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霞客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地质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和爱国人士。《徐霞客游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它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重要地理文献!中国典籍英译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翻译《徐霞客游记》的过程中,作者总结出典籍英译的三个策略,希望能对从事典籍英译的人们和典籍英译爱好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从事典籍英译研究作者群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与研究,重点对中国目前从事典籍英译研究者的分布情况、地域分布、机构分布、发文去向等信息进行分析,凸显典籍英译领域的发展状况,以期推动中国典籍英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淼 《长春大学学报》2012,(9):1098-1101
借鉴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结合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特性,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构建出一套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译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至少包括熟知中国哲学典籍的能力,多元文化视角,熟知翻译理论的能力和翻译能力四个方面。着重探讨了前三种宏观能力,旨在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构建多元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4.
国学典籍英译对于推动“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时下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学界探讨的焦点问题,而典籍翻译人才培养作为典籍外译这一系统工程最基础性的工作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本文在分析中原文化典籍文化特色与内涵基础之上,探讨地方高校典籍英译人才课程设置、教学策略与人才队伍建设,以有效地向海外推广区域典籍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四辑《典籍英译研究》所辑论文的学术代表性,对2002-2010年间举行的六届典籍英译研讨会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探讨了中国典籍英译主要学术力量在地区、院校等方面的分布、学科内部结构、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评价了《典籍英译研究》著者群所代表的知识结构、学术能力及情报能力,并据此对典籍英译这一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预测,提出了一些建议。研究发现:典籍英译这一学科在国内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引起了部分外国学者的注意,但也存在着典籍英译力量分布失衡,知识更新缓慢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孝经》作为中国孝文化典籍的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典籍英译史上被翻译数次,其中经久不衰的作品之一当属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译本。结合理雅各《孝经》英译本,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原则,以“三维”转换为方法,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探讨分析孝文化典籍英译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从分析美国当代著名翻译家戴维·辛顿的十余部中国诗歌与哲学作品的英译本,管窥他对中国文化的极力推崇与强烈的中华文化情结。解析辛顿英译中国诗歌的简洁语言,挖掘其中的山水景观与诗情画意,并剖析译诗韵律与节奏的"诗形",考察辛顿笔下中国哲学的术语英译及深层哲理解读。通过这些研究,可以发现,辛顿用简单的现代英语语言诠释中国古代典籍,其自然、清新、通俗、朴素的翻译风格让美国大众读者领略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辛顿为当代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条便捷的通道。  相似文献   

8.
典籍英译在很长一段时期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从事这方面翻译的学者们大多只是进行一些比较零散的翻译活动。本文从不同角度,结合典籍英译的历史及现状分析典籍英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典籍英译的译者素质——罗慕士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国汉学家罗慕士为研究对象,从分析《三国演义》全译本的成功入手,探究罗慕士的优秀译者素质,希望从中发现对典籍英译的示范性启示。认为典籍英译者为了能够以自然流畅的译文再现汉语和中国文化,须具有丰富的汉学知识、扎实的译语能力及娴熟的翻译技艺。  相似文献   

10.
通过满族说部之创始神话《天宫大战》英译的研究,探讨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英译实践中翻译目的、翻译标准、翻译策略及翻译方法的最佳运用。  相似文献   

11.
依据零度偏离理论,运用利奇的偏离分类方法,分析了英国英雄史诗《贝奥武甫》在书写、语音、词汇、句法、语义等方面的语言零度偏离现象,旨在使英语学习者能更好地欣赏《贝奥武甫》的优美语言,同时也为中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尤其是史诗英译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期推动中国少数民族典籍在海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典籍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我国少数民族典籍翻译成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让广大的英语读者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典籍,使之走向世界,是我们外语界和翻译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译作数量、译者队伍、、理论研究、资金状况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起到抛砖}l玉的作用,以唤起更多专家学者对我国民族典籍翻译英译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比、分析《尼山萨满》满文转写本、汉译本及英译本中的一些实例,研究了英译文本中几种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损失问题,提出了翻译补偿在少数民族文学典籍英译中的应用与作用。补偿翻译方法在英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典籍中的宗教文化元素时较为常用,有利于忠实有效地传达原文的宗教文化信息,起到译介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文化瑰宝。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典籍英译作品备受关注,但对联英译的研究却屡屡受限。湖南旅游景点各类名联诗作众多,不仅使其声名远播,也折射出湖湘文化及其精髓。文章选取南岳衡山景点中具有代表性的对联进行分析,在目的论框架下,探讨其中部分对联的英译,旨在推动湖湘文化的外宣研究,促进其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章莉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9):148-152
清朝末期,"怪杰"辜鸿铭在国内知识分子大量引进国外论著的热潮中做出了翻译儒家典籍的"怪举"。这与众不同的翻译行为并非辜鸿铭的无意之举,而是在当时社会政治背景影响下的一种爱国行为。以后殖民翻译理论为基础,梳理辜鸿铭翻译儒经的前因后果及其采用的翻译策略,探讨辜鸿铭的儒经英译在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可以为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和中国典籍英译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辜鸿铭儒经英译中,通过援引西方言论、进行文化比附等手段将儒家文化西方化,这与其向西方弘扬儒家文化的目的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这一西化策略具有历史合理性,也具有历史局限性。在当下的典籍英译中应采取杂合策略去西方化,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7.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文化瑰宝.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典籍英译作品备受关注,但对联英译的研究却屡屡受限.湖南旅游景点各类名联诗作众多,不仅使其声名远播,也折射出湖湘文化及其精髓.文章选取南岳衡山景点中具有代袁性的对联进行分析,在目的论框架下,探讨其中部分对联的英译,旨在推动湖湘文化的外宣研究,促进其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辜鸿铭儒经英译中,通过援引西方言论、进行文化比附等手段将儒家文化西方化,这与其向西方弘扬儒家文化的目的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这一西化策略具有历史合理性,也具有历史局限性.在当下的典籍英译中应采取杂合策略去西方化,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典籍英译中存在着官职翻译错位的现象,文化的差异和译者的轻视是导致翻译错位的重要原因。我国古代官职名称的翻译可以采用对应法和解释法。对应法能让目的语读者轻松地了解原文意义,还能传递我国的文化因素,但其使用局限性大。解释法可以运用于多种情况,但在文化传递方面要弱于前者。  相似文献   

20.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下,以汉语典籍英译文本为例,探讨了语篇体裁与文化语境的预制性关系,并指出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