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管理型法官区别于裁判型法官,是英美国家民事诉讼中主要是审前程序中出现的法官新形象。由于普遍存在当事人滥用程序权,造成了诉讼迟延和诉讼成本高昂,英美国家进行了持久的民事司法改革,赋予了法官程序管理权,进行案件管理、程序管理和证据管理,以促进程序经济,保障实质正义的实现。借鉴管理型法官对改革和完善我国审前准备程序乃至整个诉讼程序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纠正片面强调建立当事人主导审前程序的改革思路存在的偏差。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当事人举证遇到的诸多障碍以及民事审判改革所追求的诉讼效益和程序正义价值取向,都反映和呼唤举证责任程序保障机制的建立,本从当事人取证。审前证据交换,证人作证人以及法院查证等四个方面,对构建我国民事举证责任程序保障制度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呼唤司法制度改革。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是司法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背景下,我国民事审判方式主要在审判模式、审前程序、庭审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当然,我国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现行民事举证制度采取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它破坏了法院公正、中立形象,违背了两审终审、诉讼公正、效益原则.应从立法上对现行的举证制度予以完善,设立举证时限.规定逾期举证则要承担败诉和诉讼损失的法律后果.民事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立和落实.必须破除传统的法律观念障碍、改革庭前准备程序、建立证据交换制度或设立审前预备庭程序.  相似文献   

5.
对审前准备程序及其程序价值进行分析厘定,认为我国现有的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立法容易导致法官预断,职权色彩过重,缺乏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护,未赋予审前准备活动程序上的效力。指出目前对于审前准备程序的规定存在四方面问题:对证据交换内容的规定过于原则化;当事人收集证据的保障措施不完善;审前准备程序适用范围过窄;缺乏对答辩失权的规定。提出我国构建审前准备程序应遵循的原则及措施,通过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设置答辩失权制度、完善现有证据制度、建立准备法官制度、完善调解及和解制度等途径,健全我国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讼中,审前准备程序(pretrial)是相对于开庭审理程序(trial)而言的。审前准备是指法院受理案件之后进入开庭审理之前法院、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的一系列诉讼活动。而开庭审理是指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定程  相似文献   

7.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是民事诉讼的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在诉讼中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中,关于审前程序的规定存在一定缺陷。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试图对我国的民事诉讼审前程序进行合理构建,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的审前程序。  相似文献   

8.
民事撤诉制度是充分体现当事人程序主体地位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反映了当事人处分权、诉讼的公正与效率、当事人诉权保障等一系列诉讼价值理念。改革与完善我国民事撤诉制度,是实现民事诉讼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民事诉讼基本法理为基础,论述了我民事撤诉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弊端,并对其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行的"一步到庭"产生了很多问题,由于开庭审理前没有进行争点整理和证据固定,很容易造成案件多次开庭审理,严重影响了司法效率。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我国民事诉讼目的为出发点和归宿,在现阶段采取以偏向职权主义诉讼模式,辅之以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特点为基本思路,增加答辩和证据制度,在一定情况下发挥法官的释明权,构建中国特色的审前准备程序。  相似文献   

10.
民事再审程序是民事诉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事再审程序职权主义色彩十分浓厚。随着审判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现行的民事再审程序存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本文主要从民事再审程序的理论入手,分析我国民事再审程序中发动主体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完善我国的民事再审程序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民事诉讼准备程序,以其保障庭审公正,提高庭审效率的双重功能,已成为各国民事诉讼制度上的一个不约而同的抉择.通过对中美民事诉讼准备程序静态的立法规范和动态的司法实务进行比较考察,试图为重构我国科学合理的民事诉讼准备程序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研读、文献计量和专家访谈等方法,搜集和整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相关资料,归纳并总结其发展脉络和阶段性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探索期(1978-1996年)、发展期(1997-2008年)和成熟期(2009年-至今)。研究分析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研究热点多变,各学科发展不均衡;应用研究偏多,理论探究难以深入;问题意识缺乏,学术思想创新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对新时代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提出了趋势展望:聚焦研究主题,完善学科体系;坚持体育问题与方法论的融合;注重体育理论和应用研究同时深入。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作为一个名词和群体成为中国改革开放问题研究的中心关键词,但这种关注和研究却是在一种城市背景下进行的,如农民工给城市带来的问题,他们在城市中的状况等等。农民工返乡研究略呈缺失状态,其中农民工的返乡创业因经济发展中心论的大背景而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与推崇。对农民工带来的乡村社会变化只是稍有提及,而对他们返乡后的适应性以及对乡村社会变迁的影响却未能列入研究日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分权制衡理论的角度提出控制未决羁押权滥用的若干思考:建立逮捕与羁押的司法审查机制,将逮捕与羁押决定权从承担追诉职能的警检机关转移给处于中立地位的法院;实行逮捕的令状主义规则,建立逮捕与羁押相分离的体制;重塑我国看守所管理体制,将未决羁押场所从公安机关分离出来,改由处于超然地位的司法行政机关管理;完善未决羁押阶段律师的辩护制度,真正实现控辩平衡、诉辩对等。  相似文献   

15.
国际刑事法院开启了国际犯罪被害人独立参加诉讼活动的先河。《罗马规约》构建了比较全面的被害人参与审前程序体制,并在检察官诉卢班加案中获得初步实践。控辩双方、被害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在审前程序参与资格、方式、作用等方面存在明显争议,预审法庭在被害人参与情势调查阶段与确认指控听讯阶段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我国应当借鉴国际刑事法院预审机制,建立被害人援助机构,保障被害人的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江西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试图为体育教育篮球普修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助推剂,但中国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对国内近年来关于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相关文献阅读,本文着重从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衡量指标、测度方法、影响因素和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结论比较以及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空间格局5方面,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对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统计了在国内发表的有关藏戏研究方面的期刊论文和博士、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藏戏研究论文数量、进展趋势及其作者、期刊分布,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状况等进行基于量化的分析研究,试图揭示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认为上世纪80年代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理论研究,不仅建立了藏戏发展体系及藏戏剧种和流派等研究,而且注重实际调查与理论研究的结合,并提出关于藏戏研究以及藏戏发展应创新思路,改革体制和机制,培养更多实践人才和研究人才.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梭伦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在史学界,对古代希腊,特别是雅典奴隶制城邦发展史上产生重大历史影响的梭伦改革,自然成为史学者们所关注的问题。近20年来,我国学者为研究这一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大胆的尝试。文章将对此进行简要的综述,以便为致力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