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吉首市老城区为研究对象,在资料查阅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选线研究,从生态景观与交通条件2个角度对城市道路进行了分析,选取道路绿化率、周边环境美观度、连接土地类型、道路等级、临街区域宽度、车流量、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设置7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测评,利用层次分析法确立指标权重,并对各等级城市道路进行打分,计算每条道路的适宜性分值,从而划分城市绿道适宜性等级,确定了“两横”“两纵”游憩型绿道网络规划方案,为吉首市老城区绿道选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吉首市老城区为研究对象,在资料查阅与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选线研究,从生态景观与交通条件2个角度对城市道路进行了分析,选取道路绿化率、周边环境美观度、连接土地类型、道路等级、临街区域宽度、车流量、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设置7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测评,利用层次分析法确立指标权重,并对各等级城市道路进行打分,计算每条道路的适宜性分值,从而划分城市绿道适宜性等级,确定了“两横”“两纵”游憩型绿道网络规划方案,为吉首市老城区绿道选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筛选出影响游步道选线的4个定量因子:高程因子、坡度因子、地类因子和视觉敏感性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获得因子权重,分别为0.28,0.17,0.06,0.49.将影响因子栅格化并用等级赋值法赋予得分,结合实地调查的景点分布状况图,采用GIS最佳路径分析技术,确定了总长约为15 km串联所有景点的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游步道.  相似文献   

4.
基于AHP和FR模型的城市绿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宜性评价能够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常州市为例,基于对航片的解译及实地调查提取研究区绿地信息,根据各种专题图建立空间属性数据库,利用ArcGIS9.3的Spatial Analyst工具,对适宜性影响因子(土地利用、植被指数、人口密度等)进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频率比(FR)模型,分析了常州市城市绿地的生态适宜性,并结合ROC曲线对两种方法进行检验和优选,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常州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议。分析结果表明:权重变化对基于AHP法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影响不大,常州市城市绿地综合生态适宜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大致为西部高,中部低。FR模型下高度适宜和较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4.14%,以较大面积的绿地及苗圃地为主;不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75%,以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为主。根据FR模型和3组AHP法计算出来的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724、0.604、0.612和0.597。  相似文献   

5.
针对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破坏、文化特色缺失等问题,以及对山水城市绿道的诉求,从山水城市理论发展研究出发,剖析山水城市的本质内涵,进而总结出中心城区山水城市绿道构建的影响要素与特征,提出了山水视角下中心城区绿道网构建的策略架构,并以典型的山水城市洛阳市为例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6.
引入景观特征评估方法用以指导乡村绿道建设,探讨适用于乡村绿道建设前的场地景观特征评估过程,并提出评估结果在乡村绿道网络选线与乡村绿道景观优化两方面的应用路径.同时,选取杭嘉湖平原腹地崇福镇为研究样本,实例分析基于景观特征评估的乡村绿道选线及优化方法,以期从区域空间角度为解决中国乡村绿道建设同质化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借鉴GIS应用在房地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区位选择的研究成果,对全龄化社区选址进行深入探讨.选取影响全龄化社区选址的七个因子:医疗水平、老年服务设施水平、地价水平、商业服务水平、交通便捷度、绿地率和公园数量,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因子赋予权重,在GIS环境下运用空间分析和加权指数叠加分析得到居住用地在全龄化社区建设中的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福州市中心城区内鼓楼区、台江区最适宜建设全龄化社区;仓山区、晋安区部分区域次之;周边县域则最不适宜建设全龄化社区.  相似文献   

8.
当今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越来越拥堵的交通,出行越来越不便,建设方便市民休闲轻便出行的道路网的必要性越来越突显。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出台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中山市开展了中心城区绿道工程建设,建成之后大大方便市民休闲轻便出行。在绿道的设计中以市民能否"用起来好用、用起来安全"为设计的思路和目的,本人以中山市中心城区(二期)绿道工程为例。  相似文献   

9.
为给宜昌市中心城区用地布局提供依据,在分析宜昌市中心城区1997年~200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区域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结果表明,该市中心城区目前用地还没有达到一个稳定的阶段,土地利用类型变异较大,土地开发利用不足;从自然条件、建设条件、经济条件3个方面对宜昌市中心城区用地变化影响凶素、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了分析评价,规划了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及时序安排,提出了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唐辉  匡恒  尚茹  李志娟 《河南科学》2020,38(3):429-434
为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以尉氏县为例,分析影响冲积平原型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地质环境因素,以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为准则层,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建立评价模型,并借助GIS技术,对研究区不同深度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影响地下空间利用的地质环境因素主要有地貌类型、土质均匀性、主持力层厚度、地下水埋深、地下水腐蚀性、含水层富水性.尉氏县中心城区浅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较差区占22.55%,中层适宜性较差区占12.18%.在适宜性较差区建设地下工程时,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工程措施.通过评价尉氏县城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的地质环境适宜性,可为冲积平原型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提供地学支撑.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适宜性评价的中小城市公园选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量评价中小城市建成区内土地建设成公园的适宜性,根据适宜性评价优化城市公园的布局,科学地预选出一批优先重点建设为公园的区域。【方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江苏省高邮市建成区为研究样本,从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两个层面分析影响公园选址的6个主要单因子因素:土地建设可行性、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公园可达性、城市防灾避险服务半径、人口空间分布。采用AHP与Delphi法相结合确定6个因子的权重,并按照不同权重加权叠加,分析公园选址的适宜性。【结果】在适宜性评价较高的区域范围内划定候选公园位置,并借助于LA模型分析,最终选取1个大型公园及7个小型公园为重点建设项目,并将其纳入城市公园体系规划近期建设项目。【结论】以定量数据辅助定性分析的选址方法,弥补了传统布局方法科学性、精准性不足的缺陷,可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镇规划布局的基础,为城镇用地提供参考和依据.评价过程中,评价因子的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权重的设定最为关键,是各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根本差别.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对土地质量的要求主要是地形和地质条件.我国近年大量开展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呈现以下特点:评价尺度以县市为主,并呈变小趋势;研究重点由平原转向山地,更加注重生态;新的评价模型、分析方法、研究视角不断出现,多因素综合叠加模型得到最广泛应用;评价因子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多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GIS广泛用于评价中,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和精度.总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越来越成熟,理论和方法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道是维系城市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的重要空间场所,提升绿道景观感知的丰富性,塑造高品质的城市绿道已逐步成为现代城市研究的热点和城市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选取合肥市新老城区3个绿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分析使用者对绿道景观感知的满意度,辅以Person相关系数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整理出影响城市绿道景观感知满意度的核心因子,并建立满意度回归方程.研究表明:总体上使用者对于城市绿道景观感知较不满意;测度体系中有6个评价因子与绿道景观感知满意度关系密切,且触觉感知在景观感知满意度影响因子中占有较大比重.最后,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探讨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平台,构建与海口市美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的评价体系,选取区位、交通、资源等5个方面的评价因子,对美兰区共享农庄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最后分值,将建设用地划分为适宜发展区、较适宜发展区和不适宜发展区,研究结果表明,美兰区共享农庄适宜性最高区域大多位于灵山镇、演丰镇等地区,不适宜区域大多位于滨海、滨湖区域.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进一步丰富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体系,为美兰区共享农庄的合理选址规划、科学发展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河南省许昌市烤烟种植区土壤各项肥力因子的基础上,根据S型或抛物线型作物效应曲线建立各项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使用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作为空间数据管理工具,对土壤肥力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在GIS软件Map/info支持下,建立一种可以由用户选择评价因子、确定适宜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土壤肥力适宜性评价咨询系统.  相似文献   

16.
以内江市为研究区域,选取生态环境、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3个因素中的坡度、高程、地灾易发度等9个评价因子,构建内江市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PCA)分别确定各评价因子的主、客观权重,再结合最小信息熵求出最终权重。通过Arc GIS建立评价模型,得到研究区域的居民点适宜性结果,对评价分区结果和空间位置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内江市的居民点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内江市居民点用地中,一般适宜区面积1 940. 3 km~2,约占总面积36. 03%。不适宜区、勉强适宜区、高度适宜区分别占全市面积的12. 32%,27. 03%,24. 63%,其中龚家镇-全安镇-凤鸣镇以及威远县北部等低山区适宜度最差。  相似文献   

17.
以山西省黄河板块为研究区,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旅游公路选线影响因素的权重值,基于GIS空间分析法生成综合成本栅格数据集;采用矢量化叠加法提取黄河板块内优良旅游资源及行政中心;结合最小成本路径法,提取路径数量,分析统计路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公路选线影响因素重要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土地利用、地形条件、水文条件、现有公路...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新兴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绿道在维护城乡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质量和提升空间品质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采用ArcGIS软件从视点、视域和视景等方面对浙江青山湖绿道视觉环境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青山湖绿道整体视觉景观表现良好,视点分布较为合理;(2)视点可视域面积最大为13 160.43 m~2,最小为1 456.02 m~2,整体有5次明显起伏,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视觉体验;(3)相邻视点视域重叠率在3.22%~40.01%间大幅波动,视觉空间疏密有致,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4)景观敏感度为Ⅰ级和Ⅱ级的视景占74%,绿道选线能有效组织沿线视觉景观.最后,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优化建议,从视景营造角度探究绿道规划设计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研究区实际选取合理的评价因子,运用试算法和专家经验打分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建立研究区的评价模型,最后结合GIS技术,对银川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54%,较适宜区占51.44%,适宜性差和不适宜区分别为10.67%、10.53%。  相似文献   

20.
杨慧荣  陈英  魏丽慧 《甘肃科技》2014,30(18):52-54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开展土地整治的基础性工作之一.采用综合因子评价法,对榆中县高崖镇拟列土地整治项目区进行了适宜性评价.项目区3个评价单元分别处于适宜、较适宜和临界适宜范围内,从适宜性讲项目区可进行整治,须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土地保育措施,增强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