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基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有差异有相通,可以相互契合、相互补充.唯物史观与中国民本思想、唯物辩证法与中国辩证思维方式、科学社会主义与大同社会理想、共产党员修养与君子人格之间具有契合性.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的理论依据;中...  相似文献   

2.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大意义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共识.问题在于,理想自身包含意愿、情感、信仰等非理性的因素,因而,理想总是与浪漫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构中,非理性因素同样无法回避.但是,由于中国已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浪漫主义曾经一枝独秀,并导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受挫,它也因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构中的一个旁观者.本文试图说明,完全离开浪漫主义的视野,理想就会干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建构,必须借助浪漫主义的滋养.  相似文献   

3.
李刚  谷建杰  常海亮 《科技信息》2012,(19):186+163-186,163
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近年来,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的问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的研究进行梳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二、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的重要性;三、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的途径探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走向文化强国的精神支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本质属性、历史进程、精神气质、利益诉求和愿望表达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崇高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任何社会都是经济、政治、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要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论面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方针和原则,处理好批判与继承的关系、扬弃与吸取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两者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上产生,但又不是简单复制。理清这两者的基本关联,充分发掘二者融通点,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合理利用于当代并进行时代创新和提高升华,对两者来说可以是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传承、文脉传承和精神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新时代需要更加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是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支撑之需,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之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有新的核心要义。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导向,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表现之一,笔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谈谈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9.
孙西凌 《科技信息》2009,(31):J0102-J0102,J0018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他们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关系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加强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必须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支柱,又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用实现共同理想阶段性的物质成果,来解决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用共同理想的精神力量,来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增强信心,凝聚力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1.
一个社会的发展、选择什么道路,文化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中国走适合自己特点和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选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是偶然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逻辑必然。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的崇公文化传统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一致,马克思主义设计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与中国传统的大同社会理想自然契合,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根植于中华文化而坚如磐石不可动摇。由此,进一步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2.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学习型组织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型组织所倡导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与高度相通之处。在中国有适合学习型组织生长的土壤与气候条件。文章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学习型组织的契合,以期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学习型组织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具有丰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是不同于西方式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它既有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也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思想,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发展理念与民惟邦本、天下大同、协调统一、天人合一及协和万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高度契合。深入分析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有利于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语文教材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后发现:统编语文教材包含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内容,其对国家形象的建构、民族气质的塑造、意识形态的溯源和文化符号的传播意义明显。以富强繁荣的物质文化培育学生爱国情怀,从悠久深远的精神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基于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实现思想意识渗透,以贯通古今的行为文化推广文化符号的传播是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文化传承的教学要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成、发展的母体文化土壤。民族复兴、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重要命题的提出,体现党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对传统文化精粹的传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和历史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特别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这种结合体现在“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结合、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的结合、“崇德重义”的道德规范的结合三个方面,形成密不可分的完整的育人体系,为高校构建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思想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着眼于当今时代发展特征,把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发展到新境界。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确立的关键时期,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相似文献   

18.
任何自成体系的文化,都是在传承和弘扬基础上进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也不例外。我们必须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就需要探讨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问题,包括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原则、揭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内涵、形成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政策保障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能否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这是关系我国能否顺利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关键。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许多方面不符合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但是,我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而不朽的文化,曾经对人类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我国的文化传统不应该也不会中断。因此,必须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总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道德的研究成果,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道德遗产,使它更好地为现实服务;还要弄清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爱国主义以及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为解决“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展开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丰厚的时代意蕴。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走向结合,并沿着世界历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拾级而上,在相互融合中共同创造,一步步走向了世界历史的深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世界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了世界历史的内涵;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以人类文明新形态昭示了世界历史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