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用龙桂开开银浸法,对蛤蚧小肠的嗜角,亲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作了初步观察,结果发下:1.蛤蚧小肠的嗜银,亲银细胞的密度,在小肠上段最高由中段到下段,逐渐减少.2.在粘膜上皮的嗜银,亲银细胞密度较高,而肠腺则较少.3;基底部有突起,穿过基膜到达固有层。  相似文献   

2.
用龙桂开银浸法对蛤蚧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作了观察,结果表明:蛤蚧消化道嗜银细胞在胃贲门部和幽门部分布密度大,胃体部密度小,呈“U”形分布;在十二指肠密度大,从空肠到回肠密度逐渐变稀;在大肠上、下段分布密,中段稀,也呈“U”形分布;从食道中段到下段密度中等,并呈递增分布.细胞颗粒被染成黑色、棕黑色,细胞形态多样,有锥体形、三角形、长梭形等。主要分布在黏膜上皮和腺上皮之间,在结缔组织里发现有少量的嗜银细胞,细胞充满嗜银颗粒,嗜银颗粒在细胞外有时可见到。  相似文献   

3.
通过银染后石蜡组织切片法对黑斑蛙消化管嗜银细胞的分布和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嗜很细胞分布于食管末段及以下所有消化管的粘膜层上皮组织中,胃幽门、十二指肠始端、小肠末端与大肠前半处嗜银细胞密度较高。嗜银细胞的形态和大小与所处组织中的位置有关。嗜银细胞分泌颗粒的排放方向多数是朝向消化管腔或腺腔。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大鵟(Buteo hemilasius)胃和小肠的组织结构及嗜银细胞的分布特点,本实验采用生物显微技术和Grimelius银染法对大鵟胃和小肠的组织结构及嗜银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鵟胃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外膜4层组成,腺胃固有层中充满胃腺,浅层腺为单管腺,深层腺为复管泡状腺;胃黏膜肌层由环行平滑肌构成;小肠无黏膜下层,由黏膜层、肌肉层、外膜构成,黏膜层包括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黏膜肌层较明显,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平滑肌为纵行,回肠黏膜平滑肌为内环外纵行.小肠绒毛无分支现象,绒毛中没有中央乳糜管;小肠肌肉层均由内环行平滑肌和外纵行平滑肌构成.大鵟胃和小肠嗜银细胞的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锥形、长梭形和不规则形等.嗜银细胞的末端有突起,大部分突起常指向管腔,少部分指向固有层.嗜银细胞在不同部位的大小有所不同,在肠腺和黏膜上皮之间的嗜银细胞个体较大,而在固有层基部个体较小.大鵟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分布数量在腺胃最多,依次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肌胃内未见有嗜银细胞分布.大鵟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可能有内分泌、腔分泌和旁分泌3种分泌方式.  相似文献   

5.
两种蜥蜴类动物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龙桂开银浸法,对变色树蜥和蛤蚧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作了观察和比较。嗜银细胞的形态在两种蜥蜴中大致相同,有锥体形、三角形、长梭形等。变色树蜥嗜银细胞以幽门部密度为最高,直肠最低;蛤蚧以十二指肠密度为最高,回肠最低。结论两种蜥蜴类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既存在着一定共性,体现了两者消化生理的共同点,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6.
三种无尾两栖类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两栖类动物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与分布规律。方法:取中华大蟾蜍、黑斑蛙、泽蛙等动物各段消化管,以改良龙桂开浸银染色法与Fortana—Messon银染法制做石蜡组织切片,光镜下观测嗜银细胞的形态、分布范围与分布密度。结果与结论:嗜银细胞分布于三种动物消化管从食管后半至泄殖腔粘膜层的粘膜上皮与腺体中,从消化管始端至末端方向嗜银细胞的密度呈波浪形变化,在胃贲门、胃幽门与小肠末段处有嗜银细胞分布密度高峰。嗜银细胞的形成与大小与其所在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7.
以鲫鱼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水染毒法,设对照组和试验组(镉质量浓度0.05 mg/L,0.5 mg/L,5 mg/L)静养10 d,硝酸银染色方法显示鲫鱼胃肠道嗜银细胞,探讨了镉对鲫鱼胃肠道嗜银细胞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镉对鲫鱼前肠和中肠嗜银细胞数目有明显影响,表现在0.05 mg/L,0.5 mg/L浓度时前肠和中肠嗜银细胞数目明显增加,5 mg/L浓度时则减少;镉对鲫鱼后肠嗜银细胞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200日龄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为进一步研究黄羽鹌鹑消化道内分泌细胞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方法:取消化道各段,运用浸银法处理,观察嗜银细胞的形态、分布,并测量各消化段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结果:除食管、嗉囊、肌胃、泄殖腔未见嗜银细胞外,消化道其他部位均有嗜银细胞的分布.嗜银细胞多分布于黏膜上皮细胞之间或腺泡上皮之间,也有少量位于上皮细胞基部;腺胃为一分布高峰,其余差异不是很明显,其分布曲线大致呈"U"型,且雄性的分布密度大于雌性;嗜银细胞有的呈梭形具有突起,而有的呈锥形或圆形.结论:根据嗜银细胞形态及分布,推测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嗜银细胞具有内、外2种分泌方式.  相似文献   

10.
南方鲇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形态学及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组织化学技术Masson氏银浸法,对鲇形目鱼类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胃肠道嗜银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南方鲇的胃肠道嗜银细胞多为开放型,有梭形、角锥形、梨形、椭球形、楔形、蝌蚪形等形态,只分布于胃中,常以细胞群的形式存在于胃小凹底部胃上皮细胞之间和胃腺腺泡之间,从胃贲门部、胃盲囊部到幽门部,分布密度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11.
12.
扬子鳄胚胎十二指肠的组织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18例不同时间扬子鳄胚胎十二指肠的组织发生过程。孵化第10天十二指肠出现形态分化。16天,上皮细胞增殖为3 ̄4层,.肠腔扩大.30天,上皮局部出现突起,多具2层细胞。34天,间充质已分化为固有膜、粘膜下层、环行肌层及纵行肌层,环行肌层较厚,平均约为28μm。40天,上皮为单层柱状,纹状缘明显,开始出现原始小肠腺。52天,杯状细胞较多。62天,各层结构与成体时相似;扫描电镜下观察,绒毛为指  相似文献   

13.
蜥蜴胃肠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相似文献   

14.
龙洞山溪鲵胃体、十二指肠及皮肤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1)胃粘膜表面分布有许多胃小凹;粘膜上皮细胞大小不等,呈圆形、椭圆形和梭形等形状;细胞表面具短小的微绒毛.(2)十二指肠粘膜上皮向腔端突起,呈半球状;细胞表面具微绒毛结构.(3)皮肤表层下陷,形成近似平行的“埂”和“槽”相间结构;皮肤表层有丰富的粘液腺孔,细胞表面具丰富的微绒毛.  相似文献   

15.
首次在硬化性肌膜炎患者血清中发现有抗着丝点抗体(ACA),可使 Hep-2间期细胞核及 M 期细胞染色体着丝点显示分散的荧光斑点.用 ACA 血清对小鼠几种器官的冰冻切片或涂片进行免疫荧光研究,可见无论幼龄或老龄小鼠的肝、十二指肠、脑皮层细胞及老龄小鼠睾丸生精细胞均有明亮的荧光斑点.绒毛顶端细胞呈均匀性荧光.  相似文献   

16.
以过量大黄水浸煎剂胃饲树(Tupoiabelangerichinensis),实验第8天动物出现与临床脾虚相似的症状,如溏便、纳怠、不爱活动、被毛枯槁、体重下降等。对其肝、十二指肠超微结构的研究表明,脾虚动物相邻肝细胞间紧密连接松弛,十二指肠粘膜上皮吸收细胞微绒毛变短,而在胃饲四君子汤后上述症状减轻而恢复正常。实验证实应用树建立脾虚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大熊猫消化系统同工酶凝胶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身体瘦弱、无病,落水的大熊猫消化系统8种组织器官及1种消化液的LDH、酯酶及过氧化物酶等三种同工酶,进行了凝胶电泳分析,并从基因表达的角度讨论了LDH同工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尼罗罗非鱼肠甚长,回旋十分复杂,可分为十二指肠、前肠、后肠和直肠,这4部分的组织结构均由粘膜,肌层和浆膜组成.粘膜肌层缺如,使固有膜与粘膜下层不分.肌层由内环和外纵肌层组成,薄的浆膜覆于肌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