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陶家元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4(3):346-348
根据长江河道的特征,制定、采用不同的防洪对策,是当务之急的大事。在自然裁弯频繁的荆江弯曲河道,实施人工裁弯已取得了利大于弊的较好效果,提高了防洪排洪能力;但Pai洲弯道的裁弯,在未能提高黄石-武穴河段泄洪能力的前提下,将会出现武汉河段的河床淤积,加重武汉的防洪负担。对分汊支数较多或演变周期短的鹅头形弯曲分汊河段,则可堵塞掉一部分衰亡中的支汊,加强发展中的主汊,促成稳定单一河道的形成,取得改善洪条件 相似文献
2.
3.
通过多参数磁性测量分析,探讨长江中下游干、支流河流沉积物的磁性特征,为研究长江水沙环境积累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干、支流河流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类别均以磁铁矿为主,晶粒均以假单畴-多畴为主.与干流相比,支流沉积物中不完整反铁磁性物质含量较多,晶粒较细,Χ值仅是干流的1/10.随着支流泥沙的汇入,入江口以下江段沉积物的磁性特征相应发生变化.支流泥沙物源贡献的研究是探讨长江中下游干流沉积物环境特征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湿地系统的功能及其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长江流域湿地资源及动态的分析,揭示了湿地生态系统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稳定性及可持续性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流域内水旱灾害频发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密切相关。应该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合理调节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充分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污水能力,改善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同时应把湿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充分发挥各系统的功能,建立流域水资源平衡及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5.
对长江中下游第四纪冰川发育的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早在20世纪30~40年代,李四光就已开始对我国长江中下游第四纪冰川发育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在冰期时的古气候、山体高度及雪线高度的研究,认为气候变冷和高山存在是长江中下游第四纪冰川发育最关键的条件。尤其是后者对发育冰川起着积极和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洪灾密切相关的环境特征,揭示了环境对洪灾的影响规律,指出气候、地形地貌和土壤等是诱发洪灾的自然因素;森林对防洪减灾有巨大作用;水土流失加剧了洪灾发生频率和潜在威胁。最后,对生态环境建设中质量问题、退田还湖、三峡水库的防洪减灾作用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近五千年来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达源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25(3):167-173
主要根据河漫滩相沉积的加积过程与厚度变化,埋藏古树层及埋藏古文化层的分析,发现近五千年来长江中下游干流洪水位上升了大约20m,并发展了曲流、洲滩、分流,以及支流河口成为自然堤后湖的变化.造成上述种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海面运动、泥沙淤积、构造运动及人为活动的影响等,估计今后,所述种种变化还会继续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8.
造成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大致可概况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前者包括环流条件、地形差异、水系因素等,后者诸如森林的破坏性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围湖垦殖使湖泊面积大幅度减少等.自然环境的演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由于人类活动的参与或干扰,改变了自然环境变化的趋向和速度;经济发展的程度越高,人类活动的影响就越深刻.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对长江中游流域环境的演变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到了现代,这些影响愈加明显.提出洪涝灾害的防治对策应做好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建立长江中游自然灾害的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9.
煤炭城市自然灾害的防治及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伟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4):96-99
从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采煤引起的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为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半个世纪以来长江中下游降水的时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江中下游89个气象站1958年~2009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EOF、REOF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该区域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过去52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主要有3种典型的空间振荡型,存在6个典型的降水变化敏感区域.各区域均有6年左右的准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我国重要粮仓之一汉江中下游地区的粮食安全状况,讨论了粮食生产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针对粮食安全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从5个方面提出了汉江中下游地区未来粮食安全保障的对策:保护耕地资源与农业环境;加强水利现代化建设;推进科技兴农;调整粮食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2.
对于水文气象站点稀少的青藏高原山区,获得较为精确的降雨空间分布信息是进行降雨径流模拟的前提。该文利用GIS手段和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区旱、偏旱、正常、偏涝、涝等5种类型年份的湿季(5—9月)降雨量的空间分布模型。结果显示:多种地理地形因子对湿季降雨空间分布均有重要影响。统计分析表明:(1)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流域地形复杂、降雨站点稀少,回归分析中的地理、地形因子共线性问题突出,方差扩大因子法、Pear-son相关系数法和因子分析法的组合应用是识别和解决共线性问题的有效方法;(2)影响湿季降雨的局部地形因子表达存在着最优空间尺度,15—25km半径范围内的平均坡度、平均坡向、开放度值与降雨也有较高相关性,但考虑其他局部地形因子后,开放度对降雨空间分布的影响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下游的河床纵剖面演变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预测长江中下游河床纵剖面的演变趋势,利用最小能耗率理论计算了该江段的平衡河床纵剖面,研究了这些河段河床演变规律及其未来的变化。分析了长江水库拦沙、河道采砂、近期水沙变化、未来引水及需水量增长等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河床纵剖面还未达到动态平衡,大部分江段以淤积为主。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下,达到动态平衡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引水和需水量的增长,未来长江中下游达到动态平衡需要淤积更多的泥沙。 相似文献
14.
"Yu Xue Fen Cun" record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re used to identify the starting and ending dates of Meiyu at the period of 1736-1911. These results, along with the instrumental meteorological records, a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series of length and precipitation of Meiyu during 1736-2000 over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iyu are analyzed since 1736. Moreover, the strength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and locations of rainband are discussed,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ngth of Meiyu and the Index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t is found that the starting and ending dates and the length of Meiyu have significant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Apart from 7-8 years, 20-30 years and 40 years cycles for the lengths of Meiyu, the centennial oscillation is also presented. The length of Meiyu, monsoon rainband movement over eastern China, and the strength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EASM) have a very good correlation, which can be expressed in the following: during the periods of 1736-1770, 1821-1870 and 1921-1970, the EASM was stronger, and the monsoon rainband was located in North China and South China easily, corresponding to the decreased length of Meiyu. Whereas during the periods of 1771-1820, 1871-1920 and 1971-2000, the EASM was weaker and monsoon rainband usually stopped at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corresponding to the increased length of Meiyu. 相似文献
15.
在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特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现状评价,同时也构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模型,利用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对长江中下游湿地地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为区域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内鄱阳湖湿地区生态支撑力最高,其次是长江中游干流湿地区,洞庭湖湿地区最低.2)研究区内以武汉市为首的长江中游干流湿地区社会经济压力最大,其次是南昌市及洞庭湖湿地区,较小的是鄱阳湖的东部和长江下游湿地地区.3)通过协调发展度D分析发现:失调停滞区主要位于以长江干流一带,包括武汉市、洪湖市、公安县等,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6%;过度调整区主要位于鄱阳湖东北部和洞庭湖东南部,和长江下游部分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3.2%;协调发展区以鄱阳湖西南部为主,还包括环洞庭湖西北部和安徽的贵池市和望江县,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8.2%. 相似文献
16.
以长江中游夏季1998年特大洪涝和2000年异常干旱为实例,对500hPa月平均高度场,极涡,阻塞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面积指数等因子,进行同期大气环流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98年和2000年夏季东亚地区从北到南大气环流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A subfossil chironomid-total phosphorus inference model for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Enlou Alan Bedford Richard Jones SHEN Ji WANG Sumin TANG Hongqu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6,51(17):2125-2132
Quantitative 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using subfossil chironomid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1]. Consisting of about 400 genera, chi- ronomids (Diptera: Chironomidae) are found in nearly all freshwater bodies[2]. They are holometabolo…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