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白话文为例,试图在勾画出白话文发展轨迹的同时,反映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特殊文化心态。一文言文产生在还没有简便的记录手段和书写材料的时代,而现存的大量商周文献都已是较规范的文言文。后来,发明了毛笔、造纸术、印刷术,但是文言文已被惯常使用,且被文人士子视为高雅的语言;而白话文作为人们日常口头语言的书面文学形式,它能准确、通俗地反映时代生活,在普通百姓中广泛使用。两种书面语言分别在社会上层和普通百性中找到了生态空间,并行不悖。在历史长河中,官僚贵族发展时期则文言文辉煌,商业繁荣、城镇兴起则白话文活跃。而…  相似文献   

2.
胡适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骁将,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方面的功绩是尽人皆知的。其实胡适对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新式标点符号的引进、创新、推广和运用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文字的标点符号很不完备,我国有文字以来数千年都是这种情况,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不少困难,也常使读者对文句的理解发生歧义。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古人最先采用  相似文献   

3.
以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的角度来分析胡适在白话文运动中的理论主张。作为文学形式先锋的胡适,从哲学层面上思考了形式和内容关系,并以此来规定文学革命的程序的方向。他不仅重视形式——语言的变革,也强调内容的变革,讲究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他强调形式的重要性,只是出于程序上的需要,即形式在先,内容在后,而这一点恰恰符合了“五四”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胡适对整个文学革命的突出贡献在于——语言的革命。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胡适文学思想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影响研究,一是肯定了胡适与西方思想文化的关系,二是对白话诗与西方诗歌资源的关系讨论较多,但在具体范围和具体论题还没有深入,比如,新材料的发现,白话文运动、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文学思想、白话诗、文学批评等与西方的关系等还未深入翔实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文言的衰微为白话提供了必要的活动空间,在文言文的废墟上“五四”白话文运动顺理成章地建构了“五四”白话文诗学。“五四”白话文学在语言范式革命的推动下确认了自我的本质特征,从文学语言、文体形式与文学观念三个维度初步完善了关于自我与世界的言说方式,“五四”新文学也因此成为一种根基深厚的存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转型与进步的标志,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一直是我们予以认可和首肯的,而由"新青年派"招惹的"文白不争"事件也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但同时也需要看到,在白话文运动中,启蒙先驱在现代性的焦虑下表现得深刻而又激进、理性而又情绪、进步而又偏执,从而使得语言现代性演进在乌托邦色彩不断染浓的情况下从理性走向非理性。一代启蒙思想家通过语言"断裂"来实现现代性最大化的演进,这不但导致了中华传统母语的巨大阵痛甚至是非正常死亡,而且导致了汉语发展传承中千年语脉的断裂,使得现代汉语发展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调。西哲有云,"语言是存在之家"。今天,重新审视由那一缕由"白话文"招惹的现代性思绪带来的偏至,倍感话题的沉重,我们不但要在共享现代性的同时对其招致的致命"自负"以及其他予以充分的提防,还要从中总结反思,以期为我们探索语言的现代变革乃至整个社会的现代性演进提供可资借鉴的意义资源。  相似文献   

7.
对《道德经》第1章的中英两个译本在遣词造句的层次进行了对照。白话文译文与文言文原文的不同体现了汉语在词法和句法上的演变特征。不少译者对第1章中出现的中心词"道"在释义方面的忽视是不合理的。分析英文译文词语层面的一些翻译处理技巧。  相似文献   

8.
白话文逐渐盛行于中国,虽然早在清末即以萌发,但真正盛行在五四前后期中.黄遵宪、胡适与陈独秀均为提倡者,而梁启超的文学风格自成一格,新民体与翻译兼汲取欧美、日本观点,也融入自由民主开放思潮,给后世白话文开启新局成为典范.而梁氏诗界、文学、小说三界革命的理论,更充实后代白话文学的内涵,提升为大众接收的文学表达形式,如今白话文已成为我国文学的主流,梁氏贡献实居功厥伟.  相似文献   

9.
毛新青 《菏泽学院学报》2007,29(1):20-22,68
刘师培是最早提倡“言文合一”的学者之一。他从启蒙教育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创办白话报和运用白话文进行教学的主张,以西方传入的进化论作为理论武器,论证了白话入文的历史必然性。他还身体力行,创作了大量的白话文,实际上成为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的先声,在中国现代白话文建设之初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开启白话文运动新声的人物是黄遵宪 ,但是白话文运动超出文体革新的拘囿 ,与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运动相契和。因此 ,近代白话文运动是“文体革新”“思想启蒙”“文学革命”三者的结合体 ,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1.
语文的学习不单单是死记硬背,理解能力的提高才是目的。倘若理解能力差,读一篇白话文都肯定费事,何况文言文了。文言文与现代的文章不同区别在于文言文语言简洁、内容精炼、字词多义,是有些阅读难度。况且文言文一般记叙历史,如果不知道它所涉及的历史背景,这就加大了理解的难度。故此往往有的学生翻译课外的文言文时,不懂其义,就按字面上意思所翻译,结果啼笑皆非,与原本的意思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12.
人文以文言为基础 ,但言文比文言质朴 ;文言与质言相对 ,而文化与文质相通。文明的言语既具有文言的质性 ,又具有文学的性质。文言的质性既与文言话语互为里表 ,又与文学语言相互依托。文言的性质既关联着语言文字的工具属性 ,亦关联着文学艺术的审美属性。在文言文里充当了几千年文学内容的“文言” ,至“五四”运动终于被白话文所代替 ,但“文言”作为中国语文的本根所包含的丰厚营养却一直滋润着容易趋于浅薄的“白话”。  相似文献   

13.
张仲波 《科技信息》2010,(9):327-327
白话文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最有影响的活动,近几年的有关白话文运动的是非功过议论纷纷。白话文运动是上个世纪初最卓有成效的运动,“从‘五四’时代起,白话不但在文学上成了正宗,在一切写作文件上都成了正宗。这件事在中国文化思想、学术、社会和政治等方面都有极大的重要性,对中国人的思想言行都有巨大的影响。在某些方面看来,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  相似文献   

14.
当前文言文教学的相关论争中存在着文言文价值的错位、文言文教学价值认知主体的缺失两类误区.对此,在以文言文教学研究为代表的语文教育研究在在以史为鉴的同时当重"在场性",具体到文言文教学研究上,那就是当前的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价值才是认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基点,"三个面向"应为确定中学文言文教学价值的指针.  相似文献   

15.
在1919—1929年"整理国故"运动中,胡适对青年们的要求有一个转变过程,即由积极鼓励青年学者整理国故转变为警告青年学者"不要过于向故纸堆用力",同时他自己对于"整理国故"意义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是与白话文相对而言的。它是指用古代汉语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然而,当前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却并不令人满意,存在着两种误区。一、文言文教学中的兴趣主义。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一些教师个人喜欢阅读文言文,认为它内容和艺术性高,有文采,学有劲,讲有劲,从而旁征博引,任意走“火”,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讲到内容、典故、艺术价值,现实主义积极因素,消极…  相似文献   

17.
白话文运动是中国现代性在语言上的集中体现。“文”指书面语,“话”为口头表达,在清季民初的历史语境下“国语”则更多地带有了国族认同的意义。目前为止,从国语想象层面对其进行爬梳的文章尚不多见。文章在国语想象的视域下,再次梳理清末民初白话文运动中的“文”“话”之争,以探讨中国现代性道路上的反复与尝试。  相似文献   

18.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五四”新文学新就新在运用现代汉语,这几乎已经是常识了.我们一直认为:新文学是“五四”时期方才诞生的,它是“五四”一代作家用现代汉语创作的新型文学作品,正是这样一批新文学作品奠定了现代汉语的地位.按照胡适等“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说法,两千年来的中国文学,走的是言文分离的道路,直到“五四”白话文运动,才确立了“言文一致”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明心 《创新科技》2011,(1):54-55
<正>中国正处在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运动之中,这场运动的主题是节能减排。在这场艰苦的运动中,众多企业昂立潮头勇于承担自己的使命,以强烈的奉献精神参与进来。节能减排的隐痛一直困扰着中国,自从1993年中国首度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  相似文献   

20.
胡适提倡白话文和文学改良,积极推动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之间的互动,对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翻译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他不仅亲躬翻译实践,而且在翻译史、翻译批评、翻译理论方面留下自己独到的见解。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培养翻译人才,是翻译活动重要的发起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