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木框架建筑的特点,重点评述了影响木框架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讨论了对木结构房屋应采取的对应抗震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秀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3.
魏刚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14,(2)
正尽管木结构建筑已不再是现代建筑舞台的主角,但是其独特的构造理念和力学设计还是值得人们去研究和借鉴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地理差异,人类社会逐渐形成两大建筑结构。一种是以砖石为主的坚硬建筑,表现为欧洲的城堡和教堂;另一种是以天然木材为主的柔软建筑,表现为中国的殿阁楼台。 相似文献
4.
5.
肖大威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9(2):89-100
文章略述了中国古代混合建筑发展的史迹。论述了防火技术对于古代混合建筑发展的影响。分析了混合建筑中石门框、石木混合柱、瓦和天井的技术意义。剖析了古代混合建筑“三封一敞”形式的科学性。文章应用现代雷电理论解释了中国古代混合建筑应用金属屋面防雷的科学道理。在沦述古代混合建筑技术意义的同时,对于古代技术的“古为今用”作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强烈地震发生在人类聚居区,就会造成地震灾害。为了抗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有必要进行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分析与抗震设计。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地震频发,大量房屋建筑毁损,人员伤亡惨重。国际上一些造成重大伤亡的地震灾害都呈现出类似的现象,除了地震震级大外,主要还是因为大量没有经过良好抗震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房屋建筑倒塌成一堆石头废墟,这样的场景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级大地震、2010年2月27日的智利8.8级大地震以及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9级大地震中都极其类似。大地震来临时,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由具有抗震性能的建筑结构来作为保障的,因此,探讨各种建筑结构形式的抗震性能,建造经得起强震的建筑物是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生命财产损失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分析各种建筑结构形式的抗震性能,试图找出最有利于抗震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我国天人关系的思想对我国传统居住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以及建筑布局具有深远影响,风水学说的思想根基其实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贯穿于中国古代民居设计中。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建筑体系中最古老的一种,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在7000年以上。3000年前已形成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以封闭的院落为基本的群体布置方式的独特风格。中国古代建设者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冯柯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2):217-220
以中国古代建筑的形态设计为基础,探讨其蕴含的伦理规范、理性精神和哲学思想,阐明中国古代建筑所具有的融理情于一体的形态设计特征. 相似文献
11.
12.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材工业以及建筑技术随之飞速发展,人们对高层住宅的审美观以及使用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建筑的高度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对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进行探讨高层住宅建筑结构抗震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3.
张宏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8(6):97-100
初步总结了等级住居对中国古代城市、聚落和住居的作用方式;初步分析了作为等级居住进一步发展的宗法礼制对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某些特征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说明了宗法礼制与建筑的通用性之间的关联性,从一个特殊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中国古代城市、聚落和建筑的某些基本特征,有利于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4.
15.
16.
采用梁单元、有限元、边界元、无限边界元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频域中结构-半无限地基系统的分析模型。应用该模型,对带连廊的建筑结构进行了地震响应分析,为这类建筑的抗震能力作出了评价,并提出了一种减震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称均衡的中庸观和阴阳五行的生态观三个方面简述了中国古代建筑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笔者认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称均衡的中庸观使中国古代建筑彰显了动静有序的审美效果;阴阳五行的生态观指导人们利用并有节制地改造自然,顺应并保护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如何规划建设新农村村落,使得这些农舍如何起到抗震减灾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古代木结构建筑抗震设计的卓越性能分析,讨论如何以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为契机,重新认识传统建筑思想,将古人“防震抗震”的智慧运用于灾后重建中。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抗震理论的深入发展,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延性设计上,"强剪弱弯,弱梁强柱,更强节点"已经成为工程界的共识这种"能力设计"的思路确保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依次在梁端和柱端出现塑性铰,通过塑性耗能机构避免在较强的地震作用下结构产生严重损伤和在更强地震作用下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局部或整体失效。而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在结构达到预计的最不利非弹性反应之前不应出现剪切失效。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画论是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发展的产物,现代的研究应从艺术功用、艺术思维、艺术创作中的物我关系、中国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四个主要方面找出其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才能从深层次发掘中国式的绘画艺术创作中主体的能动性和在其发展中的轨迹.阐发在这些艺术领域里创造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