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化学领域中,人们不断的实践和对许多物质反复多次的认识,提出了关于酸碱的概念。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是一种认识,认识是发展的,因而概念也是不断发展的。在化学发展史上,随着人们化学知识的积累,酸碱概念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 哲学史,“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也不是直线的,而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黑格尔曾经把哲学史比做圆圈,在这个圆圈的边沿又是许多圆圈。列宁把黑格尔的这一思想称为“一个非常深刻而确切的比喻! 每一种思想=整个人类思想发展的大圆圈(螺旋)  相似文献   

3.
光环效应是指由对某个人的整体印象,并进而影响到对此人具体特征的认识和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也称为"晕轮效应".  相似文献   

4.
<正>科学,一个多么神圣的称谓!它是一种精神和追求,是一种价值和意义,是一种体现“真”的知识体系,也是人类理性的探索和智慧的花朵。自古以来,科学成为人类认知自我和改造自我的田园,成为认知非我和改造非我世界的战场。在“认识你自己”的哲学理念引领下,科学从亚里士多德探讨生物的分类开始,经过林耐、施莱登、施旺、达尔文、孟德尔、摩尔根等生物学家的不懈追求,人们对生物的认识由外在的区别性,渐次深入到内部的规定性,由历史的渐进性,逐步深入到阶段的突变性,由宏观的差异性探及到微观的统一性,终于人类认识到  相似文献   

5.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当代地方科技》2006,(2):12-15
人类最早认识维生素(维生素C)从200多年前就开始了,最后一种维生素(维生素D)被发现到现在也已经40余年了,但是科学家对维生素的研究从未终止,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的最后20年里,人们对维生素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非常重要的发现改变了医学界关于维生素的传统观点,更为重要的是,维生素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大众日常保健,维生素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时尚界的共同热点。  相似文献   

7.
家校合作是新时期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新型模式,是由教师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知识学习的一种重要过程,也是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发现知识的重要尝试。笔者主张以教师引领为主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形成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学习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善与恶的斗争是托尔金《魔戒》系列幻想作品的主题。《魔戒》中体现的善恶观与奥古斯丁关于善恶问题的论述有相似性,具有一元论的特点。《魔戒》中的善恶观基本上是基督教的,强调善恶的不对等性和自由意志的影响,但也带某些古希腊色彩。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从科学技术实践还是从社会生产实践中提出科学问题,一般都要经过由心理问题到认识问题,再到语言表达问题的转变过程。因此,要提出科学问题,首先要能够发现科学问题。科学问题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
道德问题贯穿小说《罪与罚》的始终,这也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宗教探索的主要问题。在道德领域没有纯善与纯恶之分,善恶往往是相随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变。同样,《罪与罚》中的人物大多都是善恶相杂的,分析他们身上的善恶,揭示了作者的善恶观。  相似文献   

11.
采访Francois Mathey院士和赵玉芬院士的过程,是我们对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的过程。也是我们感悟创新的过程。说起磷元素的发现,还得感谢17世纪的德国人亨尼格·布朗德,正是他对炼金术的兴趣,才意外地揭开了磷的面纱。随之,磷被人们渐渐认识,1694年科学家从磷的氧化物中水解到磷酸;1779年科学家发现了磷矿物;1812年科学家发明了用黄磷制成的火柴;19世纪初,科学家发现磷酸盐是植物所必需的肥料;1811年科学家从生物体的脂肪中提取到一种含磷的物质;1868年科学家从细胞核中提取出一种含磷有机物,取名为“核素”,后被人称为“核酸”;1941年科学…  相似文献   

12.
光的波动性是由光的干涉和衍射“间接”验证的。这里说“间接”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不甚讲道理的思维:人眼可见到的机械波(确确切切的一种波)有干涉和衍射的特性。于是强性反推,凡具干涉和衍射特性的物质也就称为波,这种逻辑就如同由“人须食物”反推出“须食物便是人”一样可笑。但是在物理学的一研究过程中却不乏用这种“权宜之计”,只要没有发现“需食物的非人类”,理论便坚持了下来。当今对光的认识已不局限在“光具有波动性”这个意义上了。然而,光的波动理论作为人类认识光世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当今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道德哲学之善恶概念及其人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纯粹实践理性批判,康德扭转了关于道德法则和善恶概念之间关系的传统观点,即善恶概念既不是理性之先验的设定,也不是基于经验之上的预想,它乃是寓于道德法则并为道德法则所决定的,所谓的善恶概念决定实践民的传统观点必将流于经验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与《善恶家族》一书翻译有关的史料分析,我们了解到近代优生学被引入中国时,其理论与实践和复杂的婚姻道德价值判断纠缠在一起。优生学及其相关进化伦理学的引入,促进了一种精英主义婚姻伦理观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用时间响应图和分岔图分析了一个新的超混沌系统由周期运动到超混沌运动的转迁过程,发现该超混沌系统具有丰富的动力学行为。推广了一种控制方法,即x∣x∣控制方法也可以将超混沌运动控制到稳定的周期轨道。  相似文献   

16.
<正> 1933年至1935年,英国的Goldblatt及瑞典的Von Euler各自从人精液及羊精囊中提取到一种活性物质,此物质可使平滑肌收缩,注入体内能引起血压变化。后来在其他动物休内,也发现了类似物质,故Von Euler认为,这些活性物质是由前列腺产生的,因此,将其命名为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虽然后来发现体内其它组织中也含有前列腺素,但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1965年瑞典的Ber gstrom等进一步研究发现前列腺素是由花生四烯酸(AA)代谢转化而成,次年他分离,提纯出13种PG,並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1976年,Vane等发现了另一新品种PG,称为前列环素(PGI_2)。1979年,samuelsson等又发现了一种新的PG,称为血栓素(TXA_2)。PGI_2和TXA_2这二种物质的发现促进了PG研究的迅速进展。  相似文献   

17.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与人类语言的发展规律息息相关,而且也是一种认知现象,与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紧密相连。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理论,对英、汉语中的"猪"和"狗"进行图式映射析比,从中发现其意象图式结构能从始源域分别被投射到目标域之上,使得我们能够认识周边更加复杂的事物。研究结果表明:许多抽象概念结构部分源起于意象图式结构,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是隐喻思维。  相似文献   

18.
舍勒把康德伦理学当作形式先天的伦理学理论代表,而舍勒建立起来的伦理学理论是质料先天的价值伦理学。两种伦理学的根本区别在于:究竞是把“合法则”和“违法则”的形式当作评判行为善恶的唯一标准,还是把价值及其秩序当作行为善恶的最终根据。实际上,道德法则本身也必须以价值及其秩序作为依据,因此舍勒伦理学是对康德伦理学的深化和补充,而后者之所以没有看到这个更为根本的伦常事实,是错误的人性预设所造成的,并且这个错误的人性预设实际上危害到了人们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善恶观念不仅有阶级性,而且有历史性。恩格斯曾经说过:“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矛盾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相似文献   

20.
人类白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在汉语人体成语中,含有“头”字的成语占成语总数的十分之一。与“头”搭配最多的器官或部位是“脑”,其次是“足”和“脸”。按照单字隐喻、合成词隐喻及多部位搭配隐喻三种方式对成语中“头”的隐喻义进行归纳,发现“头”在成语中具有一定的转喻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