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了解无患子无性系人工林初果期C、N、P化学计量差异及其养分元素间相互作用。【方法】以福建省建宁县无患子无性系媛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其初果期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分别设置3块20 m×10 m样地,测定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有效钾、碱解氮)和叶片(碳、氮、磷、钾)养分含量,并计算土壤和叶片的碳、氮、磷元素计量比(记为C/N、C/P、N/P),分析处于初果期的无患子人工林土壤和叶片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无患子无性系媛华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全钾、有效磷含量在初果期随林龄增大而增加,土壤全磷变化不明显且含量较低(0.36 g/kg);土壤C/N随林龄增加逐步减小,而C/P和N/P有一定增加趋势;叶片碳和磷含量随林龄增加而逐渐增大,氮含量逐渐降低,钾含量无显著变化,其人工林叶片C/N有一定程度升高,C/P和N/P随林龄增加出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此外,无患子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无患子叶片碳与氮之间呈负相关,但碳与磷、钾呈正相关。同时,无患子无性系人工林叶片C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20和≥40~60 cm的土层呈显著正相关,在≥20~40 cm的土层中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磷P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20 cm呈极显著正相关,在≥20~40和≥40~60 cm的土层中呈显著正相关;N/P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20 和≥40~60 cm呈极显著负相关,在≥20~40 cm土层中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无患子人工林初果期,土壤养分主要受P的限制,因此,苗木定植后的结果初期,可适当增加磷肥的投入。  相似文献   

2.
贾申  喻理飞 《贵州科学》2010,28(3):29-33,55
本文针对兴义市喀斯特石漠化区域内石灰岩和白云岩两种岩石发育的土壤进行理化性质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种岩石发育的土壤在全磷、交换钙、土壤含水量、石砾含量、土壤容重及岩石裸露率,差异显著。石灰岩区除了全钾与速效钾之外,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均略优于白云岩区。白云岩区土壤pH与全氮存在负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全磷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交换钙达到显著正相关关系;全氮和速效氮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石灰岩区土壤pH与全钾存在负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与全氮达到显著正相关关系,全氮和速效氮为正相关关系。不同坡位的土壤物理特征表明,白云岩区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厚度的平均值自上而下呈现依次递增的变化规律。而其在土壤容重、石砾含量和岩石裸露率的平均值自上而下则呈现依次递减的变化规律。石灰岩区仅在土壤含水量方面自上而下呈现依次递增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川西北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采样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对川西北高寒草甸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选取的研究区域内,有机碳、全氮、C/N、全磷、容重对浅丘山地灌丛的土壤呼吸速率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5~0.8,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有机碳、全氮、C/N、全磷、容重、体积含水量及pH与浅丘山地草甸土壤呼吸速率间的相关系数非常小,均对浅丘山地草甸CO2的释放没有影响;有机碳、全氮、C/N、容重、体积含水量、pH对丘前阶地草甸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也为0.5~0.8,P<0.01.整体上,浅丘山地灌丛剖面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呈现出连续性和深层性;丘前阶地草甸则呈现出间断性和表层性;并且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是浅丘山地灌丛大于丘前阶地草甸.  相似文献   

4.
湿地洲滩土壤碳、氮、磷是重要的营养元素,其分布特征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2014-2017年对鄱阳湖湿地洲滩前缘浅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全氮、全磷观察实验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洲滩前缘浅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年际变化特征不同,有机碳变化不显著,全氮、全磷变化显著; 浅层土壤有机碳、全磷、全氮的高程梯度变化极显著; 浅层土壤碳氮比、碳磷比年际变化极显著,氮磷比不显著; 浅层土壤碳氮比高程梯度变化不显著,碳磷比、氮磷比的高程梯度变化极显著.浅层土壤氮磷含量较其他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中部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祁连山中部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天涝池流域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亚高山灌丛和干草原4种植被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土壤w(有机碳)、w(全氮)、w(全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 4种植被w(有机碳)、w(全氮)、w(全磷)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 0~50 cm土壤中, w(有机碳)表现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亚高山灌丛干草原; w(全氮)表现为青海云杉亚高山灌丛祁连圆柏干草原; w(全磷)表现为亚高山灌丛祁连圆柏青海云杉干草原;土壤w(C)∶w(N)表现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亚高山灌丛干草原.土壤w(C)∶w(P)和w(N)∶w(P)受植被类型的影响,表现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亚高山灌丛干草原.亚高山灌丛、干草原和祁连圆柏土壤均w(N)∶w(P)10,受N限制,青海云杉土壤w (N)∶w (P)=10~20,受N和P共同限制;土壤碳、氮、磷之间相互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规律一致,土壤w(C)∶w(P)和w(N)∶w(P)随着土壤w(含水)和土壤w(砂粒)升高呈上升趋势,随容重增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该文分析了鄱阳湖湿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和土壤主要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了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节肢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鄱阳湖枯水期湿地出露时,采用手拣法、改良干漏斗法(modified tullgren)和湿漏斗法(baermann)对3种典型湿地生境类型的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并对土壤主要性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共收集到湿地土壤节肢动物2 047头,隶属3纲5目3亚目15科,共18类,其中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种类较多;在不同湿地生境类型内的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在不同水位下的土壤温度、pH值和碳氮比差异极显著(P<0.01),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与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碳氮比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类群数与土壤温度和pH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大型土壤节肢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与土壤温度、pH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与碳氮比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  相似文献   

7.
对杭州西溪湿地5种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碳密度、碳储量、氮和磷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溪湿地早竹林土壤有机碳的水平含量最高;全氮、全磷的垂直分布与有机碳的垂直分布基本一致,速效养分的垂直分布与全量养分的垂直分布类似;C/N值表明除了早竹林外各群落有机质腐殖化程度都较高,而且有机氮更容易矿化;相关分析表明,麦冬和杂草群落土壤中氮素的主要存在形态是硝态氮,柿树林土壤中氮素的主要存在形态是铵态氮,而各个群落土壤中的磷不是以无机磷为主要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森林是三峡库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研究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化学计量特征可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限制作用以及稳定机制。【方法】通过对三峡库区库首森林生态系统的7个站点进行典型取样,研究了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30种植物的107个样品叶片中碳(C)、氮(N)和磷(P)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三峡库区库首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叶片中有机碳(OC)、全氮(TN)和全磷(TP)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52.0~506.3、8.3~48.6和0.5~2.5 mg/g,平均值为450.2、18.6和1.2 mg/g; 叶片C/N、C/P和N/P的变化范围为7.6~56.5、158.8~799.3和7.3~40.2,平均值为28.6、450.4和16.9。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的养分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乔木叶片的有机碳含量要明显高于灌木和草本,而草本植物的叶片全氮和全磷的含量要明显高于乔木和灌木; 落叶乔木叶片的全氮、全磷含量及N/P的值要明显高于常绿乔木,但有机碳含量及C/N和C/P的值则相反。不同生活型植物有机碳与全氮(磷)含量的相互关系也存在差异,草本植物叶片有机碳与全氮(磷)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乔木叶片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但与全磷含量不相关,灌木叶片有机碳与全氮(磷)含量不相关; 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全氮和全磷含量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结论】三峡库区库首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叶片有机碳含量处于中等水平,而全氮和全磷含量相对较低,磷缺乏是限制该区植被生产力的关键元素。  相似文献   

9.
黄丘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粒分形特征及抗蚀性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讨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环境变化对土壤团粒结构及土壤抗蚀性能产生的影响,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变化规律,分析了其与土壤养分状况、土壤结构稳定性以及土壤抗蚀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与土壤容重、结构体破坏率和MWD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可蚀性K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孔隙度、有机碳、有效氮呈显著负相关,与全氮、全钾呈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与全磷和速效磷相关性较小。说明随着植被恢复,土壤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抵抗侵蚀的能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0.
竹阔混交林阔叶树下土壤养分对毛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浙江省龙游县和庙山坞自然保护区研究了竹阔混交林阔叶树周围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其与毛竹生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竹阔混交林中阔叶树周围全竹、新竹平均胸径及新竹数存在带内差异和树种间差异,毛竹生长随距阔叶树基干距离增加而增加;(2)阔叶树周围不同环形带内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且这种差异与其周围毛竹生长分布趋势一致;(3)不同阔叶树周围相同环形带内土壤养分存在显著差异,除了有机磷外其他养分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4)阔叶树周围对新竹生长影响的各土壤因子从大到小依次为:全磷、速效氮、全氮、速效磷、有机碳、速效钾;(5)新竹平均胸径与阔叶树周围各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可达显著水平,新竹平均胸径与全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速效钾和C/N呈显著负相关,与各土壤参数交互因子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land use on soil physics and nutrients properties of the debris flow bottomland, a case study at Daqing gully (in Xiaojiang Basin, Yunnan) was conducted in 2004. Soil samples were taken at depth of 0-10,10-20,20-40,40-60,60-80 cm under three land use patterns crop bottomland (CL), forest bottomland (FL), and barren bottomland(B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ing bottomland to CL promoted soil toaccumulate total phosphorus (TP) and available phosphorus (AP), pH value transferred from neutral to alkalescency, and organic matter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Furthermore, the contents of total nitrogen (TN) and available nitrogen (AN) in CL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FL and BL because the growth of crops consumed more nutrients in soil.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TP, AP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AK) in soil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particle.  相似文献   

12.
天童植被演替过程中环境因子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凋落物质量的变化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主要因子.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总密度与凋落物C/N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681, P<0.001),与总磷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r=0.762, P<0.001), 但类群总数与各养分含量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0~15cm土层中土壤动物群落总密度与土壤有机质(r=0.457, P<0.05)、总氮(r=0.463, P<0.05)和总磷(r=0.564, P<0.01)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类群总数与总氮(r=0.528, P<0.01)和总磷(r=0.632, P<0.001)显著正相关.主要土壤动物类群密度与各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不同:凋落物中螨和跳虫与凋落物总氮、总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而土层中的跳虫却与土壤各养分含量间表现出不明显的负相关,螨与土壤总氮、总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膜翅类与凋落物和土壤总磷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凋落物层综合类、土层线虫、线蚓和鞘翅类分别与凋落物和土壤各养分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植物功能性状将植物与环境的结构、过程与功能有机联系起来,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探究马尾松叶功能性状对林龄和土壤养分的响应,揭示马尾松人工林对喀斯特环境的适应策略,为喀斯特地区更好地营造马尾松人工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黔西北地区14、26、33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群落为研究对象,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来分析不同林龄对马尾松叶功能性状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8个叶功能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小的是有机碳(OC)含量,最大的是比叶面积(SLA),除SLA和叶面积(LA)外,其他叶功能性状均属弱变异;随着林龄的增长,马尾松叶功能性状值(除叶干物质含量外)均呈增长的趋势,各叶功能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不同林龄马尾松叶功能性状的主要土壤因子。【结论】不同林龄马尾松叶功能性状的差异表明马尾松针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以通过性状的耦合协调或组合来适应环境。植物功能性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加强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14.
翅果油树(Elaeagnus mollis)属胡颓子科,胡颓子属,国家二级濒危保护植物,我国特有树种.本文针对山西翼城、乡宁、平陆翅果油树三个集中分布区土壤的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和全钾、速效钾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旨在探讨翅果油树分布区的土壤特性.结果表明,其pH值的平均值为7.923,碱性土壤;有机质,氮素,磷素含量中等偏低,表层土大于底层土,钾素含量丰富.翼城分布区有机质与氮素、磷素含量都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分布区;从相关分析来看,除全钾外各养分含量均与有机质呈显著相关,氮素和钾素对翅果油树的生长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湿地植物盐地碱蓬根区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染色示踪实验和室内土壤性质测量实验,分析优先流区和基质流区土壤特性的分布差异,加深对湿地生态系统优先流对土壤影响的理解,对恢复湿地植被具有指导意义.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土壤水质量分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土壤全磷质量分数随土壤深度变化幅度较小.2)优先流区土壤有机碳、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基质流区,两区土壤全磷质量分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土壤深度为0~20 cm,优先流区土壤水质量分数高于基质流区;土壤深度>20~60 cm,基质流区土壤水质量分数高于优先流区,但差异均不显著.3)优先流区土壤有机碳、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基质流区土壤有机碳、有机质和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南京城市土壤pH和养分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GIS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南京市城市表层土壤pH、全钾、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市土壤pH、全钾的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均符合线性有基台模型,可以用克立格(Kriging)插值分析。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和全氮经对数处理后,仍然没有合适的拟合模型,采用逆距离加权(IDW)插值进行了分析。土壤pH、全钾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它们受成土母质和地形等影响较大,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和全氮空间变异性很大,主要受城市人类活动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林小兵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4,24(16):6973-6979
为研究南方典型区域稻田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含量,系统采集了江西省进贤县、金溪县、渝水区、高安市、安福县和兴国县等6个水稻主产区典型田块土壤、水稻和灌溉水,重点分析了土壤和水稻铅、镉、砷和汞含量及其土壤养分,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指数对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含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稻田土壤pH、有机质、总氮、总磷、总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总均值分别为5.48、32.99 g/kg、2.06 g/kg、0.54 g/kg、16.04 g/kg、156.71 mg/kg、14.00 mg/kg和94.98 mg/kg。研究区土壤铅、镉、砷和汞含量总均值分别为35.46、0.18、7.21和0.17 mg/kg,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0.56,土壤环境质量等级为清洁;但渝水土壤镉含量为0.37 mg/kg,超过限量标准(0.30 mg/kg),土壤环境质量属于警戒状态。研究区糙米铅、镉、砷和汞的含量总均值分别为0.06、0.17、0.24和0.0086 mg/kg,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0.77,糙米环境质量等级为警戒限;但兴国和渝水糙米镉含量分别为0.22和0.35mg/kg,均超过限量标准(0.20 mg/kg),环境质量等级分别为警戒限和轻度污染。相关性表明,糙米镉与土壤镉和铅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砷呈显著负相关;糙米砷与土壤砷和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总之,重金属镉是调查区域水稻安全性最主要的潜在污染元素,需重点关注兴国和渝水两地水稻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8.
玛纳斯县农田土壤养分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对于揭示各项养分的分布规律,实行特定的田间管理措施和实施精确农业有重要意义。文章对照分析了1982年和2012年玛纳斯县农田表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及 pH 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发现30年来研究区土壤养分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变异性,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及 pH 值变化明显,各项等级均有增长,其中有机质和有效磷的变异系数最为明显,玛纳斯县研究区域养分总体含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缺氮少磷富钾”变为目前的“平氮平磷富钾”。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广西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揭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平衡机理及其时空动态变化,为马尾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以广西4个典型区域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比较不同区域各林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  相似文献   

20.
刘尊方  雷浩川  雷蕾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34):15095-15102
为分析青海省湟水流域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SOM)和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 AP)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选取高程、坡向、坡度、土壤类型、土壤pH、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气温、降水量和土地利用方式共9种影响因子,借助地理探测器研究各因子对SOM和AP的影响。研究表明SOM平均值为28.26 g/kg,AP平均值为54.30 mg/kg;SOM和AP的变异系数为39.54%和58.47%,属于中等变异程度。空间插值结果显示SOM含量在空间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SOM由北向南逐渐降低;AP含量呈现中部高于两端的趋势。因子探测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造成SOM空间变异的三大因子顺序为:高程>气温>土壤类型;对AP含量解释程度顺序是:土壤pH>高程>土壤类型。SOM含量与高程和土壤pH两种因子呈现正相关关系,AP则相反,呈现负相关,SOM和AP空间分布都与高程有关;气温均对两种土壤养分有影响;高程因子是决定湟水流域SOM含量的主导因子,而影响AP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是土壤pH。影响因子相互作用时,呈现双线性增强或者双因子增强。两因子交互作用对SOM和AP解释力均高于单因子,说明导致SOM和AP空间分布差异的因子具有复杂性。研究得到湟水流域空间尺度上SOM和AP含量分布,并结合湟水流域9种影响因子对其含量进行分析,为湟水流域的数字农业管理和精准施肥以及耕地土壤改良和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利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