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白牙》是当代英国女作家扎迪·史密斯的成名作,真实描述了后殖民时期英国移民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探讨小说《白牙》中反映的英国战后第一代移民所处的社会困境,指出反对异族通婚和有色移民边缘化是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同时认为这一困境导致战后移民迷失自我身份、模仿西方文化、扭曲宗教信仰、产生自卑心理等后果.  相似文献   

2.
动物小说英雄叙事模式在动物小说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动物形象建构的重要方式。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动物小说既继承了英雄叙事传统,也注入了深刻的文化和社会思考,展示了动物英雄的独特存在、情感互通和悲剧命运。动物英雄叙事具有价值尊重、文化反思和生态建构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船讯》作为一部成长小说,描述了奎尔走出困境的过程。文章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角度分析了奎尔的成长历程,在对自然生态怀有充分敬畏的同时,表达了人对自然生态的极强适应能力;在起伏的人生经历中表达了社会生态可以给予人羞辱、帮助和慰藉;在对人从脆弱到坚定的心理变化中表达了精神生态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4.
刘志明 《科技信息》2008,(14):146-146
作为先锋小说代表作的《米》,其令人震撼的特色之一就是在阔大的历史空间中发掘了人性的细微之处。其中对织云人生的揭示,更多体现为美好人性逐步走向深渊的悲剧。在这方面,小说中不论是人物本身的性格逻辑、生活逻辑还是文本逻辑,都内在地影响或规定着织云人生悲剧的确定指向,有着无可辩驳的艺术真实性,使织云成为极端小说中不可多得的不具备极端特点而富现实生活气息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的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地区的神话故事,总结出了不同民族神话英雄成长的一个通用模式,即:分离——历练——蜕变。《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它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老人福贵六十余年的风雨人生,诠释了热爱生命的"活着"哲学。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同样经历了从地位丧失到死亡考验最后到超然直面人生的蜕变过程,他的一生符合坎贝尔的神话英雄进化模式,因此可以被认定为是一个有着中国特色的神话英雄。  相似文献   

6.
职场小说在近几年火爆文坛,各种原因促成了职场小说的繁荣,虽然职场小说自身发展的困境不容忽视,但职场小说大繁荣的前景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7.
安妮宝贝的小说以描写爱情为主,但其早期小说中的爱情大多不指向婚姻,而是指向失败和死亡,随着生活的变化,她笔下的爱情开始指向婚姻,开始承担社会责任,这和她的生活变化有关。这种以个人际遇为文学写作推动力的写作,带有明显的青春期写作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师陀作于抗战时期的小说集《果园城记》是一部有着深刻象征含义的文化反思型小说,民族的灾难使师陀客观冷静地反省着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完成了对于乡土中国的想象和批判:它既指向中国传统文化,更指向乡土中国进入现代后的文化生存困境。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象征上,作家都实现了此种目的。  相似文献   

9.
《分崩离析》深受后殖民批评的影响,为一英雄悲剧。批评家们认为正是白人的入侵使得非洲文化分崩离析,而忽略了小说的悲剧以及英雄中心。《分崩离析》应该是一部英雄成长小说,并且在英雄的成长到最终死亡始终贯穿了对自我身份的认证和寻求,同时也是阿切比自身作为少数族裔作家,对自我身份以及少数族裔所受创伤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0.
旅行状态下的人生是《周渔的喊叫》的另一种意味。本文就其文本指向、小说内在叙事模式、道具分割的空间世界来分析它的另一种意味。即非仅限于爱情的故事及内涵;而倾向于小说人物的生命与心灵的寻求和就此构成的旅行状态下的人生。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和紫式部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还是其小说的主题指向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以女性为中心,关注女性命运,较好地从女性自主意识的失落和泯灭、生存的困顿和生命无常的苍凉、女性的异化和内心的悲哀等方面真实地再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惨遭遇,其主题具有极丰富的悲剧性,但张爱玲的深刻和思想高度是紫式部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12.
从“看得见的人”到“看不见的人”这一过程,展示了人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自我意识的探索。所谓“看得见的人”,指的是黑人个体为证实自我的存在、要求社会的注目而采取暴行的野蛮人的形象,并非黑人真实的自我。“看不见的人”是现代人的普遍困境,具体表现在现代人强烈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感丧失这一矛盾上。本文以拉尔夫·埃利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作为分析对象,认为通过黑人的遭遇来喻示现代人的普遍困境是这篇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在小说创作领域不懈探索,走过了从传统到写实又达现代的创作道路。在这个现代之旅中,叶尔克西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诗意眷想,进入到对民族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又进而开始对现代人的思想情感状态进行反思。对古老又单纯的草原牧歌生活的留恋和对文化转型的忧虑是叶尔克西早期小说的共同主题;在第二阶段,她从对"远方"的怀想,对诗意的营构中走了出来,开始更多地直面文化转型中的无奈现实。到了她创作的第三阶段,叶尔克西在她的想像世界里表达着她对现代人生的观察、认识和困惑。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潮流,是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的重要一环。在五四运动从高潮到落潮的这段时间,以冰心、庐隐、叶绍钧、王统照等为代表的“问题小说”作家通过其小说创作,表达了对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深切思考。以五四“问题小说”中的家长形象为切入点,将小说中的家长形象进行了类型划分。在细致的文本分析中梳理和分析家长形象在五四“问题小说”中的独特作用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透过这一新的视角能够更好地理解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内涵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故事新编》是鲁迅唯一的一部历史小说集,收录8篇小说,其中5篇涉及到中国古代各式英雄。但他们却有着大致相同的结局。5篇小说均在悲壮崇高的氛围中拉开帷幕,但又均以滑稽无聊而告终,这正是英雄的悲剧,它是鲁迅在反思中国历史文化后得出的结论,也是他切身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6.
纵观19世纪伟大的英国作家安东尼·特罗洛普的作品,从其早期小说《养老院院长》到后期小说《菲尼斯·芬恩》,女主人公无不有着悲惨的境遇。本文基于作家特罗洛普的女性观来分析小说中女性人物悲剧性命运的原因,作家自身的反叛精神赋予了笔下的女主人公强势的一面,然而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一员,作家的女性观必然受到19世界英国社会对女性总体价值观的局限,因而小说中女性主人公最终仍然无法逃离远离幸福、走进人生"坟墓"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17.
朱晓静 《科技信息》2011,(28):166-167
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富有现代色彩,原因之一在于奥斯丁通过塑造两种类型的女性形象——"龟"与"兔"——探讨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女性地位问题,对女性所遭受的父权制压迫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和谴责。尽管这两类女性的处事态度截然不同,却同样陷于父权制压迫的困境,是被动的"第二性"。  相似文献   

18.
成长于20世纪30年代的当代作家玛丽·麦卡锡一生见证了美国的萧条与强盛。其畅销作品《她们》中的八位瓦萨学院毕业的女生以其异彩纷呈的人生经历展现了经济大萧条时期女性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小说从女性自身的角度审视女性,直面30年代知识女性在信仰迷失后的困境,探寻女性在双重标准盛行的男权社会里的抗争、苦闷、彷徨与妥协,为读者了解这一时期的美国女性提供了深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旅行状态下的人生是<周渔的喊叫>的另一种意味.本文就其文本指向、小说内在叙事模式、道具分割的空间世界来分析它的另一种意味.即非仅限于爱情的故事及内涵;而倾向于小说人物的生命与心灵的寻求和就此构成的旅行状态下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作为副文本的封面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封面具有商业营销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参与小说的意义生成。戴维·洛奇的传记小说自首版以来,封面设计推陈出新,或直接指向小说的高潮,或隐喻揭示小说的主题,封面与小说内容形成对话互释关系。封面是研究戴维·洛奇传记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