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针对2012年7月31日08h~8月1日08h长治市区域性大到暴雨天气,根据500hpa天气形势、中低层影响系统、地面气压场特征以及物理量场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结论:500hpa副高的西伸北抬,在河套地区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16m/s西南气流,为这次暴雨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700hpa低涡为该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中、低层大气一直处于不稳定和近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2.
2012年3月22日长治市普降大到暴雪。本文对该次降雪天气过程从500hPa、地面天气形势及700hPa影响系统进行了分析,对物理量预报场的相对湿度、散度以及欧州、北京、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做了综合诊断,给出了该类暴雪天气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用1971~2004年甘肃黄土高原39个站的气温10℃初日和高空资料,分析了其气候特征和环流背景,建立了预测方法.结果表明,甘肃黄土高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有3个偏早区,分别位于北道、兰州、泾川;有3个偏迟区,分别位于华家岭、东乡、岷县附近.初日早年甘肃黄土高原500 hPa、700 hPa高度场和温度场为宽广的脊控制,OLR场受正距平控制;初日迟年甘肃黄土高原500 hPa、700 hPa高度场和温度场深厚的槽影响,OLR场受负距平影响.  相似文献   

4.
2013年5月22日08h~23日14h,长治普降春播首场透雨,解除了入春以来的旱情,对春播农作物补苗及苗期的生长非常有利。本文通过500hPa环流形势、700hPa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及fy-2c红外卫星云图的综合分析,给出结论:南支槽是这次透雨天气的主要形势。700hPa切变激发出强对流云带,在缓慢东移过程中造成大的降水天气。降水集中时段,相对湿度80%的湿中心抬升至150hPa,最大对称的湿中心与强降水落区近于一致,而且低层幅合,高层幅散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对称结构,中低层大气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乡镇雨量站监测资料,对2015年6月23-25日河南省洛阳市一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h Pa上高原低槽东移、700h Pa西南涡、850h Pa低涡切变、冷空气南下以及地面倒槽的维持发展,为此次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暴雨中心主要位于水汽通量大值中心附近和前端等值线梯度密集带内;垂直方向深厚的水汽层和水汽通量辐合是产生此次暴雨过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张婉 《河南科技》2023,(19):103-106
【目的】探究2023年1月21至23日驻马店市PM2.5污染过程特征。【方法】基于污染期间PM2.5等污染物浓度数据及气象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PM2.5污染及气象条件特征。【结果】污染过程整体呈“双峰型”变化,两次污染峰值分别出现在21日夜间和22日夜间,PM2.5小时浓度分别达到363.5μg/m3、249.5μg/m3。【结论】PM2.5/PM10平均比值0.59,表明本次污染过程以PM2.5为主,NO2/SO2比值在晚间和早晨时段都出现了峰值,与交通高峰及工业企业夜间排放有关。PM2.5浓度与气温、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风速呈负相关。污染加重时,500 hPa形势场低槽东移,850 hPa有弱的风场辐合,风力较小,中低空存在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扩散,配合地面均压场、小风速及近地面逆温,导致静稳形势维持,有利于污染...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站观测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对河南省两次大陆高压控制下的高温过程天气形势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发现这两次高温过程的异同点,预报40℃以上高温天气。分析表明,大陆高压控制下高温天气的共同点是河南省500hPa为槽后脊前偏北气流控制,700hPa有暖平流与其配合,850hPa有暖中心,不同处为500hPa的西北气流的强度和850hPa的湿度与温度,提出40度以上高温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07年8月25日青海省东部的大到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表明:此次过程是由于500hPa副热带高压东退、高空短波槽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在青海省东部交汇造成的一次对流性强降水天气;此次降水过程中西南、偏南和偏西路径的三条水汽通道在青海省东部汇合;青海省大降水多出现在东部地区,这与青海省东部河谷地形的抬升和辐合作用以及中小尺度系统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原理诊断分析方法,对2017年2月河南省卢氏县出现的寒潮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500h Pa图上,沿乌山低槽后部的偏北气流不断引导新地岛附近的冷空气南下,在巴湖和天山北部经过2次堆积加强,然后快速东移至河西地区为西路冷空气;西西伯利亚地区的冷空气沿贝湖附近的脊前偏北气流下滑,在蒙古高原堆积加强,经我国东北地区扩散南下,影响华北地区为东路冷空气;东路引起回流的冷空气,与西路冷空气产生叠加效应,促使锋区加强南压;东亚大槽建立,槽后冷平流引导地面强冷空气大力南下,寒潮爆发。强冷平流是造成强降温的主要原因,850h Pa冷平流出现的区域与强降温的区域基本一致。此次暴雪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西南急流将孟加拉湾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黄淮地区上空,以及低层回流冷性偏东气流和地形的抬升作用,加之水汽的大值区与700h Pa垂直速度大值区较好的配合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短时强降水形成的原因与机理,提高对短时强降水强度和落区短期预报的准确率,进一步减少因短时强降水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利用NECP FNL逐6h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2017年8月6日—7日甘肃长江流域近10a来最强的一次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中尺度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极端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主要有2个带状中心,分布特征与陇南地形山脉的形态走向有着一定的关系,时间分布呈双峰型,最大小时雨强达68.8mm/h;(2)此次极端短时强降水是在副热带高压东退的过程中,高原槽和低涡在较强的偏西气流带冷空气下进一步发展东移南压影响甘肃东南部所形成的,其中500hPa高原槽、700hPa低涡、切变线及西南气流线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同时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以及高空下滑冷空气为此次短时强降水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水汽、能量及不稳定条件;(3)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湿Q矢量散度辐合和垂直速度大值区与短时强降水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湿Q矢量散度对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低层暖平流,中高层冷平流的不稳定层结及风向的垂直切变在低涡切变线的触发下,更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同时地形的触发和地形辐合抬升作用对此次短时强降水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MICAPS系统中常规地面和高空资料、T639数值预报产品以及FY-2卫星云图资料,对2012年8月17日白银市局地暴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低槽东移南压是暴雨产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低层切变线、低涡是暴雨发生的触发机制,低空显著西南气流为暴雨过程建立了水汽输送通道;(2)低层水汽辐合形成比湿为11~13g/kg高湿区,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3)低层正涡度中心、散度上正下负的配置,强上升运动为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4)K指数〉40℃、θse高能舌使得大气不稳定层结增强,为暴雨的出现提供了热力条件和能量条件;(5)多个中启尺度对流云团沿700hPa低涡切变发展合并北上,是此次局地暴雨产生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数值预报等,从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两方面对2015年11月23-24日河南省商丘市一次区域性暴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发现:此次过程主要是由低槽和冷空气共同影响造成,低槽东移发展,促使冷暖空气在商丘上空交汇,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大尺度的环流背景;700h Pa西南急流将四川盆地的暖湿空气不断向商丘输送,为降水提供了水汽条件,同时,高低空急流的耦合作用促使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在物理量场上也有较好的体现),也为此次降水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此外,北方干冷空气的入侵,使低层形成冷垫,且低层有逆温存在,为雨转雪提供了有利的温度条件,地面图上,偏北风不仅使温度降到零度以下,同时"天南地北"的高低空风场配合也有利于暴雪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发生在2015年7月18日的一次致灾强降雹过程进行分析,在分析环流背景、热力、动力、稳定度条件的基础上,结合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探讨此次致灾强降雹的成因及发展。通过分析可知:500hPa处在低槽中,槽后有冷平流的输送,地面冷空气移动促使前方暖湿空气抬升,可造成冰雹天气;地面中尺度低压内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此次降雹提供了很好的动力辐合抬升条件,并呈现明显的"人"字形特征;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合适的-20℃和0℃层高度、大的不稳定能量均为此次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成雹和降雹条件;小尺度对流单体的迅速生消、合并增长,发展成弓形回波,最终导致此次强降雹;强的回波中心、回波悬垂结构、径向速度的中尺度辐合流场、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和回波顶高均有利于产生冰雹。  相似文献   

14.
大到暴雪是我国北方冬季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强降雪造成道路积雪、牲畜采食困难、大棚垮塌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对于强降雪的研究,国内外均在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各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鄂托克前旗位于鄂尔多斯(河套)西南部,大陆性气候与东亚季风气候分隔带,造成大到暴雪的影响系统与东部有较大差异,研究探讨当地的大到暴雪影响系统、机制、成因对提高本地区预报准确率、预防和减轻雪灾造成的损失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利用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及物理量诊断资料,本文对2016年呼伦贝尔市发生的两次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降雪过程均受高空冷涡稳定控制,又受地面气旋顶部倒槽影响,低层水汽输送和辐合明显,两次过程均存在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这都利用大雪、暴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天气图、乡镇雨量站、卫星云图等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方法,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地形影响等方面,分析了2013年7月20日豫东南区域性暴雨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主要是在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与高空低槽东移南压相结合的大尺度环流下,由河南南部的近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中低层切变线和低空西南急流共同作用造成的。低空西南急流为大暴雨的产生输送了充足的水汽,近地面辐合线加大了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低层大气散度辐合中心正处于河南东南部,垂直速度强上升区也在信阳一带,为暴雨产生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条件。假相当位温θse低层大值区在垂直方向上呈Ω分布,都对强降水预报有指示意义。地形迎风坡效应加大了降水的强度和量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NECP再分析资料(1°×1°)、自动站观测资料、雷达资料拼图等,对2014年7月12日—7月13日与10月30日两次飑线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500hPa上游均有高空低槽,槽后的冷平流与江西境内的暖平流相遇,从而触发对流天气,7月12日至7月13日为东北-西南向具有较大范围的高空槽影响,10月30日为短波槽影响。由于10月30日有冷空气介入,产生对流天气的时间较短,没有明显发展,以雷暴天气为主,而7月12日至7月13日飑线的发展高度较高,出现更明显的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1°×1°格点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气象雷达对2016年4月16日长沙机场发生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雷达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飑线天气过程发生于500 hPa浅槽和低层切变线的高低层有利配置下,低层的强辐合触发了强对流天气;这次过程的暖湿不稳定能量主要通过低层西南急流的输送,受前期多阴雨的影响,太阳辐射提供的能量偏少,强盛的西南暖湿急流对流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低层强烈的辐合上升,高层强的辐散,有利于"抽吸作用",再加上高层辐散强度高于低层辐合强度,都使垂直上升运动得到了发展和加强,引起水汽、热量和动量的垂直输送;这次飑线回波除了具有线状分布、移速较快等特点外,反射率最大值和径向速度最大值长时间相伴,这也是识别飑线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雷达和自动站等探测资料,本文对2018年7月9日至10日商丘市夏邑县出现的局地暴雨大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槽、切变线、地面倒槽;冷空气的扩散触发了地面暖倒槽中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辐合主要出现在低层,而且辐合不强,这是商丘没有出现区域性暴雨的原因之一;假相当位温和k指数均较大;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利用陕甘宁蒙区57个气象站1961—2014年历年平均地面气温和NCEP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冬季气温与500hPa高度场异常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陕甘宁蒙区是西北干旱区冬季气温变化的异常敏感区;同期高空新疆脊强(弱),地面蒙古高压弱(强),高空盛行纬向环流,则冷空气不易(容易)南下,导致冬季气温偏高(低);前期墨西哥湾高度场与中国西北地区冬季气温普遍有密切的关系,但主要影响高原南部以外的偏北区域;前期6月北大西洋高压异常通过引起NAO(AO)异常而引起冬季气温异常。用墨西哥湾高度场的变化独立预测了2007—2014年的冬季气温,预测准确率高,可以在实际预测业务中进行应用和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