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τ—p变换的频散曲线及其算法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瞬态瑞利波勘探的原理及频散曲线在勘探中的重要性,在分析采集数据时的注意事项和影响τ-p变换的几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实例探讨了用τ-p变换法求瞬态瑞利波频散曲线的方法,并给出了该方法的流程图及其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探测地质体结构的一般方法,重点介绍了爆破地震波的特征及地震波的探测方法.又对最近发展起来的面波勘探技术做了分析,重点论述了瞬态瑞利波频散特性及其应用.在此基础上,实验了一种可以控制的爆破地震波震源,该震源利用水介质的均匀性及各向同性、不可压缩等特点,减少了爆炸冲击波对周围岩体介质的损坏,又保持了爆炸波功率大,能够提供尖锐的脉冲信号,频域范围大的特点,从而改变了爆破地震波震源不能重复和难以总结其规律的状况.利用瑞利波探测技术和可控爆源,对茅坪滑坡体进行了地质体结构探测,并对其地质体的分层特性做了详细分析,与钻孔勘探结果和挖竖井探测结果比较,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结合瞬态瑞利波分析方法,该可控震源在地质体结构探测中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瑞利波勘探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岩土原位测试勘探方法。目前对其计算出的相速度偏差太大,因此本文利用平面瑞利波在层状介质条件下的频散特性,对瞬态瑞利波相速度的算法进行了研究。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方法,提出了对信号进行预先调制,之后再对所求得的相位进行修正的方法;另为还须考虑其仪器采集信号时的时间差影响。根据以上算法求得的相速度更接近瑞利波真速度,从而提高了相速度的分辨率和精确度。通过现场试验总结出了三种类型信号模板。  相似文献   

4.
鹿芳  刘占兴  杨志强 《科技信息》2011,(7):I0145-I0146
随着工程建设不断增多,各种滑坡、边坡灾害越来越多。而多道瞬态面波勘探技术是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在滑坡体工程勘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通过介绍瞬态面波法勘探原理、技术方法以及资料整理和成果解释。并通过工程勘察实例,说明多道瞬态瑞雷波法应用于滑坡体勘察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应用瞬态瑞利波技术跟踪探测煤层夹矸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瞬态瑞利波探测技术的工作原理、工作方法和在山西晋城煤业集团矿区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该方法探测距离远,应用范围广,操作简便,能够为矿井超前勘探提供技术保障,尤其是为高瓦斯矿井和承压水矿井的安全开采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有进一步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瑞利波法试验研究和理论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 8 7年瑞利 (Rayleigh)发现半空间弹性介质中存在一种由压缩波和剪切波干涉产生的波 ,即瑞利波 ,此后利用瑞利波法解决工程问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据此简要地回顾了瑞利波法的现场数据采集和反演方法等方面发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简要地介绍了瑞利波勘探技术的应用 ,指出了面波法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提出多分量瑞利波勘探技术的新思路,分析了噪声对相速度测量精度的影响,建立了用极化滤波提取有效瑞利波信号的方法。处理及分析表明:多分量瑞利波勘探与单分量法比较,勘探的可靠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高文军 《甘肃科技》2015,31(2):79-80,95
针对甘肃文县中庙乡地界、麒麟寺水库区范围内的漩滩里滑坡,基于滑坡体病害现状调查、病害机理分析,提出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框架、微型桩及仰斜排水孔等综合治理措施。滑坡治理工程完工后,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保障了坡脚处国道212线的畅通及漩滩村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9.
杨玉平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5):142-143,141
石灰、水泥综合稳定土是低等级公路中常用的一种基层的结构形式.本文通过对国道212线养护维修工程的施工实践,详细探讨了石灰、水泥综合稳定土基层的施工方法及体会.  相似文献   

10.
滑坡是山区和丘陵地区经常遇到的地质灾害之一,必须对其进行研究和处理,根据国家交通部下达的研究项目计划,对“318”国道大甘坪滑坡进行实地勘探和采集原状土样在室内试验。勘探和试验成果用于研究滑坡的稳定性和提出滑坡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1.
获取地表的变形位移信息对于滑坡灾害监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摄影测量和图像识别技术提出了一种滑坡表面三维位移辨识方法,通过建立室内滑坡模型,模拟滑带渗水软化与堆载共同作用下滑坡的形成,利用MATLAB软件作为处理平台对获取到的坡体表面图像数据进行三维位移识别,并与全站仪的测量结果作了精度对比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滑带渗水和堆载的双重作用下,滑坡经历了缓慢蠕滑、上部压缩、整体滑移直至破坏的孕育演化过程,提出的三维位移辨识方法对于滑坡模型在各个变形阶段的三维位移变化均具有较高灵敏度,可识别毫米级的微小位移。利用本文提出的三维位移辨识方法不仅可以精准识别滑坡不同变形阶段的表面三维位移,还可以根据标识点的空间位移结果确定滑坡表面变形位移方向,分析滑坡的变形破坏情况。  相似文献   

12.
基于DDA方法的滑坡稳定性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距离判别分析(DDA)方法,将影响滑坡失稳的外形特征、滑面特征等4项内在因素和河流作用、暴雨强度等5项外在因素作为判别因子,建立了滑坡稳定性预测的距离判别分析模型.以国内典型滑坡工程发生失稳的实测资料作为学习样本进行训练,建立相应判别函数,对待判样本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距离判别分析模型预测性能良好,预测精度高,回判估计的误判率为零,是滑坡稳定性预测的一种有效方法,可以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以澜沧江边某滑坡工程实例为背景,选用拟静力法对地震荷载进行模拟。利用AN—SYS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并导入FLAC^3D软件进行计算,预测滑坡稳定性。对比结果表明:天然工况条件下,滑坡体塑性区零星分布,剪应力集中带仅位于滑坡体表面,位移场分布合理;加载地震荷载后,滑坡体塑性区上下贯通,滑动面明显,剪应力集中带深入滑坡体内部,形成完整的潜在滑动面,而且位移大幅度增加;两种工况条件下滑坡体的破坏形式均以水平滑动为主,地震工况条件下的滑坡体会出现大面积失稳。该研究为抗震方案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对古水水电站争岗堆积体目前处于稳定状态,在降雨、地震等不利条件下可能发生滑坡以至于威胁下游洞室群出口安全的问题,在地质勘查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剖面进行地质特性分析,并建立合理的颗粒离散元模型,进行不同工况量变条件下的滑坡复活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滑面倾角急剧增大和断层发育处容易产生裂隙,且影响着滑坡启滑位置;滑面平均作用3 m水头时堆积体出现蠕滑,5 m水头时三期滑坡复活;当地震强度达到0.3g时,一级平台堆积体开始滑动,形成三期滑坡。  相似文献   

15.
中坝滑坡位于四川地震灾区,为大型深层崩塌堆积体滑坡."5.12"地震后滑体上出现多条地表裂缝,前缘出现坍滑现象.在地质勘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坝滑坡形成机制,对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三峡库区典型浮托型推移式滑坡——云阳凉水井滑坡地质特征,建立计算模型和计算工况,采用强度折减法运用FLAC3D求解稳定系数,计算成果与传递系数法较符合;结合条块自身稳定系数变化量,用剪应变增量分析滑坡在各种工况下的变形特征:滑坡在长江高水位下稳定性最差;水位下降时前缘的变形大,降雨时后缘变形较大,该滑坡类型为浮托型推移式滑坡。  相似文献   

17.
贵州发耳煤矿尖山营滑坡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陡边坡地形条件进行煤层开采,极易引发地质灾害问题,给地质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以贵州发耳煤矿三采区的尖山营边坡为研究对象,查明了采空区分布情况及斜坡裂缝体系发育规律,结合该矿区地形地貌特征,分析该滑坡特征及影响因素,总结开采沉陷诱发山体滑坡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煤层开采后,上覆岩层发生应力重分布,采空区边界形成拉应力集中区;上覆岩层产生以沉降为主的弯曲变形,而在坡肩和坡脚部位产生较明显水平向外位移;变形过程中先在采空区后边界部位产生裂缝,回采煤柱后,裂缝贯通,形成潜在滑面,该滑坡变形机制为塌落沉陷-拉裂-蠕滑。  相似文献   

18.
木崖公园滑坡滑体主要为粉质黏土,滑床和滑带分别由强风化泥岩与含角砾粉质黏土构成,系典型蜀南红层残坡积类滑坡。研究表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是滑坡形成的物质基础。雨水入渗导致岩体物理力学性能弱化。斜坡经历蠕变—拉裂—剪断变形阶段之后,最终形成滑坡。  相似文献   

19.
采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和归纳总结了浅层堆积物滑坡演化过程中坡体位移和降雨量之间的幂函数分布关系;结合向家坡滑坡工程实例,考虑浅层滑坡坡体位移与降雨量关系以及降雨对滑坡滑面介质的应变软化和水致弱化影响,采用非线性科学的有关理论,建立了强降雨条件下向家坡浅层滑坡失稳的尖点突变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向家坡滑坡强降雨条件下浅层滑坡失稳的破坏机理.  相似文献   

20.
在诱发岩质滑坡失稳的因素中,水分特别是后缘裂缝水的作用是最直接最重要的. 与一般土质滑坡不同的是,目前有关水体在岩质滑坡启动及失稳过程中的作用机理还不清楚. 本文先从岩石断裂力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裂缝的扩展贯通和滑面形成机制. 继而以水力学公式为基础,利用瑞典圆弧法,定量研究了入渗裂隙水对岩质坡体稳定性的影响机理. 最后,通过一算例的计算分析验证了理论的合理性. 结果表明,高大深邃裂缝中的裂缝水是裂缝贯通、滑面形成的动力,而滑面物质力学性质的下降和界面水力作用是岩质边坡失稳最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