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宇虹 《科学通报》1992,37(1):74-74
人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能引起肿瘤细胞出血性坏死,目前已用于治疗癌症的临床试验。我们已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了半合成的重组人TNF(rh TNF)cDNA,并转入大肠杆菌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TNF基因的调控序列,我们将TNF基  相似文献   

2.
N端和C端结构对TNF与受体亲和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晓龙 《科学通报》1995,40(17):1621-1621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它对肿瘤组织和细胞的特异杀伤作用使人们对其用于临床抗肿瘤治疗寄予很大希望.但是临床试验表明,重组天然人TNF(hTNF)的毒副作用很大,限制了它的使用剂量,从而也影响了它的抗肿瘤效果.因此,进一步提高TNF的抗肿瘤活性,降低其毒副作用,是将TNF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的前提.为此,我们应用基因工程手段对TNF分子的结构进行了改造,构建了3种新型  相似文献   

3.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已经批准将以DNA重组技术生产的人肿瘤坏死因子(TNF)用于癌症病人.FDA 原先一直认为TNF 若用于临床试验,尚缺乏足够的有关TNF 效力的动物实验资料,现已批准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的Oettgen 博士用日本Asahi 化工公司生产的TNF 来治疗一例重危病人.通常,只有在提供了足够的资料证明一种新药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前提下,FDA 才会给予对实验性新药的豁免,即允许新药进入临  相似文献   

4.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1975年,TNF首次发现,最初被认为具有诱导肿瘤坏死活性,还被推测参与恶病质发生。1985年,TNF被发现是一种关键炎症因子,参与内毒素诱导的休克反应;随后,发现其在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性肠病、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等众多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关键作用。阻断TNF活性可缓解多种疾病临床症状,为药物研发奠定理论基础。1998年起,多种TNF抑制剂包括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戈利莫单抗和依那西普等先后获批使用,成为当前临床使用最广泛的一类药物。肿瘤坏死因子的发现、功能阐明以及抑制剂的开发与应用过程,全面诠释了转化医学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林安宁研究团队修改了为时15年的蛋白激酶IKK(IκB kinase,IκB激酶复合体)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诱导细胞凋亡的经典理论,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2013,152(1):304-315。蛋白激酶IKK是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细胞存活和肿瘤发生的至为重要的调控因子。自1997年IKK被克隆  相似文献   

6.
以毒攻毒     
美国目前已把肿瘤坏疽素(TNF)用于治疗癌症的临床试验中。坏疽素可能与造成癌症患者憔悴衰弱的蛋白质属于同一种。正象各种抗癌药物都有其副作用一样,环疽素也有副作用,不过其抗癌效能有可能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们已经把决定自然合成抗癌物质的受体分子的遗传密码译解出来。专家们认为,这项成果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用叫做肿癌坏死因子(TNF)的化合物来治疗癌症患者时,常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时能促进治癌技术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自然信息     
肿瘤坏死因子和以多肽为递质的网络在过去10年中,对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免疫,发炎,造血等功能的多肽数目了解得很快。这些因子的克隆为它们的存在和区别于其他因子提供了证据,同时克隆产物大大地有助于它们生物活性的检查。肿瘤坏死因子(TNF)和淋巴毒素(LT)这两种最初因其细胞毒素  相似文献   

9.
热休克反应负调节小鼠巨噬细胞IL-18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休克反应(HSR)是机体或细胞保护自身免受一系列有害刺激的自我保护性反应,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还参与了细胞因子的表达调节. IL-18是调节免疫反应的一个重要的细胞因子. 研究了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中HSR对脂多糖(LPS)诱导的IL-18表达的效应, 结果表明, HSR强烈抑制了LPS引起的IL-18的mRNA的转录和蛋白分泌. 进一步对这一下调效应机制的研究表明, 在热休克细胞中, 介导IL-18表达的转录因子AP-1与IL-18启动子区域(-1120 ~ -1083)的DNA序列结合活性明显下降, AP-1上游激酶JNK的磷酸化水平也显著降低. 上述这些研究结果提示, HSR对IL-18表达的下调效应与JNK/AP-1信号通路的抑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TNF—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衰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周建军  高云飞  王宏芳  陈佺  吴才宏  丰美福 《科学通报》2001,46(19):1636-1640,T003
TNF-α是极为重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在调节细胞免疫反应中起着多种生理和病理作用。TNF-α能激活血管内皮细胞,继而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引发一系列的炎性白细胞浸润和炎症反应。研究发现TNF-α炎性刺激除了能引起内皮细胞死亡外,还能诱导内皮细胞的衰老。TNF-α处理的血管内皮细胞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反应显示阳性,细胞周期停滞在G0-G1期;内皮细胞中线粒体膜电位早期上升,衰老时则降低,表征早期细胞线粒体功能亢进,而后期功能衰退;活性氧水平早期有上升和下降的振荡,诱导衰老后有所降低。结果表明线粒体的功能变化与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有关。  相似文献   

11.
利用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已有悠久的历史,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研究其抗炎机制及确定有效的抗炎成分,利用凝胶过滤层析、肝素亲和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蜂毒多肽,并观察蜂毒多肽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细胞周期、细胞因子合成及IκBα蛋白磷酸化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离得到的蜂毒多肽BV I-2H为单一对称峰,电喷雾质谱检测结果表明BV I-2H是蜂毒多肽混合物,其主要成分的分子量为644.8 u.BV I-2H可抑制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IL-1合成,可使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呈现明显的G2/M期阻滞.此外,BV I-2H可抑制PMA诱导THP-l细胞合成TNFα,抑制TNFαmRNA的表达及IκBα蛋白磷酸化.实验结果提示,蜂毒多肽BV I-2H是蜂毒发挥抗炎作用的重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12.
钱人元 《科学通报》1982,27(17):1049-1049
前文已报道聚N-乙烯基咔唑(PVCz)-2,4,7三硝基芴酮(TNF)(1:0.5)电荷转移复合物的暗导,其伏-安特性的非欧姆部分电导的对数与V~(1/2)成线性关系,但其斜率与Schottky或Poole-Frenkd效应的计算值均有偏差。为了更好地判断暗导的非欧姆性是来自界面效应还是来自体效应。作者改用对称的金属电极夹心池进行暗导伏-安特性测定,采用电子逸出功不同的金属电极,如金电极(逸出功5.leV),铜电极(4.7),银电极(4.3),所得结果如图1所  相似文献   

13.
陈尚贤 《科学通报》1981,26(1):22-22
聚N-乙烯基咔唑(PVC_z)-2,4,7三硝基芴酮(TNF)电荷转移复合物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光导体,国外已经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工作,但是对了解宏观电导规律很有帮助的不同电压下的稳定态电流,即伏-安特性报导不多。我们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所得到的结果对进一步深入了解它的导电机理将有所帮助。在工作过程中,发现PVC_z-TNF和其它有机光导体系一样,极难获得重复性好的结果。我们有以下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14.
sTRAIL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诱导细胞凋亡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迅 《科学通报》1999,44(9):972-975
TRAIL(TNF relatedapoptosis inducingligand ,简称TRAIL或Apo 2L)是肿瘤坏死因子家族的新成员 ,体外研究表明其具有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 .为了进一步探索TRAIL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首次从中国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扩增了TRAIL胞外功能区(sTRAIL) ,并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 ,转化大肠杆菌后 ,可溶型重组蛋白 (rsTRAIL)获得了高效稳定表达 ,其产量达到菌体总蛋白的 30 %左右 .体外研究表明 ,亲和层析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在 0 .1~ 1 μg/mL的浓度范围内 ,能显著诱导所试全部 7种肿瘤细胞株细胞凋亡 ,但不能诱导正常鼠成纤维细胞株细胞凋亡 ;进一步研究表明 ,rsTRAIL对贲门癌、乳腺癌和恶性胸腺瘤等原代细胞也具有强烈的杀伤作用 ,但不能杀伤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此实验结果为rsTRAIL特异性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生物学作用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相似文献   

15.
重组细胞因子类药物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传文  童耕雷 《科学》2005,57(3):18-21
细胞因子(cytokine)是由免疫细胞及相关细胞产生的一类调节细胞功能的高活性、多功能的多肽分子,不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和一般生理性的细胞产物.细胞因子通常由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相关细胞产生,按其功能及与免疫学的关系可分为:(1)具有抗病毒活性的细胞因子,如干扰素(interferon,IFN);(2)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类的IL 2、IL 4、IL 5、IL7、IL 9、IL 10和IL 12,以及β型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 β);(3)具有炎症介导活性的细胞因子,包括以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及IL 1、IL 6和IL 8为代表的结构相似的小分子趋化因子;(4)具有造血生长活性的细胞因子,包括IL 3、IL11、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CSF)、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和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等.  相似文献   

16.
615小鼠白血病细胞自身抑制活性性质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克复 《科学通报》1989,34(13):1016-1016
近年来白血病细胞系产生自身生长刺激因子(Autocrine)的报道屡有所见,但是,对于自身抑制因子的报道仍属少见。仅证实部分白血病细胞系能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并有其相应受体。我们由L 7811小鼠白血病腹水发现了对自身白血病细胞有较强抑制作用的因子。后来发现另一株615小鼠的可移植性白血病L615的白血病细胞也能产生类似的因子。进一步研究证明其他615小鼠衍生的T淋巴细胞白血病均有此因子,正常615小鼠及其亲本昆明种小鼠也有微弱的此类因子的活性,非615小鼠衍生的白血病则无此活性。故  相似文献   

17.
白藜芦醇双向调节核转录因子-κB活化和HEK293细胞增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红  程桂芳 《科学通报》2005,50(9):885-889
白藜芦醇(resveratrol, Re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多酚化合物, 临床前研究显示其具有抗氧化、抗炎以及潜在的抗肿瘤作用. 为进一步了解白藜芦醇临床应用的可能性和安全性, 研究了其对于人胚肾HEK293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利用台盼蓝拒染方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 PI染色-流式细胞分析法测定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 利用稳定转染的HEK293/luc-κB细胞株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测定细胞内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化水平, 酶联免疫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人白介素-8(IL-8)含量. 结果表明, 经10-7 mol/L白藜芦醇处理48 h, HEK293细胞增殖明显增加. 在联合10 ng/mL 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处理时, 10-8~10-7 mol/L白藜芦醇(24 h)和10-6 mol/L白藜芦醇(48 h)也可明显促进细胞增殖. 10-4 mol/L白藜芦醇单独或联合处理均明显抑制细胞生长. 处理24 h时, 10-7 mol/L白藜芦醇显著下调内源性和TNFa诱导的NF-κB活化, 但在10-4 mol/L浓度下明显上调NF-κB活化. 10-4 mol/L 白藜芦醇还明显增加培养液中IL-8含量, 引发明显的S期细胞周期阻滞并伴随轻微细胞凋亡; TNFα对10-4 mol/L白藜芦醇的上述活性具有协同作用. 由于白藜芦醇可以双向调节体外细胞增殖, 对其可能的临床应用应予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8.
蜂毒新多肽部位BVⅠ-2H的分离纯化及其生物学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伟  王本祥  朱迅 《科学通报》2002,47(3):198-202
利用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已有悠久的历史,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研究其抗炎机制及确定有效的抗炎成分,利用凝胶过滤层析、肝素和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蜂毒多肽,并观察蜂毒多肽对小鼠淋巴细胞细胞周期、细胞因子合成及Iκβα蛋白磷酸化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离得到的蜂毒多肽BV I-2H为单一对称峰,电喷雾质谱检测结果表明BV I-2H是蜂毒多肽混合物,其主要成分的分子量为644.8u。BV I-2H可抑制 ConA诱导的上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IL-1合成,可使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呈现明显的G2/M期阻滞。此外,BV I-2H可抑制PMA诱导THP-1细胞合成TNFα,抑制TNFαmRNA的表达及Iκβα蛋白磷酸化。实验结果提示,蜂毒多肽BV I-2H是蜂毒发挥抗炎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小鼠BRI3基因的克隆及其诱导细胞死亡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丽珠  喻红  应明耀  唐炯  周炜  赵寿元  李昌本 《科学通报》2001,46(18):1546-1549
为了阐明TNFα作用的分子机制,用抑制消减杂交(SSH)技术和反转录PCR(RT-PCR),从hTNFα处理过的小鼠脑血管内皮细胞(bEnd.3)总RNA中扩增并克隆BRI3的cDNA,构建了BRI3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融合的表达载体pEGFP/I3,转染L929细胞后,发现EGFP/I3融合蛋白位于细胞质里,通过TUNEL法检测或流式细胞仪分析初步表明,该融合蛋白在L929细胞中的表达能够导致细胞死亡,而且这种细胞死亡能被L929细胞中表达的Bcl-2蛋白所抑制,提示BRI3基因的功能可能与TNFα的细胞毒作用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直接用可溶性Jagged 1/Fc嵌合蛋白体外诱导小鼠髓系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的分化和成熟. 建立体外诱导和扩增小鼠骨髓DC的模型, 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Jagged 1/Fc对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和白细胞介素-4 (rmIL-4)诱导小鼠骨髓源性DC的形态学的影响. 用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Jagged 1/Fc对DC分化标记CD11c和成熟标记MHC-Ⅱ, CD86, CD80和CD40表达的影响. 结果显示, Jagged 1/Fc不影响rmGM-CSF和rmIL-4诱导DC分化的形态特征, 能促进其诱导DC分化和成熟; 在DC形态特征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谱上与细菌脂多糖(LPS)明显不同, Jagged 1/Fc刺激MHC-Ⅱ和CD40表达的作用显著弱于LPS, 刺激CD80的表达接近LPS, 不影响CD86的表达; 单独Jagged 1/Fc不能维持DC的生长、分化和成熟. 这些说明可溶性Jagged 1/Fc嵌合蛋白能影响髓系DC的分化和成熟, 但与LPS的作用不同, 可作为新的免疫调节剂用于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