进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白粉菌属(Erysiphe)的内蒙古新记录种与变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产于赤峰地区的白粉菌属(Erysiphe)内蒙古新记录种11个、变种2个,即:E.adenophorae、E.arabidis、E.biocelata、E.cruchetianavar.hyalina、E.galeop-sidis、E.glycinesvar.lespedezae、E.heraclei、E.hommae、E.hyoscyami、E.knautiae、E.rabdosiae、E.sedi、E.trifoli. 相似文献
11.
裴冬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2):115-118
凤仙白粉病菌使凤仙花科植物叶片出现白色病斑.对河南商丘地区的凤仙白粉病菌进行了致病性分析、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原菌分生孢子椭圆形或桶形,大小为22~28μm×16~21 μm.分生孢子梗直立,圆柱形,简单不分枝,包含1个足细胞,1~3个远基细胞,3~6个排列成链的桶形分生孢子,大小为112~180 μm×9~1... 相似文献
12.
采用透明染色法对白粉菌15号生理小种侵染的小麦叶片进行处理,观察不同时间段白粉菌对京411,Brock及其杂交后代近等基因系(NIL)叶片的侵染情况。结果表明:Brock,NIL抗病耐受性均强于京411,此结果可为今后抗病基因的克隆、植物抗性信号转导机制等研究提供细胞学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成熟的葡萄白粉菌闭囊壳进行了显微形态观察和测量统计,对闭囊壳的形态作出了描述。葡萄白粉菌的闭囊壳散生至近聚生,黑褐色,扁球形,直径为76.8~145μm,壁细胞为不规则多角形;附属丝为7~26根,长约224.9~628.5μm,上下近等粗,宽约4.45~9.6μm,有隔层,基部为暗褐色,上部无色且透明,顶端钩状卷曲;子囊3~6个,卵形、近卵形到近球形,无色,一般有短柄而少数没有柄,大小为(36.8~71.8)μm×(19.6~54.9)μm,内有3~7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呈椭圆形,扁圆形,无色。 相似文献
14.
广西芒果炭疽病菌的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在芒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的形态鉴定,致病性测定,症状观察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芒果炭疽菌生长的最适温度区为25℃~31℃其受施保克药剂抑帽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从河南省周口市采集感染白粉病的凤仙花植株,对其进行白粉寄生孢的分离和鉴定.采用单孢分离法分离得到1个单菌系,对该单菌系进行菌落和显微形态分析,初步证明该菌株为Ampelomyces quisqualis.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所分离的单菌系内转录间隔区(inter transcribed spacer,ITS)进行PCR扩增,得到578bp大小的片段,经过克隆测序和在GenBank中进行BLASTn分析,发现与德国和美国白粉寄生孢ITS序列的同源性达到100%,进一步证明该分离菌株为A.quisqualis.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内蒙古赤峰地区的白粉菌目 3属 1 8种和变种 ,其中翠雀花单囊壳、无色羽衣草单囊壳是中国首次报道 ,柳叶菜单囊壳、大戟单囊壳、锈丝单囊壳、合叶子单囊壳和花 艹忍 单囊壳等 5种和变种为内蒙古新记录种 .所有引证标本均保存于赤峰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菌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7.
18.
云南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的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云南省13个地区42个县(市)采集玉米小斑病样本,分离出113个单孢菌株,并在中国鉴别品种上开展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O,C,S和T小种在云南省均有分布,O小种是优势小种,且O小种菌株具有不同致病力,中等致病力菌株和弱致病力菌株频率明显高于强致病力菌株.此外,生理小种类型在不同海拔上分布存在差异,S小种多分布于高海拔地区. 相似文献
19.
根据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oc)hrp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方法从水稻白叶枯病菌JXOⅢ和PXO99A菌株中扩增得到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的hrpG基因.以该基因为探针与JXOⅢ/pUFR034基因组文库中含有hrpX克隆pUHRX245(36.8 kb)的4个亚克隆进行southern blot分子杂交,确定在亚克隆pB1中1.3 kb大小的片段和AE4(3.0 kb)片段中存在hrpG同源序列.测序结果表明,在pB1中有586个碱基序列,在AE4中有206个碱基,共同构成完整的hrpG基因,且与已知的hrpX基因是毗邻的.以同样方法从水稻白叶枯病菌PXO99A菌株的hrp-突变体M16中扩增得到hrpG基因对应位置的同源突变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其有意义突变为541位的C→T的突变,从而导致亮氨酸变为苯丙氨酸(Leu→Phe).将hrpG基因和突变序列分别导入突变体M16中,转移结合子M16/hrpG(PXO99A)恢复了其在烟草上的过敏反应和在水稻上的致病性,而突变序列的结合子M16/hrpG(M16)则不能使其恢复功能,从而确定M16是由于单个碱基的突变所引起的功能突变.经过对基因及其产物的比对发现,对于第Ⅱ组hrp调节基因hrpG的变异,种间变化明显高于种内不同致病变种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溃疡病是猕猴桃主要细菌性病害,其病原为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Psa)。文章利用不同猕猴桃种植园的溃疡病发病植株进行Psa菌株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获得了6个具有丁香假单胞菌形态特征的菌株,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鉴定与序列同源比对,所分离菌株为Psa,该菌株在‘红阳’猕猴桃的接种检测中显示不同致病性,其中ScYbH2、ScDjyH2、ScYbH1接种植株出现溃疡病症状,而ScMbJ1、ScDjyH3、ScYaH2未表现显著致病性。烟草叶片超敏反应也显示它们具有不同的植物免疫系统激活能力。该研究获得了猕猴桃溃疡病分离菌株,其表型差异为后续的致病基因遗传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