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水热条件下,以4,4'-联吡啶-2,2',6,6'-四羧酸(H4L)、NH4VO3和MnCl2·4H2O为原料,合成一个单核钒配合物[VO2(H2L')·H2O],其中配体(H4L)发生脱羧作用生成新配体4,4'-联吡啶-2,6一二羧酸(H2L').对配合物进行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单品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为:α=0.858 7(10)nm,b=1.545 5(2)nm,c=0.999 6(13)nm;β=91.905(2)°.V(V)离子为五配位,处于畸变的三角双锥体配位环境中,配位原子分别是来自一个[HL']一配体的一个吡啶氮原子和两个羧基氧原子、另外两个氧原子来自[VO°]+.配合物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稀土氯化钕与N-乙酰-DL-丙氨酸(C5H9NO3,Ac-Ala)及咪唑(C3H4N2,Im)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确定其化学组成为Nd(C5H8NO3)2(C3H5N2)2Cl3*4H2O,并通过FTIR、UV、1H NMR、13C NMR和X-射线粉末衍射的等手段对目标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根据DSC和TG-DTG曲线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配合物水溶液的荧光性质测试表示,形成配合物后,配合物水溶液发生了荧光淬灭现象,在10-2~10-4 mol/L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配合物 [Cu( C2 O4) ( C1 2 H8N2 ) ( H2 O) ]· 2 H2 O.晶体结构测定表明 ,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 ,P2 1 /n空间群 .a=0 .8442 ( 4 ) nm ,b=0 .9686( 1) nm,c=1.742 4( 2 ) nm,β=10 3 .85 ( 2 )°,Z=4,R=0 .0 3 6,Rw =0 .0 47.化合物晶体结构中存在着两种分子间氢键 ,使分子间被连接 .这不但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 ,而且促进了分子间电子传递 ,对化合物磁性产生了一定影响 .测定了配合物变温磁化率及 UV-VIS-NIR、IR光谱 ,讨论了相应的性质 .  相似文献   

4.
室温下利用金属铜粉和2-噻酚甲酰三氟丙酮、吡唑反应,合成了新的双核铜(II)[Cu2(C8H4F3O2S)2O(C3H3N2)].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导率进行表征.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0.786 63(16)nm,b=1.792 0(4)nm,c=1.705 3(3)nm;V=2.359 3(8)nm3,Z=4,Dc=1.843 g.cm-3.结果表明,每个铜原子由3个氧原子和1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平面四方结构,2个铜原子由吡唑和氧桥联形成双核铜配合物.  相似文献   

5.
以偏钒酸、大环草酰胺配合物CuL(L=2,3-dioxo-5,6,14,15-dibenzo-1,4,8,12-tetraazacyclo-pentadeca-7,13-diene)为共配体,利用液液扩散法设计并合成了有机-无机杂化杂金属多核配合物[Cd2(CuL)4(V4O12)]·2CH3OH·2H2O(1).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048 48(17) nm,b=1.331 7(2) nm,c=1.603 0(3) nm,α=93.662(2)°,β=104.084(2)°,γ=107.987(2)°,V=2.041 3(6) nm3,Z=1.其结构为通过大环草酰胺、V4O124-的配位作用构成的中心反对称的十核杂三金属Cd2 Cu4 V4配合物.  相似文献   

6.
根据文献合成了2,2′-联苯酸,并以其和联苯胺为配体,通过水热合成制备了Cu(Dpda) (Benzidine)2微晶颗粒(dpda=diphenic acid).通过元素分析、IR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通过TG分析对该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及热分解机理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Co(C6H8N3O2)2(N3)]·2H2O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组氨酸、N3-为配体合成了单核结构的配合物[Co(C6H8N3O2)2(N3)]·2H2O,对其进行了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征.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晶胞参效为:α=2.565 3(3)nm,b=0.884 3(3) nm,c=0.807 67(13)nm;β=98.184(2)°.Co(Ⅲ)为六配位处于变形八面体的配位环境中,N3-采用端基配位模式,一个组氨酸分子通过羧基氧原子、氨基氮原子和一个咪唑氮原子以三齿螯合方式与金属配位,另一个组氨酸分子通过氨基氮原子及一个咪唑氮原子以双齿螯合方式与金属配位.分子间氢键将配合物连接成二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两个以含氮杂环芳基羧酸为配体的过渡金属配合物:[Mn(L)2(CH3OH)2(H2O)2](1)和[Co(L)2(H2O)4]·2H2O(2)(HL=4-(1-四氮唑基)苯甲酸),并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中的金属离子均采取八面体配位几何构型,但对相同配体的不同配位原子具有配位选择性:在1中,与Mn(Ⅰ)配位的是羧基上的氧原子,而在2中,与Co(Ⅱ)配位的是四氮唑基上的氮原子.另外,配合物1和2均通过分子间氢键作用将单核结构单元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网络.  相似文献   

9.
用溶剂热法合成了含混合配体的双核镉配合物[Cd2(BHP)2(2,6-pda)2(H2O)2]·H2O(BHP=吡啶2,6-二甲酰肼,2,6-H2pda=吡啶-2,6-二甲酸),用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i,晶胞参数:a=0.999 70(13) nm,b=1.038 00(15) nm,c=1.077 40(16)nm,α=115.601(3)°,β=110.510(3)°,γ=98.416(2)°,V=0.883 7(2) nm3,Z=1.配合物中的两个Cd(Ⅱ)离子都处于七配位的五角双锥几何构型中,配合物通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并对配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用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与硝酸镧反应,制得新型稀土镧配合物,经元素分析、化学分析并且结合热分析确定了其组成为La(C15H11N2O4)(C15H10N2O4)·2H2O.利用摩尔电导测定、红外光谱、氢谱等手段推测了配合物的结构.根据TG-DTG曲线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稀土氯化钕与N-乙酰-DL-丙氨酸(C5H9NO3,Ac-Ala)及咪唑(C3H4N2,Im)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确定其化学组成为Nd(C5H8NO3)2(C3H5N2)2Cl3·4H2O,并通过FTIR、UV、^1HNMR、^13C NMR和X-射线粉末衍射的等手段对目标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根据DSC和TG-DTG曲线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配合物水溶液的荧光性质测试表示,形成配合物后,配合物水溶液发生了荧光淬灭现象,在10^-2-10^-4mol/L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18冠6与K2[Pd(NO2)4]的反应,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对生成的配合物[K(18C6)]2[Pd(NO2)4](H2O)进行了表征.配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体学数据a=L 710 4(3),b=L 485 9(3),c=L 576 3(3)nm,β=93.49(3)°,V=3.998 7(14)nm3,Z=4,Dc"=L 507 mg/m3,F(0∞)=1 880,R1=0.068 1.wR2=0.100 4.在固态,配合物具有[K(18C6)]2[Pd(NO2)4](D和[K(18C6)]2[Pd(NO2)4](H2O)(2)两个基团,两者比例为1L 2中相邻的两个分子通过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相连接形成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3.
在CH3CH2OH/CH3OH溶剂中合成了标题配合物[Mn(H2O)6](C13H10NO4S)2{C13H10NO4S = 4-[ (2-羟基-亚苄基)-氨基]-苯磺酸阴离子},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和热分析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121/c1 , 其晶胞参数:a = 0. 633 48(2) nm, b = 3.564 08(8) nm, c = 0.944 25(3) nm, β = 131.790(2) ° , V = 1.589 53(8) nm3, Z = 2.在标题配合物中,Mn2+离子与6个配位水的6个氧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构型.脱质子的席夫碱并未参与配位,而是作为抗衡阴离子存在于配合物晶体结构中,从而使整个配合物呈电中性.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高氯酸钕与咪唑、DL-α-丙氨酸的配合物晶体.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确定其组成为[Nd(C3H7NO2)2(C3H4N2)(H2O)](Cl4)3.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发现配合物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文献合成了联苯二甲酸,并通过水热法制备了Co(C14H8O4)(C12H12N2)暗紫色的微晶粉体.通过元素分析、IR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通过TG分析对该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及热分解机理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二烃基二硫代磷酸酯合过渡金属配合物与氮碱加合物的性能,合成了二乙基二硫代磷酸酯合钴(Ⅲ)配合物,利用其与邻菲咯啉的加合反应,得到了Co[(C2H5O)2PS2]2(C12H8N2)配合物并测定了它的晶体结构.Co(Ⅱ)与2个二硫代磷酸酯的4个硫原子和邻菲咯啉分子中的2个氮原子形成六配位的八面体结构,二硫代磷酸酯分子中的磷原子与2个硫原子2个氧原子形成四面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配合物[Cu(C2H8N2)2(H2O)2]2[Fe(CN)6]4H2O,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体学数据a=0.794 7(4)nm,b=0.899 8(5)nm,c=1.095 4(6)nm,β=91.380(8)°,V=0.767 7(7)nm3,Z=1,F(000)=378,R1=0.039 9,wR2=0.093 7.配合物由两个[Cu(C2H8N2)2(H2O)2]2+阳离子和一个[Fe(CN)6]4-阴离子组成.并由氢键等弱相互作用形成三维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8.
通过3-硝基邻苯二甲酸和2,2'-联吡啶与硝酸铜在乙醇水溶液中反应,得到了双核铜配合物[Cu2(C8H3NO6)2(C10H8N2)(H2O)2]·2H2O(C8H3NO6=3-硝基邻苯二甲酸根,C10H8N2=2,2'-联吡啶),并对其进行了IR和元素分析的表征.X射线衍射测定结果显示,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体学参数为a=0.753 4(19)nm,b=1.046 7(3)nm,c=1.204 4(3)nm,α=87.835(2)°,β=74.911(3)°,γ=77.437(3)°,V=0.894 9(4)nm3,Z=1,Dc=1.725 g/cm3,μ=1.277 mm-1,F(000)=474,R=0.038 2.中心铜离子为五配位,配位原子在铜离子周围排列成四角锥状.呈中心对称关系的两个不对称配位单元通过Cu-O键连接形成二聚体.离散的配合物分子通过分子间氢键和C-H…π等超分子弱相互作用力构筑并稳定了空间三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9.
报道了以N,N,N',N'-四(2-苯并咪唑甲基-1,4一二乙氨基乙二醚)为配体的双核钴(Ⅱ)配 合物[Co2(EGTB)Cl2]·(BF4)2·5H2O的合成,通过IR、UV-Vis和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体学参数为:a=1.42900(3)nm,b=2.46563(4)nm,c=1.42932(2)nm,β=100.7820(10)°,V=4.94714(15)nm3Z=4,Dc=1.500 g·cm-3,F(000)=2288,最终偏离因子R1=0.0591,wR2=0.1706.配合物含有两个中心金属Co(Ⅱ)离子,每个Co(Ⅱ)离子均采取五配位,形成三角双锥的几何构型.用核黄索光照法应用于配合物歧化O2-的动力学研究,歧化O2-的反应速率为1.2×106mol-1·L·s-1,说明配合物具有一定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高氯酸钐和咪唑、DL-α-丙氨酸混配配合物晶体.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化学分析和元素分析确定其组成为[Sm(C3H7NO2)2(C3H4N2)(H2O)]C lO4)3采用TG-DTG技术研究了配合物在流动高纯氮气(99.99%)气氛中的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运用微分法(Achar-B rind ley-Sharp和K issinger法)和积分法(Satava-Sastak和Coats-Redfern法)对非等温动力学数据进行分析,求得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132.3 kJ.mol-1,动力学方程式为dα/dt=1.750×109(1-α)[-ln(1-α)]1/3exp(-132.3×103/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