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对“‘有限而无边’是否就‘不可超越’?”一文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笔者曾与其他四位同志一起,在《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上发表了“对查汝强同志两篇文章中一些自然科学问题的商榷”一文,指出了查汝强同志两篇文章中的十六条科学性错误。此文的目的即在于严肃学风,使自然辩证法的研究立足于更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当然,它并未穷尽查文中的所有自然科学错误。此后,查汝强同志随即在同年的《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上发表了“对刘兵等五同志《商槿》的答辩”,就这十六个问题一一为自己辩护。随着争论的展开,查汝强同志后来甚至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有关文章中说,“我自己丝毫没有缺乏自然科学根据的感觉。”针对查汝强  相似文献   

2.
试析社会科学中的规律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为社会科学中存在规律的可能性作一辩护,通过分析反驳社会科学中存在规律的理由,得出结论:按当代科学哲学的新规律观,社会科学中存在的规律本质上与自然科学规律没有不同,并且与社会科学中的规则无法严格区分,因此我建议将规律与规则看作处在同一连续统中,规则处在规律保护带的边缘,社会科学的目标是逐渐地尽可能地改善和精确化那些不同范围内的规则,使之成为在该范围内更具解释力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认为:不能把科学中的规律同自然规律恒等起来,不能把“映象”(指科学中的规律)当成“原形”(指自然规律)。自然科学中不考虑“观测者”的作用的认识论是“纯客观主义”。他认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都证明了在自然科学中不能不考虑观测者的作用,不能对客观世界作纯粹客观的描述。他说,把观测者抽象掉了的是机械唯物论。把观测者充斥整个宇宙,排除客观世界的是实证主义。这两者都是形而上学观点。现代自然科学的思想体系摇摆在这两个形而上学的思想体系之间。本文的论点是值得讨论的,欢迎读者对这篇文章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4.
1963年10月18日苏联科学院主席团曾举行扩大会议讨论科学方法论问题。苏共中央意识形态委员会主席伊利切夫作了题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的报告。报告共分四部分: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哲学和专门科学;二、自然科学的方法论问题;三、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问题;四、几点结论。这里发表的是第二部分的全文;第三和第四部分的全文《外国学术资料》1964年第二期已译载。伊利切夫在报告中从哲学上为苏共纲领和苏共的修正主义路綫吹嘘,攻击马克思主义者(他称为“教条主义者”),全盘否定斯大材。在报告中也提出了现代自然科学发展中产生的一些方法论问题,但是把方法论的研究归结为首先要消除“个人迷信”的影响。这篇东西,对于我们观察和了解苏联在自然科学哲学问题方面的思想动向,是一个有用的材料。与此同时,我们还刊载会议上对该报告的讨论(与自然科学有直接关系的部分)和苏联科学院院长凯尔迪什的发言。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与以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代表的近现代自然科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研究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亚里士多德是按研究"是"的方式即本体的方式为指导来研究他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的,其中的关键是确立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类事物的本体并将本体与他所要寻求的原理"对接"起来,构成学科意义上的知识原理。对《物理学》来说,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确立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存在的原理(本原),这就是《物理学》第一章的内容;二是确立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本体是"自然",这就是《物理学》第二章的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运动问题,形成学科的理论知识。运动问题是《物理学》研究的主体,运动与本原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自然是运动的本原(原理)。《物理学》最后两章关于第一推动者的论证是其自然科学的理论归宿。  相似文献   

6.
林定夷著《科学的进步与科学目标》一书最近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的主题是讨论科学进步问题。围绕这一主题,作者对所涉及的一系列的认识论问题做了试探性的讨论。本书共十六章:(一)科学进步——科学哲学的难解之题;(二)科学发展有目标可言  相似文献   

7.
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在其科学活动的初期,即所謂“前批判时期”,对自然科学作了許多研究。写过不少具有辯証法观点的自然科学論文和专著,主要的有:《关于活力的正确評价的思想》,《关于地球自轉問題的研究》(即潮汐摩擦的假說),《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論》(其中包括星云假说),《将負的力概念引入自然科学中的研究》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潮汐摩擦假说和星云假说,它們的问世,不仅轰动了当时德国自然科学界,而且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恩格斯认为这两个假说打开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第一个缺口”,第一次动搖了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沒有任何历史的观念等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科学在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成功,科学这一概念中的人文内涵与诗性内涵则逐渐被排斥,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立不断加剧。维柯的《新科学》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理解科学的全部意义,建立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间的交互式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国土经济学是什么样的一门学问? 国土经济学这个名称,是我们自己取的。在给它下一个定义之前,可以讨论一下它是属于自然科学,还是属于社会科学?它是属于经济科学,还是属于地理科学? 我有一个观点,就是许多被我们称之为自然科学的学科,其实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科学,如工业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的许多学科,就是这样,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都不是天然的自然,而是社会的自然。固然纯粹的自然科学是有的,如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等等。像天体、地震、台风等,它们没有受过人的意志的影响,它们就是天然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哲学社会科学走上由国家主导的"规划科学"模式的道路。但受政治运动冲击、制度缺失等因素的影响,制定的各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大都形同虚设,只有1956年制定的《自然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十二年(1956-1967)研究规划草案》幸运地成为集中体现并延续上述"规划科学"模式的一个成功特例。虽然草案本身还只是一个不完善的学术性工作计划,但它依然充分发挥了"规划科学"模式的积极作用,推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发展,在中国自然辩证法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最近出版了林赛、马根脑合著的《物理学的基础》一书的汉译本。诚如译者在《译后记》中所说,原书“在资本主义国家里有一定影响;许多谈论物理理论分析的文章中常提到这本书。”(第636页)我个人接触到的一些颇有价值的物理学著作,也常常征引本书的物理内容或实证主义的哲学观点。一方面,这当然表明此书有一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唯心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的侵袭。虽然,作者们在物理学方面曾有一定造诣,但是,他们写这本书,显然不是要就事论事地阐述物理学,而是硬要给物理学编造一种实证主义的“基础”。唯物主义的发展和成长,本来就是对唯心主义坚持斗争的过程,因此,我们对于《物理学的基础》中的实证主义观点当然不能熟视无睹。我们认为,对《物理学的基础》这样的书籍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和批判,可以有助于清除资产阶级实证主义哲学对物理学的影响。在汉译本中,通过《编后记》和若干小注,译者已经对书中的某些观点进行了一定的批判。本文笔者从此得到启示,也愿谈谈自己读了这本书以后的一些感想。  相似文献   

12.
学术期刊是读者与作者问的桥梁,是学术文化传播的使者,强化学术期刊的责任意识,突出问题意识,广泛开展学术批评与学术争鸣是学术期刊应有的社会责任,《自然辩证法通讯》以“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为办刊宗旨,真正起到了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纽带作用,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加强了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这一重大学术问题的关注。斯诺在剑桥大学发表的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认为两种文化‘的对立,科学家和人文知识分子两大集团互不理解,  相似文献   

13.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向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的问题。这种挑战是社会科学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之一。马克思主义从来就十分重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用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去丰富和发展社会科学。九月上旬,《读书》编辑部和《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联合举办了“数学、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相互结合”座谈会,座谈会由《读书》杂志包遵信同志主持。参加座谈会的有社会科学界和自然科学界的三十几位同志。  相似文献   

14.
试论社会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及其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社会心理学内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科学观自然科学观和人文社会科学观。社会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影响的结果,其特点是1.重经验事实的积累,轻理论基础的建设;2.过度强调实验验证;3.超历史文化的倾向;4.价值中立倾向。作者认为,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人”不同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社会心理现象具有社会文化历史特性和价值负荷的特点。因此,社会心理学应该抛弃以自然科学模式塑造社会心理学的尝试,走人文社会科学之路。  相似文献   

15.
李约瑟论《周易》对科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易学历来旁及科学,这已是定论。80年代以来,这种旁及似乎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突出,以致形成“科学易”与“人文易”对举局面。为了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这种努力是值得赞许的,但方法上有些问题,主要缺点是夸大了《周易》对科学的积极影响。李约瑟对此持完全相反的态度,他认为,从一开始,《周易》对科学的发展就是一种灾难性的障碍。但他的观点也有片面性,应该说这种影响正负两面俱在。为了把这个复杂问题(从广义上说,也就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引向深入的研究,这里对这位大师的论点,作一全面介绍,也算是对他的纪念。  相似文献   

16.
书讯     
П.Е.西沃科恩:《论自然科学实验的起源和哲学意义》 (莫斯科,1962年版,共201页。) 本书共包括七章:第一章,实验概念。第二章,科学中实验方法的产生。第三章,物理学中实验和理论的关系。第四章,化学的对象,化学理论和实验的特点。第五章,生物学中的实验和理论。第六章,自然科学实验和理论抽象的意义。第七章,实验和社会历史实践。  相似文献   

17.
正1956年,在于光远、许良英、龚育之组织领导制定《自然辩证法12年远景规划》时,提出把"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列为副标题,从而为"自然辩证法"的内涵作了相应的诠释,即其初衷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来武装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头脑,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来丰富自然辩证法,同时也强调了对各门科学中的"唯心主义"的批判,但其一大缺点是对当时西方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科学哲学——逻辑经验主义没有涉及。为了落实这一规划,同时在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8.
这本《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中的扩散》,是科学社会学的基本著作。“科学社会学”这个名词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几乎每一本科学学的教本都把科学社会学列为一章,而且都大同小异地把科学社会学定义为“科学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这完全是想当然的产物。当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8)问世之时,科学学(science of science)仅仅有个名称而已。  相似文献   

19.
地图之喻与科学之真--析约翰·齐曼的科学社会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约翰·齐曼的《真科学》为解读蓝本 ,通过对书中关于科学的比喻———“地图”这一关键概念的分析 ,梳理了齐曼所阐述的科学社会性的基本观点。在这本著作中 ,齐曼认为科学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建制 ,它既非科学主义的完美神话 ,亦非建构主义的世俗行为。科学知识如同地图 ,虽然作为一种社会产物不能等同于世界本身 ,但为了顺利、有效地展开交流 ,我们依然在认同并坚守着科学共同体的社会性规范———这就是真实的科学 ,即“真科学”。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发表了查汝强同志题为“对刘兵等五同志《商榷》的答辩”的文章(以下简称查文)。文章就十六个方面的自然科学问题进行了“答辩”,据说是纠正了刘兵等五同志“在知识方面的某些缺陷和观点方面的某些错误”,并“显示出”了作者“对科学史的辩证分析能力”。为了能够从这一讨论中真正受到教益,笔者愿在这里就其中的第十二个问题(即所谓“关于十九世纪细胞的发展”问题)的“答辩”,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作者和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