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竞赛,总结了竞赛对深化我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革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积极探索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探讨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组成部分,阐述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路和途径,即通过积极开展大学生物理实验创新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课程设计、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等,积极开展学生创新第二课堂,鼓励广大师生参与到实验和实践创新中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论述了如何以人为本 ,从三个方面实施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 ,实施创新教育 ;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实施创新教育 ;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施创新教育 .其次 ,从物理课堂教学实际出发 ,利用物理教学的特点 ,实施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通过对物理实验的设计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通过加强演示实验 ,提高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设计启发性的问题 ,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4 .通过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 .将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科学方法 .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论述了如何以人为本,从三个方面实施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1、数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实施创新教育;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施创新教育;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施创新教育。其次,从物理课堂教学实际出发,利用物理教学的特点,实施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通过对物理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通过加强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4、通过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加强实验技能的训练,将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从培养创新意识做起.实施生物实验创新教学,结合生物实验教学实际,从实验的预习、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中提出了以问题为中心,延长实验链,把生物实验教与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创新能力的运用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  相似文献   

5.
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探索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结合在本科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以开设过的创新实验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四川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化学基础实验课程、综合实验课程、探索创新实验项目、创新调查实验项目四个方面进行的创新实验教学的探索,并分别探讨了这些创新实验项目的考核方式。通过创新实验的开设,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朝着科学、拓展和创新性的方向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微型化学实验创新设计一例——Na在Cl_2中的燃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微型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实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阐述了微型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安全意识,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经过微型化学实验人人动手动脑,个个参与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相似文献   

7.
详细介绍了物理化学创新实验——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锶钡(BST)铁电薄膜实验的实验原理、步骤,并采用XRD和AFM对不同温度下的BST薄膜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将科研项目开设为创新实验,激发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也呈现领域、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综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对机械类专业设计并开展了产品创新设计与制造综合实验教学。该实验以项目为依托,集合逆向工程领域的5大任务:数据采集与处理、逆向重建、创新设计、加工、检测。实验具备综合性、先进性、创新性、可拓展性,可以作为毕业综合实践项目,也可作为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开放性实验。经实际教学验证,该实验不仅巩固了学生对逆向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流程的理解,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更提升了学生设计和制造的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是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性实验,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可以根据实验大纲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规划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和撰写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开放性创新实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了基于MOOC的开放性创新实验项目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学习的有效互动。实践结果表明,提出的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效率和降低非专业学生实验难度方面,能够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一个力学创新实验,实验中将学生所学的力学基础知识和现代光学测试技术结合起来,测量了超静定框架的内力、应力、位移、变形等。该实验的设计可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能接触工程测量中的一些先进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为学生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直观性、循序渐进、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等教学原则,针对气相色谱柱效测定实验中存在的实验成功率低、实验时间长和数据误差大等不足,进行改进.改进方法包括:改变实验过程中的载气流速顺序—由大变小操作;详细分解微量进样器的进样操作,使学生充分掌握进样操作及其科学性,使其从每一次小小实验中的成功得到鼓舞;另外利用Excel表格进行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简化了计算过程,也缩短了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的时间.结论:按照实验改进措施进行的实验,实验成功率大大提高,实验时间可缩短四分之一.文章的创新之处:将教学原则与实验教学改革相结合提高实验成功率,将计算机应用与教学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2.
提出混凝土结构课程实验环节的改革措施。该措施主要注重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实验结论,通过综合性实验加深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严谨缜密的工作作风以及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商品化单片机实验箱所存在的弊端,自主研发设计了模块化单片机实验教学仪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单片机实验教学仪器、实验教学实施和实验教学拓展三个方面改进单片机实验教学平台。该改进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真正参与其中,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学生对通信电路系统的综合设计与自主实验能力,开展了"以基础实验为引导、软件仿真为支撑、设计实验为主导"的教学内容改革;构建了以调频发射系统和电路仿真软件为基础的软硬件设计实验平台;探索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从实验内容、实验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探讨了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实践表明,设计性实验与软件仿真相结合的开放实验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综合能力,改善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兴趣,作者在植物学实验中应用半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和内容,自己设计并操作实验,教师参与其中起引导和辅导作用,及时将实验情况反馈给学生,促使学生不断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明显提高,思维能力有所扩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复合材料液体成型工艺的模拟与实验,引导学生掌握复合材料液体成型工艺的原理,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及分析能力。结果表明,通过实验的自主设计,学生可以有效掌握实验方法,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任务,是全面加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本文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探讨了完善仪器设备及实验环境;着重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开放实验室;建设与完善实验考核制度是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提高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求出发,对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与实践。实验表明:通过结合专业实际,更新实验内容,建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加大开放性实验力度,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完善考核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改革,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19.
"测试技术"是我国高校工科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了测试系统的特性、信号的分析处理、常用传感器、虚拟仪器设计等内容。当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相比从前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讲授为主,实验为辅,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用。实验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原来测试技术课程实验存在的不足,引入层次化实验结构体系,结合测试技术课程特点,将实验分为多个层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作业环境检测实验教学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实验模式、题目、方案设计及论证、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成绩评定、教师指导和效果分析等方面开展了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表明,设计性实验课程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积极性,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