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重庆方言中,"高"可以用来表"周遍"意义,其主要放在句中作谓语的补助语。文章通过考察认为,"周遍"义并非存在于字形"高"的词义演进轨迹之中;表"周遍"义的本字,不应是"高"而当是字形"交"字。只因为方音变读的缘故才被读作"gāo",然后在记词时又将其写作了同音字"高"。重庆方言表"周遍"义的"gāo",当与普通话"高"的字形、词义无任何关联。  相似文献   

2.
对外汉语字教学的文化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坤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5):103-104,107
本文阐述了汉字与中国传统及现代文化的相互影响,指出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应从字形分析入手,以汉字"义"的学习带动形、音的学习,从而使留学生在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习得汉字.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六书”不是造字法,是“保氏教国子”辩认字形、说解汉字所记写的语素或词的意义的方法。实际上是汉字的写调方法。汉字的造字法只有两种,一是“依类象形”,即错画物象之本的方法;二是“形声相益”,即利用已有的符号孳生的方法。汉字的写词方法,可概括为三类,一是“因形示义”,或指事、或象形、或会意,字形结构体现词义;二是“依声别义”,或形声、或假借、或连绵,选用已有符号表音寄义;三是“一首相爱”,用特注的方法记写汉语的同原词。  相似文献   

4.
<正> 二形声化的改革趋向汉字发展应分为三个阶段:象形、指事和会意为初级阶段;假借为中级阶段;形声、转注为高级阶段。象形、指事和会意是初级阶段;它通过"依类象形"的原则创造了象形文字,即"字形表义"字。假借为中级阶段;它是从象形、指事和会意的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通过"同意代替"的原则使"字形表义"字变成了"字音表义"字。黄侃《论学杂著》:"文字根于语言,语言发乎声音。"这种借音表义实即语源义,其它语族的拼音文字正是从这借音表义的直音化的假借阶段走上拼音文字路线的;汉字却没有这样,它通过形声和转注开始向"字形表义"回归。形声、转注为高级阶段;它是从假借的中级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通过"形声相益"的原则使"字音表义"字变成了"标音衍形"字。其中,转注是给"转声托事"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利用汉字以形表义、因义而音的特点进行识字教学;合理利用生动活泼的游戏(猜字谜记字形、编故事巧记字形、编口诀、添笔画、排队组字)寓教于乐;增大阅读量,利用课外书识字;在生活中识字以巩固字形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辛","(辛)"二字声近形似,意义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为两部.但历来各家争说纷纭,或谓"辛',"(辛)"当为一字,或谓两字.关于二字的本义,各家又从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上加以分析,各有说法.本文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认为"辛"、"(辛)"甲骨文字形一致,古音相近,意义相通,本为一字,假借而为十干之辛."辛"、 "(辛)"为会意字.二字的本义当为"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干亦声."干之本义为盾,引申为"犯也."犯上即罪也,"辛"、 "(辛)"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7.
变音别义、变音造词是上古汉语词汇的突出特点。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密切而复杂的关系,读音、字形是表示词语意义的形式,意义是汉字读音和字形的内容,是推动读音、字形分化的决定力量。汉字读音分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衍音”,汉语里出现了大量同源词、孳生词,是汉语声训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考察"荨"字的音义,发现"荨"读作"徒含切"、义为"莐藩、海蘿"的词语已经死亡,而读作"qián"和"xún"、义为"荨麻、荨麻疹"是一个新起的词,这个新词在晚唐以前没有音义来源,只是借用古代字形表示新的音义。"荨"字的特殊音义是汉字形、音、义历时"感染——替换"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重庆话常用"告"来表"尝试"意义,也通常把"伤口癒合"叫做"告口"。经过考察发现,表"尝试"义的本字应当是"较",而并非人们所写字形"告";表"伤口癒合"意义的方言词,不应写成"告口"而该写作"交口"。口语中表"尝试"义和"伤口癒合"义的"gào",当与"告"这个字形无任何关联。  相似文献   

10.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就表意系统而言,汉字字形能直接显示字义。因而重新审视传统“六书”对识字教学的作用,以字形分析为识字教学的基础,重视汉字正音,加强部首辨析,是被传统实践证明并且行之有效的,杜绝错别字产生的识字教学法。  相似文献   

11.
表"呕吐"的"变"是"(疒反)" 的音借字,"(疒反)" 之"恶心呕吐"义为古代字典词典韵书习训.的或体又作、.早在汉代扬雄<方言>就有了,与变只是字用关系,记录的词义或义位是一样的.的"呕吐"义当是反胃恶心引申而来.对谭代龙和王绍峰二先生对"变"表"呕吐"义的词义引申理据分析作了适当辨正,指出二君皆是惑于"变"的字形而导致词义探因失当的.  相似文献   

12.
汉字“以形示义”的功能和汉民族“据形识义”的文化心理,使得人们总是试图对发展后的字形和字义做出新的诠释,以其使新的形义关系得到统一。然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一”部字的大部分形体与原始的构已经不能吻合,其构形笔意主要表现为实物之象、自然景貌、行为动作、人体部位、抽象符号等。其构型笔意相当多变,很难按照一个统一的义群去归类,作为一个部首,它仅仅起着检字之作用,在现行汉字体系中,它已失去了“以形示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有话好好说     
丽文 《科技潮》1998,(6):140-141
计算机诞生50多年来,以拉丁字为基础的西文基本可以_在键盘上直接键入,但作为形、声、义有机结合的汉字,数量多、结构复杂、字体字形变化多端,虽有"王码五笔"、"全拼"、"双拼"、"自然码"等各种中文输入方法,但大多数中国人与电脑这一高科技产品仍无法自如交流。这也恰恰造就了"语音输入"这一特殊的市场。投巨资潜心研究语音识别系统26年的 IBM 公司于1997年9月在中国市场发布了中文语音识别产品ViaVoice。北京瑞驰安科技公司在  相似文献   

14.
汉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汉语的视觉符号系统,汉字表现出极强的理性和逻辑性,形体固定,专字专用,又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从汉字自身来看,它是形、音、义的有机统一体,以形为核心,以义为内容,以音为物质外壳;此外,汉字还是最基本、最深厚的文化载体.因此,汉语文字教学中,我们要利用汉字本身特点开展汉字教学,主要以字形为切入点,归纳汉字读音规律,进而分析汉字的意义,逐步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教学是最难处理的环节.由于汉字具有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特点,让对外汉语教学有着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特殊性,如何处理读音与字形的问题,这是其他语言教学中不存在的,却成为汉语教学的基本问题.因此针对外国学生读、写汉字困难的问题,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一系列策略,如部件教学与偏旁教学相结合;合理选取和组织所学汉字;展示汉字时遵循音在前、形在后的原则;采用认写分流的方法等,从而提高对外汉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汉字“以形示义”的功能和汉民族“据形识义”的文化心理,使得人们总是试图对发展后的字形和字义做出新的诠释,以使其新的形义关系得到统一。然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小”部字的大部分形体与原始的构形已经不能吻合,其构形笔意义类大致有五类:其一,表示“细小”义;其二,“十”为“尚”字之构件,在整字构形中“尚”仅作声符的;其三,表示“光明”义的;其四,“小”用作声符的;其五,构形笔意不明的。通过考察分析与“小”部义类不相符的字族,进而探求其义类的成因,得出讹变和楷化以及部首的归并是造成“小”部义类分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关于"巴"字的本义,历来众说纷纭,如水形说、芭茅说、虫蛇说、地形说、石穴说等等.其实巴字本义,与古代巴人的品格与精神紧密联系,由巴人精神产生,巴人精神又因"巴"字形构与表意而得以传扬.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不可割离.  相似文献   

18.
"于"字的本体极有可能是一个表吹奏乐器之类的象形文字.但在我们能够见到的早期材料中,其本义由于受到记词表义的限制,却很少在语言中使用.在古代文献里,"于"字一般都被用作借字记词的符号,除被用作国名和姓氏之外,多具有虚词中连词与介词的表达功能,有时也可与其他词共同构成复式虚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就"以形索义"的使用条件及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做简单的探讨。"以形索义"作为训诂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从传统的"形训"演变而来的,此方法的运用需要具备一些前提条件,这样才能正确地诠释词义,但是它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还具有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汉字的形音义联系着手,利用数字化技术处理汉字结构及声律问题.从具有鲜明韵律特征的中国古典诗词韵部出发,选取平水韵中的平仄两种调类作为古音分类的参考依据,包括平声字共4719字,仄声字共6857字.利用像素重叠技术,叠加平水韵中所有的平、仄字至九宫格中,统计分析其字形差异,再通过形态分割提取对应构件进行语义分析.结合《说文解字》释义,本文发现,平声字与仄声字在形态结构上具有部分显著差异,这是因为平声字更多地使用与动物义相关的构件.本文在数字化视域下,首次对汉字形音义相关性进行了宏观特征初探,为未来的汉字数字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