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明代传教士来华首次向中国介绍了西方地圆说.清代知识分子刘献廷与丁柔克的笔记,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地圆说的认识水平,其间不乏对西方天文学概念的误解与中西方不同观念的碰撞.中国知识分子接受西方地圆说的困难,在于中西天文学观念的巨大差异,以及知识体系移植的困难与缓慢.  相似文献   

2.
在王锡阐(1628—1682年)有关天体运行的3篇文献《历说.五》、《日月左右旋问答》和《五星行度解》的基础上,分析了王锡阐改上三星本天之行为左旋的原因,揭示了《晓庵新法》中以地心为心的五星运动模型和《五星行度解》中的类第谷体系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王锡阐对第谷模型进行修正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李辉 《创新科技》2008,(5):48-50
"科学文化茶座"栏目从本期开始,将连续三期,刊登文章述评明末清初时期的中国天文学。在中国科学史乃至更宽泛的中国历史学科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令人困惑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像西方一样产生近代科学?天文学作为中国古代颇具规模的四大学科(天、算、农、医)之一,而明末清初又是中西交通的关键时期,所以通过对这一段时间中国天文学的述评,我们期望可以大致说明当时中国科学发展的脉络和线索,也期望能从大尺度的范围内阐述一门学科的"创新"所要应对的"自主"、"外部冲击"以及社会政治因素等方方面面。这三篇文章分别是:"明末的中国天文学"、"耶稣会士来了"以及"中国天文学全盘西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西方和苏联普遍流行着第二次天文学革命“行将结束”的见解,这种见解十分有害.本文为此提出相反的看法,并在总结二十世纪天文学飞跃发展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第二次天文学革命的内涵较为科学的理解。在与第一次天文学革命比较之后,又对第二次天文学革命广泛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东汉四分历前后和古希腊首次出现的一些球面天文学概念以及黄赤交角的测量和计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东汉时期已经初步尝试并基本建立了一个空间天球概念,但是没有被启代很好地继承下来,而古希腊建立的空间天球概念被现代天文学所继承;古代中西方对于黄赤交角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不同,并且东汉时期黄赤交角测量值的精度高于古希腊测量值的精度.  相似文献   

6.
一位是西方著名天文学家西蒙·纽康教授,一位是东方语言文学巨匠金克木,两位大师合力炼就的中文版"天文学传奇"——《通俗天文学》(当代世界出版社),以清晰准确、深入浅出的文字,将距离地球亿万里之遥的天体拉近到了我们面前。此书是婴儿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东汉《四分历》前后首次出现的一些球面天文概念,并把它们和古希腊有关概念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后汉书》中晷漏表和黄赤道宿度表的天文学意义,认为东汉时期在测算实践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尝试并基本建立了一个空间天球模型。关于古代中国的"似黄纬",在托勒玫天文学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概念。比较了东汉和古希腊对于太阳视赤纬、黄赤道坐标变换、昼夜长度和天体中天等的计算方法和考虑问题出发点的异同,前者比较重视测算实践,而后者则建立在球面三角学的基础上。东汉《四分历》为后世"歩晷漏术"确立了基本模式,在中国天文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战后西方社会结构最重要的现象之-是中产阶级的壮大和传统无产阶级的缩小.这导致了人们阶级观念的变化,并影响了西方当代社会分层理论.在马氏社会分层模式和韦氏社会分层模式的较量中,后者站了上风.但是,这并没有改变社会分层理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天步真原》是波兰籍耶稣会士穆尼阁与中国天文学家薛凤祚合作编译的一部著作,系统介绍了西方数学天文学和星占学知识,其中的天文学系统实际上是以哥白尼日心地动模型构建起来的.概述的前面有一篇匿名的序言.从该匿名名称的特点以及序文的内容来分析,这位匿名作者当是著名的思想家方以智,序文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方以智对西方天文学的态度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天问略》是一本介绍西方天文学知识的早期译作。文章对《天问略》中涉及的宇宙论体系进行了梳理和溯源,从中西方天文学内容相结合,用形象化比喻修辞帮助中文理解以及写作手法和文体等方面探讨此书何以有利于西方天文学知识的传播。同时,文章深刻剖析了《天问略》在以黄道度分定节气、“一时二动”思想以及明代15个区域的昼夜时刻图等天文学问题在明清时期的具体影响。阳玛诺撰写的《天问略》不仅传播了西方天文学,而且对中外天文知识和西方不同时期宇宙论进行了杂糅,其对明清时期天文学产生的影响与价值或许大于其内容本身。  相似文献   

11.
北宋的行星计算精度——以《纪元历》外行星计算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星理论是中国传统历法中的重要内容,历法家从汉魏时期开始就已经将五星预报的精度视为检验历法优劣的标准之一.北宋时期.历法家对五星测算误差的要求是差天二度以内,而南宋时期的标准已提高到差天一度.通过全面考察<纪元历>行用期间外行星计算精度,指出<纪元历>木星和土星计算误差达到了历法家制定的精度要求,而火星的计算误差则没有完全达到历法家制定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天体恒星、行星、卫星等宇宙星系的自转和不同步公转而产生观测周期差的主、次要原因及其组成部分,分析了Romer天文学方法测光速理论分析的错误,修正了Romer天文法测光速的光速理论计算公式,讨论了FanHoupeng相变效应理论与Romer天文学测光速理论的关系并计算出精确光速值,建立了FanHoupeng相变效应理论。  相似文献   

13.
1997年6月25日,刘、李两位女士专程赴北京市中关村王老的寓所采访了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绶琯先生.这篇采访录记录了王老在英国留学期间走上天文学研究之路的过程,以及新中国建国初期天文学研究的状况和北京天文台的筹建过程.文章后半部分记录了"文革"结束后天文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和现状.  相似文献   

14.
中西传统戏剧的社会功用理论都以"寓教于乐"作为教育意义实现的途径,但在这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二者的相异之处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中国古代戏剧理论强调"娱乐中实现教化",西方自古希腊至浪漫主义时期的戏剧理论则强调"快感中获得教益";对"善"的认识和阐解,中国古代戏剧理论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出发点和核心内容,西方自古希腊至浪漫主义时期的戏剧理论则强调它与社会责任、法律政治和审美活动的统一;中国古代戏剧理论笼统地谈论戏剧教育功能,西方自古希腊至浪漫主义时期的戏剧理论一般按戏剧种类分开来谈。  相似文献   

15.
戒文发展至两汉时期,与先秦相比,类型上更加丰富了,尤其是反映着汉代人的家庭观念的家戒文篇量更是引人注目。本文拟就戒文在汉代的这两大特点进行共时的探索研究,以期对此时期戒文的自身文体特点和时代特征有较为深入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汉唐之际的表影测量与浑盖转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圭表测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最重要的测量方法之一.分析了<周髀算经>、<易纬·通卦验>以及<续汉书·律历志>等汉唐文献中的影长数值,发现它们可分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一类并非出于实测,而是根据冬夏至影长计算所得;另一类则与实际影长非常接近.这种变化很可能是古人由盖天说到浑天说宇宙观变革的一种反映:线性排列的影长来源于<周髀算经>中盖天说宇宙模型的计算;而非线性的数据比较精确,应当是以描述天体运动准确著称的浑天说宇宙理论对其实测起到了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肖军 《科技智囊》2013,(3):78-83
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公元1442年(明正统七年),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在明代天文观测、历法制定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从明末开始的"西学东渐",北京古观象台见证了中西方两大文明体系交流与冲撞的大量历史事件,也经历了中西文化碰撞时的磨难与艰辛。在天文学领域,中国的学者与西方传教土相互交流,在古观象台共同完成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令人回味无穷的中西合璧的天文历法与天文仪器。创制于清代的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天体  相似文献   

18.
清代钦天监,处在中国西学东渐的特殊历史时期,钦天监内的中外学者,不仅共同编制了优秀的历法和星表,而且制造出一些精密的仪器,对天体进行了大规模的测量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就,为我国的天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圭表测影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在此影响下,传统圭表测影的理论和方法发生了转变。明末,正是由于其表现出计算准确、理论完备等特点,西方圭表测影理论和算法被较早地译介来华。改历过程中,圭表测影在"定气"注历之正统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明末,新法派天文学家曾用圭表测算日影论证"定气"注历的合理性。清初中西历争中,南怀仁提出以赌测日影决定胜负,其目的是论证"定气"注历这一人定之法更合于天。  相似文献   

20.
西方文明发展史表明,数学理性在西方宇宙观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描述宇宙结构上展现不可思议的有效性。中西方古代数学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中西方古代天文学具有不同的理论建构。从中西方数学文化史意义上看,西方数学文化对民族思维方式、民族理性精神的影响巨大,而中国古代民族文化中起理性建构作用的是周易,而不是中国古代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