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环境中是否有富勒烯(金刚石和石墨以外单质碳的第三种稳定形式)天然存在?目前化学家、地质学家和物理学家均表关心,因为这对于获取大量富勒烯和探索其形成机理,揭示地壳运动中岩石演化的规律,促进人工合成富勒烯技术的改进都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结合自已的实际工作,对在自然条件下富勒烯存在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3.
一、前言 霞石-六方钾霞石体系是成岩残余体系(Ne-Ks—Q)三元相图的重要组成部分。1937年,Bowen根据硅酸盐矿物结晶作用的特点,认为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随着含钙、镁、铁组分矿物的析出,结晶分异的最后残余熔体富含钾、钠、铝组分,因而提出了碱-铝硅酸盐体系(即NaAlSiO_4-KAlSiO_4-SiO_2)是成岩残余体系。这个体系引起岩石学、实验岩石学家的巨大兴趣,可以利用它来解释花岗岩及碱性岩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认为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水、阳光(能量来源)和氧气。显然,太阳系中符合这些条件的行星和卫星少之又少。地球之外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是火星。火星是固体星球,有着稳定的运行轨道和恰当的体积,离太阳也不太远,因此人们认为火星上的温差范围非常适合液态水的存在。然而,火星上缺乏氧气。 相似文献
5.
6.
ε-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的晶体结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exanitrohexaazaisowurtzitane,HNIW,CL-20)是美国Nielsen在1987年首次合成的一种新的笼形多硝胺化合物,它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一个突破性含能材料,其爆炸性能超过今天的工牌炸药奥克托金(HMX,1941年问世).HNIW的应用将给传统武器性能带来重大改善,因此被誉为是明天的炸药.迄今,HNIW已被分离出α,β,γ和ε四种稳定的晶型,其中ε-型结晶密度最大,安定性最高,最具有潜在使用价值.但至今未见公开报道其晶体结构数据.本文首次发表标题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12月,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重要国际公约——《巴黎协定》(Paris Agreement)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巴黎协定》提出,要将全球21世纪的平均气温上升幅度(相比前工业化时期)控制在2°C(甚至1.5°C)以内.目前,中国、美国、德国、法国等世界主要大国已签署了该协议,部分国家还提出了“碳中和”甚至碳负排放的中期目标与完成时间表. 相似文献
8.
首次发现锑的硒-硫化合物系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锑的硫化物是很常见的矿物。锑的硒化物目前仅有人工合成的矿物。但锑的硒-硫化合物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过。因此硒硫锑矿是作者在对拉尔玛层控金矿床物质组分研究中首次发现的锑的硒-硫化合物矿物系列。 相似文献
9.
2,2-二巯基丙醉(BAL)(Ⅰ)对砷銻等金属具有解毒作用,因此前人想像它的环状銻硫醇盐(Ⅲ)毒性可能較低,用在血吸虫病实驗治疗时曾証明有一定疗效。1,2-二巯基丙醇(Ⅱ)对若干重金屬的解毒作用較Ⅰ为优,它的环状銻硫醇盐即2,5-二羟基-1,3-二间硫-2-銻杂六圜(Ⅳ)的毒性以及对血吸虫病的疗效似应值得研究。本文报导这个銻衍生物的化学合 相似文献
10.
由于有些聚合物会结晶而引起了对聚合物结晶形态与机制的广泛研究.结晶聚合物常形成球晶,球晶结晶的机制已经过充分研究.然而在氟聚合物中常发现棒晶及其他非球晶形态,非球晶结晶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在前文中,作者发现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共聚物)的形态强烈地依赖于在310—320℃附近的熔体温度.当熔体温度保持在熔点以上、310℃以下时,冷却结晶形成无规晶片.当熔体温度在320℃以上时,则形成球晶.形态随熔体温度的变化,显然与熔体结构随温度的改变有关.熔体中常见的相变是液晶相转变.本文将研究熔体中发生的转变,并根据熔体相态及结晶速率的变化,来解释非球晶结晶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山西太原组粘土岩中高岭石-地开石混层矿物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山西省境内,高岭石质粘土岩以夹层粘土产于上石炭统太原组煤系地层中,该岩石在煤系中广泛分布。作者对怀仁县和山阴县某些地区的高岭石质粘土岩样品进行了研究,发现某些高岭石质粘土岩主要由粗粒矿物组成。应用各种方法测定的结果认为,它们不是高岭石,而是一种高岭石-地开石混层矿物。 相似文献
12.
利用矿物反应方法确定产物之间的稳定同位素分馏系数尚不多见.已知的例子是通过氧化铁橄榄石形成石英和磁铁矿,从而直接得到这两个产物矿物之间的氧同位素分馏.这个实验的结果已被后来的同位素交换反应实验数据所证实.本文报道利用白云石同透门石在680℃和5kb条件下的反应形成方解石和镁橄榄石所得到的氧同位素分馏结果. 相似文献
13.
■(porphyrin)和酞菁(phthalocyanine)具有相似的结构:一个16个原子的大环形π电子结构(以下简称16元环结构),早先Kuhn用一维的电子气态模型来近似16元环上的电子结构,得到了和实验所得的光谱位置、偏振、振动结构一致的结果,以后Schnabel等和Ahrens等做了推广并且假设16元环结构上的电子运动自成一个共轭体系和苯环上的电子是分开的。 相似文献
14.
1∶1绿泥石-皂石规则混层矿物[后称(C-S)R]是高桥于1959年发现的,其后杉浦精治、金原启司等也都相继对它作过研究。1980年我们在研究贵州路腊汞矿床时,通过X光衍射等分析,首次在我国发现了(C-S)R,该混层矿物的产状与国外报道的不同,这对进一步研究混层矿物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N,N-二甲基苯胺(DMA)与过氧化苯甲酰(BPO)体系是一有效的自由基聚合引发体系,又称为有机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至于胺存在下,即单独采用DMA能否引发聚合的问题,早先Lal等的报道是不行的,只有DMA与糖精混合在一起才是有效的。1977年Ishida等报道单独使用DMA可以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进行自由基聚合。最近,我们实 相似文献
16.
17.
我们从μ-联硫六羰基二铁起始,通过与苯基锂的还原加成及反应中间体对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成功地合成了(1)至(Ⅵ)六个(μ-苯硫)(μ-烃硫)六羰基二铁络合物。反应式如下: 相似文献
18.
溴化对系列1,8,15,22-四(2,4-二特丁基苯氧基)酞菁的性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合成了系列具有不同中心原子M的1,8,15,22-四(2,4-二特丁基苯氧基)酞菁(M1=(H)2, M2=Pd, M3=Cu, M4=Zn, M5=Pb). 分别对它们进行了在1,1,2-三氯乙烷与水的混合液及纯1,1,2-三氯乙烷中的溴化研究. 详细考察了溶剂、溴的量及时间对溴化反应速度和深度的影响. 对比研究了溴化前后酞菁在溶液及薄膜的最大吸收变化情况, 发现溴化后两者的最大吸收都红移, 但前者的幅度更大. TG数据表明随着溴原子的增多, 酞菁的热分解温度相应降低. 最后, 利用GC/MS检测了酞菁铅在1,1,2-三氯乙烷中溴化分解产物, 从价电子结构的角度讨论了酞菁溴化分解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对羧基苯氧乙酸-稀土系列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4例新颖的稀土配位聚合物: [Ln(PBDC)(HPBDC)(H2O)3] (H2PBDC =对羧基苯氧乙酸; Ln = La (1), Pr (2), Nd (3))和[La2(PBDC)3(H2O)4] (4). 化合物1~3属同构, 呈现一维链状结构, 而化合物4呈现出复杂的三维结构. 其中, 化合物4是受化合物1的结构特点启发而设计合成的.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加入有机碱2,2'-联吡啶使化合物1中羧基上的质子进一步脱去. 这种微小的改变致使化合物1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由一维链状结构转变为三维结构配位聚合物4. 同时, 还报道了这些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热重和磁性等性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