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各类犯罪中盗窃罪发案率最为频繁。为了准确、有力地打击盗窃罪,维护社会治安和保护公私财产不受侵犯,“两高”颁发了《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盗窃罪的法律适用作了更为具体的规定,然而,本文认为该“解释”对被盗物品的数额认定和划分盗窃既遂、未遂的标准与司法实践有冲突,可操作性差,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它的不科学性,有待作出修改,以求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聚集地的刑事案件大量增加,盗窃犯罪是其中的常见、多发犯罪。东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流动人口占到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三,对这一地区盗窃犯罪进行抽样实证研究,根据实证数据分析流动人口聚集地的盗窃罪特征,以期在盗窃罪的预防、打击工作中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  相似文献   

3.
盗窃行为不仅直接损害了财物所有人的所有权,还破坏和冲击了实际占有人的权利行使,不利于社会关系的稳定。通过对各种盗窃罪犯罪客体学说的分析,认为能够正确反映盗窃行为人所(欲)影响或者改变的、处在具体联系中的行为对象所代表的社会关系的,只能是他人对于公私财物的占有权,并展开了对“占有”的理解。在坚持盗窃罪的行为对象必须是他人占有的财物的观点下,认为秘密将自己被他人非法占有的财物盗回,可以作为是一种私力救济行为;将自己已被依法没收、扣押而丧失占有的财物盗回则是侵犯了国家对财物的合法占有权而成立盗窃罪。赃物也应根据其具体的性质纳入盗窃罪的行为对象。对于盗窃罪犯罪客体及行为对象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平衡盗窃罪的打击范围合理地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邱海云 《科技信息》2008,(5):226-226
现行刑法在盗窃罪中未将单位作为犯罪主体加以规定,但单位盗窃在现实生活中日益泛滥,且单位盗窃行为具有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同时单位有能力承担由其盗窃行为所引发的刑事责任,并符合刑罚目的。故本文认为单位应作为盗窃罪的犯罪主体。  相似文献   

5.
论盗窃罪     
盗窃罪是古今中外刑法中最普通的犯罪,也是最古老的一种犯罪形态。人类社会自从有了财产的私有制,有了物质生活条件的剩余,就出现了盗窃犯罪。在社会主义法制逐渐完善的今天,盗窃罪仍然是最为普遍的犯罪现象,刑法修订后,虽然对盗窃罪有了进一步的规定,解决了很多司法实践中的难题,但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网络游戏的盛行,网络盗窃现象时有发生,但学术界关于虚拟财产是否可作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试图从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数额计算以及盗窃虚拟财产行为界定的角度,说明虚拟财产可作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盗窃虚拟财产的行为应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盗窃罪犯罪逐年增多,并成为教育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大学生盗窃犯罪法理出发,立足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现状,分析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探讨大学生犯罪的预防与处理。  相似文献   

8.
盗窃罪和敲诈勒索罪是侵犯财产犯罪中的常见的犯罪行为,近年来,出现了犯罪分子用盗窃所得的被害人财物向被害人进行敲诈勒索这样的案件,关于这类案件犯罪嫌疑人是否应该批捕以及以何种罪名起诉在全国各地的处理不尽相同,本文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对相关类似案件的定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便服务司法实践并为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盗窃罪与侵占罪是侵犯财产罪中的两个独立的罪名,由于两种罪名的犯罪形态存在一定的相似度,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有时会很难将此两种罪名划分清楚、定义准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增长,无论是人、财、物的流动量和流动率都在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之下,侵犯他人财产的案件也越来越多,其中,侵占罪与盗窃罪在日常财产犯罪中所占比例较大,但两罪在处罚量刑、社会危害性等方面上均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如何正确的认清两罪,在保护公民私人财产及公共财产的法律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历代王朝都把盗窃罪当作重点打击的犯罪.近期广州许霆案而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从无期徒刑到5年有期徒刑的突变,引来了人们对盗窃罪的思考与反省,究竟我们的法律哪里掉了链条.本文就以许霆案为切入点,对中国盗窃罪及其中加重处罚的盗窃金融机构作一些初步考察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黄广进 《科技信息》2010,(35):416-417
1两个据以分析的案例 实践中,行为人以关系公共安全的财物为对象实施盗窃行为,其行为不仅涉嫌构成盗窃罪,同时也触犯危害公共安全方面的犯罪,以下两个案例即具有典型性。  相似文献   

12.
在规定期限并在特定场所盗窃三次以上,不论盗窃财物的数额多少,应认定为盗窃罪,认定这种盗窃罪的依据是现行刑法关于“多次盗窃”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盗窃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对“多次盗窃”作了较为具体的解释,但对“入户”、“公共场所”、“期限”等关键问题解释得不够明确,在司法实践中令办案人员难于操作。本文中,笔者就“多次盗窃”的期限、场所、数额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作了较为具体的说明,对“解释”解释得不够明确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盗窃犯罪日渐专业化,"盗窃符号"开始在社会中广泛显现,并日益威胁着社会治安与居民安全感。对"盗窃符号"的概念进行了类别划分,总结出"盗窃符号"具有总体数量多、增长趋势明显、城市间差异大、区域性明显、隐蔽性高这五个特点。结合犯罪社会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发现其反映出理性选择理论与日常活动理论的丰富内涵,并显现出犯罪专业化的趋势,提出了相关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前,网络犯罪呈上升势头.其犯罪形式主要有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网上盗窃、侵犯个人隐私、网络侵权、传播网络色情以及采用黑客手段攻击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网络法制建设.我们必须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加大网络执法力度,建设一支强大的网络法制管理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网络犯罪,营造一个洁净的网络空间,使电脑网络更好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15.
虽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正迅速改善,但由于其中蕴含着巨大的经济财富,使得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活动不断增多。从公安部日前举行的中国知识产权刑事保护论坛上了解到,当前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呈现出7大特点,分别是: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普及,各种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诈骗、盗窃、色情传播等网络犯罪活动日益猖獗,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如何及时准确地从计算机网络中获取证据,有效遏制网络犯罪,已成为近年来计算机取证的研究热点。由于这类证据具有动态、实时、海量、异构和多态等特性,有别于传统证据,需要具备较强的取证技术。同时,网络取证技术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无法及时跟上犯罪技术的更新和变化。因此,网络证据的获取一直还处于比较艰难的局面,严重阻碍了网络案件的侦破。面对这种现实,加快网络取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机构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这种盗用他人的电话号码通话与其他的盗窃罪有所不同。一般的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的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盗窃的公私财物,既包括有形财物,又包括支柱成果等无形财物。而盗用他人的电话号码通话,每通话一次,被盗的电话户主就等于被盗窃人支付一次电话费,犹如被人窃走一笔钱款。因此,盗用他人电话号码通话达到一定数额的行为和盗窃罪的构成要件是相同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992年《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盗用他人长途电话帐号码号造成损失,数额较大的应以盗窃罪…  相似文献   

18.
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在实务中时常遇到。每个罪名的成立都离不开其本质特征即犯罪构成。文章通过一个关于盗窃与诈骗定性的典型案例,来对盗窃与诈骗的犯罪构成进行简要分析,有助于实务中盗窃与诈骗的定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经济领域的犯罪活动愈加猖獗,其中经济诈骗活动尤为严重,且涉及面广,牵涉人员多,案情错综复杂,并呈现出多样化和智能化特征。因此,运用犯罪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研究分析经济诈骗犯罪的心理特征,对于更为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经济诈骗犯罪活动,保护国家、集体、公民财产免遭侵犯,保障经济建设和经济繁荣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盗窃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是侵犯财产罪中的两个重要罪名,从功利主义视角可以探讨两罪的刑罚设置依据。从功利主义看,盗窃罪的刑罚比故意毁坏财物罪设置的刑罚要重的主要原因在于犯罪的恶害程度不同以及罪刑相称的目的两方面。这种方法有助于从立法高度上研究刑罚设置的合理性,加深对两罪的理解,有助于实现刑罚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