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科学家开发出“人造神经”,有望能使截肢者的假肢感觉到冷热和触觉,让它们与大脑实现高效的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   

2.
苏联勃·古雷维契在“心理学问题”1949年第4期上发展此文,大要如下: 大脑怎样工作?能不能建造出一个能代替大脑的机器?古雷维契指出各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都反映出当代的技术上的成就。例如笛卡儿认为神经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06,(9):49-50
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莱恩博士的研究:在最近40年间,自认“非常幸福”的美国人一直呈下降趋势。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幸福来源于压抑的解除,行为认知学派认为幸福是对积极思维的现实奖励,人本主义则认为幸福是伴随自我实现而产生的一种满足的体验。科学家们还试图揭开产生幸福感的生理基础,精神心理学家们试图发现大脑中供幸福栖居的区域或褶皱,因为他们认定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其生理机制无疑根植于大脑中心,而实际上他们也已通过实验证实:幸福者的大脑左前方叶显示出的“脑电流”更强,相反在大脑右前方叶中显示出较强的“脑电流”多是那些…  相似文献   

4.
韩超 《科学大观园》2013,(24):75-75
看过电影《钢铁侠》的观众,对于主人公的人工智能电脑助手“贾维斯”应该并小陌生。电影中的“贾维斯”就像是钢铁侠的另一个大脑,它除了能够接收指令、感知并收集外界信息外,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09,(13):12-12
“大脑产生观念,观念产生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结果又改变大脑,”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洪兰道出了大脑塑造的循环规律。  相似文献   

6.
长久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人类语言在大脑皮层后面进行处理,也就是在负责接收声音的听觉皮层后面。这一区域被称之为“韦尼克氏区”,以德国神经学家的名字命名。19世纪晚期,他根据自己有关大脑损伤和中风的研究锁定这一区域。然而,美国科学家对100多项大脑成像研究进行了分析后发现,和人类语言能力有关的大脑区域所在位置与此前科学家一直认为的韦尼克氏区位置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09,(1):13-13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作了一夜梦,一宿没休息好”,“晚上梦多,简直没睡着”。那么真的是做梦耽误了休息吗?做梦是大脑不曾休息或休息不好的表现吗?有医学专家认为,这种观念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8.
柴野 《科学大观园》2009,(20):72-72
1955年,在爱因斯坦去世的7小时后,普林斯顿病理学家Harvey Thomas解剖了爱因斯坦的大脑并报告说没有看出特别之处,仅有衰老带来的微微皱缩,以及比平均尺寸略微小一点。Marian Diamond是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神经科学家,上世纪80年代早期,她分析了几片取自爱因斯坦大脑前额叶及顶叶的脑片。这几个区域属于“联合”皮层的部分,与高级思维有关。通过与其他11个对照大脑的相应组织切片比较,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中胶质细胞/神经元的比例高于常人。鉴于组织保存和切片的方法,胶质细胞的绝对值难以测得,不过看上去爱因斯坦大脑左项叶的胶质细胞是正常数量的两倍。  相似文献   

9.
最近一项研究指出,“鬼魂”的存在,其实是源自大脑的变化.科学家们已经确定出大脑中负责这种诡异感觉的区域,而且通过实验让一些人感受到了身边的“鬼魂”. 关于“鬼影”有很多传说,但最常被提到的是无法看到的鬼魂.这种现象在经历极端环境的人身上十分常见.登山者、探险家以及一些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人都常有这种感觉.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的朱利奥·罗格尼尼说:“这种感觉是非常生动的.他们能感到有人在附近,但看不到人.这其实常常是感觉上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何中 《科学大观园》2013,(22):74-74
能够精确模拟人类大脑的机器一直被誉为计算机学领域的圣杯。而今IBM公司的科学家研制出一种使用“电解血液”的电脑,在朝着实现这~梦想的道路上又往前迈进一步。这项技术能够在为电脑提供能量的同时起到降温作用,类似于血液在大脑中的功效。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称,  相似文献   

11.
柏格森的“二元论”重新定义了物质,并利用当时的大脑神经科学的最新成果,提出了自己的身心观--即身体不是精神或记忆的仓库,而仅仅是生命体行动的工具,精神或记忆无论如何都不是大脑的产物。他的“二元论”本质上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二元论。实际上是一种现代哲学的典型思维方式,其一方面来自于对传统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又是他的新体系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它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这也使柏格森成为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现代哲学的伟大先行者。  相似文献   

12.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一些极为简单的动物已经成功“摆脱”了它们的大脑,例如海绵就因为大脑对它们的存活没有任何作用而放弃,而且摆脱对大脑的依赖还可能就是它们生存至今的关键所在.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弗兰克·希尔斯表示:“如果你坐在海床上,只滤食从你身旁流过的食物,你就不需要一个大脑.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大脑是对能量的一种浪费,你无法让身体保持所需的能量水平.”  相似文献   

13.
戴上一顶非常精密的“仪器帽”,就能在电脑显示屏上清楚地“读”出你在想什么——这种科幻片中常常出现的情景,在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上演。不过,戴“帽子”的是灰色小老鼠。小鼠头上戴了一个特殊的“帽子”,这是研究小组研制出的世界上最轻巧的精细微电极推进器,96根比头发丝细得多的微电极就插入小鼠大脑的海马区域,这里是形成长久记忆的关  相似文献   

14.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魂?人们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众多迷信者千百年来一直坚持鬼魂存在的说法,但近代科学则认为,鬼魂只是人类大脑思维层面的假想事物,并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神经学家则希望通过实验来论证这一问题,于是不久前,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神经学家在实验室中成功实施了一项关于“人造鬼”的神奇实验.研究人员通过机器人干扰被蒙住双眼的志愿者的大脑感官信号,从而制造出“鬼魂再现”的怪异现象.研究人员认为,该项研究成果或将有助于神经功能障碍患者调节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15.
生活工作中,人们往往同时干好几样事情,比如,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或者一边上网一边和家人交谈,对此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但是专家研究发现,同时做几件事不仅不会提高效率,而且对大脑有害。“一心多用”会影响正常的脑力活动,引发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16.
随着神经科学与哲学的跨学科研究,传统的“心身问题”已经转变为如今的“心脑问题”。然而心智的“主体性”困境和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解释难题依旧存在。还原性与非还原性神经哲学在解决心脑关系问题上同样难以摆脱心物对立的藩篱。因此,我们尝试在本体论层面对心智和大脑进行考察,进而对二者的本体论关系进行哲学重构,并为神经哲学最终解决心脑关系问题,揭开人类心智和认知之谜提供可能径路。  相似文献   

17.
今天,当我们谈论古往今来著名科学家的时候,有一个名字我们不能不提,那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如此的杰出,以至于人们只要一提到科学;脑晦中就会浮现出他那略显懒散,又带着几分诙谐的形像。虽然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理解他的《相对论》,但似乎没人愿意对这个理论表示怀疑。相反,大多数人都把《相对论》看作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甚至有人要在他去世之后解剖他的大脑,试图找到他成功的秘密。……  相似文献   

18.
都说我们是“白骨精”,其实我们是“白领骨干精英”。不过,现在的电脑比孙悟空还厉害,不知不觉中就要把我们变成妖精的“精”。不,不,不!原本的剧情应该是,我们从电脑这个妖魔身边上演了胜利大逃亡。大脑虽说大脑的潜力只开发了很少的一点儿,但工作一天常有大脑透支的感觉。每天在电脑前接受辐射,心肺活动本来就不畅快,加上空调房里氧气缺少,大脑在难以发挥最佳状态的工作环境里加倍工作,疲劳感会来得更容易些。对策:利用好午休时间。午餐不要只简单地在楼下食堂解决,走两步离开这座大厦,饭后别立刻回办公室,找片安静的树荫,闭上眼睛,夏日的…  相似文献   

19.
正尽管科学家早就怀疑每个人脑都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征,但而直到如今才获得证明。美国科学家利用扩散核磁共振造影技术,绘制了人脑的结构连接图谱发现,每个人大脑都有专属“指纹”。该研究成果不但可以接近百分之百的精确度识别出某个人的身份,还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疾病、环境和其他因素会对大脑产生怎样的影响。由美国陆军提供资金支持的该研究,在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科学家领导下共采用了五个数据库  相似文献   

20.
人人都想聪慧、机敏,并且人人都会为此而采取自认为有益、有助的措施。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生活因素和人们的用脑习惯,对大脑智力却有着不利的影响。懒散少用脑有道是“脑子越用越灵敏”。科学合理地多用大脑,能延缓神经系统的衰老,并通过神经系统对肌体功能产生调节与控制作用,从而达到健脑益寿之目的,假如懒懒散散不常用脑,则对大脑和身体的健康都是不利的。胡思乱用脑“脑子越用越机灵”是建立在科学用脑的基础上的,倘若过分紧张焦虑,或是不切合实际地殚精竭虑,则对大脑和身体有不利影响。带病强用脑在身体欠佳或患病时,勉强坚持学习或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