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新时代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新要求。如今全世界迎来了一个文化思想不断交融汇合、充满挑战的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民族精神成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核心。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是以“老西安·老故事”故事搜集梳理为主题,通过创新项目教学,带领学生深入探寻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城市发展中的民生故事、风土人情和奇闻异事,旨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推广西安优秀的城市文化故事,体现西安国际化城市的内在社会文化价值,并论述了高校“双创”项目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洁 《龙岩学院学报》2006,24(Z1):68-70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常常需要用中国英语来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因为在英语中几乎找不到相应或相近的词语来表达。而在英语教学实践及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普遍欠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因此,英语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廉洁故事是丰富“大思政课”的鲜活素材,讲好中国廉洁故事是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手段。以“大思政课”建设的开放格局、育人导向梳理中国廉洁故事,充分挖掘传统廉洁故事、红色廉洁故事、当代廉洁故事中的思政元素和育人价值,在思政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应用场景中讲好中国廉洁故事,面向青年学生传播廉洁理念、廉洁规范、廉政经验,是以清正廉洁为底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立德树人与以廉润德相统一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需要在对外传播中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将文化自信与他信的建立落到实处,需要从优秀传统和时代新风中丰富文化传播资源,从政府到个人建立主体多元化的传播格局,从线上到线下打造多层次对外传播渠道,从“大叙事”到“小叙事”多维度地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5.
“讲好中国故事”对弘扬中华文化、塑造中国形象有重要价值意蕴。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样本,依托影像作品的叙事与传播,需要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及叙事手法三个层面提升叙事策略,同时还要从媒介生态、技术应用等多维度创新,“讲好中国茶故事”,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各类文化,包括传统特色文化和当代特色文化.教师和学生可以教学相长,在课堂教学和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采用切实有效的方略,以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提高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特色文化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英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文化现象.就大学英语教学的角度而言,中国英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语言与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维护民族语言文化和国家利益.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开设中国英语选修课,增加中国英语的阅读内容,开辟学习中国英语的第二课堂,以提升学生们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刘冰 《科技信息》2013,(20):47-48
国内现有研究表明,长期只关注英语文化而忽视中国本土文化的"一边倒"文化教学会导致英语学习者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词块缺失。本文旨在通过测试、问卷、访谈方法调查河南省大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词块使用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已有研究,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以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英语人才。  相似文献   

9.
借助短视频传播甘肃红色文化,能够重构甘肃红色文化话语模式,拓宽育人渠道,提升育人实效。但短视频传播也有弊端,为甘肃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面对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创设甘肃红色文化短视频精品项目,打造立体媒介传播矩阵,营造风清气正的短视频空间,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树立创新意识,让短视频“为我所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0.
闽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为大学英语提供大量的课程思政素材。将闽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有助于语言教学与文化育人的有机融合,在提升闽西红色文化影响力的同时助力时代新人的培育。调查发现,龙岩学院师生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闽西红色文化持肯定态度,但仍存在“闽西红色文化失语”现象。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可通过提升教师文化素养、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完善考核机制等方式促进闽西红色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有机融合,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大学英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交际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莉 《科技信息》2009,(30):I0177-I0178
以往学生学习英语时只掌握了书本知识,在实际交往中却经常听不懂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更无法用英语流利地与别人进行沟通,甚至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出现令人尴尬或啼笑皆非的局面。要改善这种现象,就需要教师重视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改革传统英语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其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学生的口语能力存在严重缺陷,需要下大力气培养。系统培养大学生的口语能力可以从坚持听力领先原则,处理好听力与口语之间的关系、坚持英语贯穿课堂原则,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坚持创设课外英语环境,增加学生讲英语的机会等六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相关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主要针对的是每个不同的学生在相关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受到的良好的影响。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故事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进行故事的讲解,让学生学习相关的英语知识,让学生更好地对英语知识进行掌握和学习。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态度,让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得到提高。但是由于故事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地营造相关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进入故事,构造故事情节,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调用。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还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对教师来讲是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14.
国际话语权的提升离不开语言这一载体,认同中国英语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借力中国英语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有效路径之一。为实现有效沟通,建议利用主流媒体统一规范有争议的中国英语表达;鼓励中国公民利用微信、抖音等现代媒体进行民间中国英语交流,表达中国理念和声音;培养译者创新意识,做到“言之有礼”。  相似文献   

15.
红色故事是青年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文化基石和不竭源泉。通过在安徽13所高校中开展问卷调查,发现红色故事融入思政教育的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高校应以教学理念上明确“为何融入”,教学内容上厘清“从何融入”,教学方法上探索“如何融入”三个方面全面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思政课育人格局,提升思政课的立德树人效果。  相似文献   

16.
卜霄艳 《科技资讯》2007,(22):153-154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世界需要了解中国文化.然而,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内容严重欠缺,导致了学生不能很好地使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引入"中国英语"概念,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同时培养学生平等的文化观,以帮助他们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把中国的优秀文化成功地传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语篇分析教学作为近几年蓬勃兴起的全新大学英语课文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推崇。语篇分析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对文章条分缕析的分析,让学生大量地获取文章所传达的信息,并通过阅读与表达迅速结合的语言能力,培养其运用目的语的交际能力。这一点和传统的分段教学,讲练模式等有很大不同和进步。事实,语篇分析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由对“树”的人是过渡到对“林”的理解。培养学生从词到篇的理解能力,进而提升书面语言组织与口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专业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专业英语教学侧重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导入和理解,忽视了对中国文化内容的渗透,导致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不良现象。中国文化教育应成为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内容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选择文化内容、编写教材、借助考试和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四个方面探讨专业英语教学中渗透和加强中国文化教育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9.
李翠菊  刘凤林 《科技信息》2010,(22):131-131
近年来,我国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与研究发展迅速,取得很大进步,培养了大批优秀外语人才。然而,中国文化知识及其英语表达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造成学习者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低下,因此必须在英语教学中重视中国文化的融入,完善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20.
通识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其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立足中国、着眼世界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通识课程在拓展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利用“四度”方法,即思政定位有高度、教学内容有广度、教学方法有温度、课程评价要多度,在更大的坐标上讲好中国故事.通过中国历史文明、中国人民奋斗圆梦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等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体现中国智慧和价值理念,引领学生去观察中国乃至世界农业的进步与发展,让学生拥有中国根、民族魂、世界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