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对远缘杂交人工合成的部分双二倍体“远中2”(AABBDDE1E1,2n=56)6个类型和“远中3”(AABBDDE2E2,2n=56)5个类型进行性状和细胞遗传学的观察,研究部分双二倍体——八倍体小偃麦遗传性的稳定性,观察到5个类型仍为八倍体小偃麦(2n=56),4个类型已变为非整倍体(2n=48~44),2个类型变为六倍体小麦(2n=42).说明八倍体小偃麦在繁殖过程中会自发的或与普通小麦回交出现分离现象,导入普通小麦的中间偃麦草E1、E2组染色体容易丢失,导致八倍体小偃麦向六倍体普通小麦方向退化。  相似文献   

2.
对22个育性良好并携带有黑麦质量性状的品系进行了Giemsa—C带分析,没有观察到具有黑麦特征即比较大的端带染色体。对83—149—1—Ⅲ和83—156—2—Ⅰ两个品系进行Giemsa—C带的带型分析,证明两者都是6RL/6AL异源易位系。本文并讨论了异源易位系的分析和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小麦--黑麦代换系5R/5A×6R/6A杂交后代的植物形态及细胞染色体数目的观察,选择杂交后代中具有普通小麦类型并带有某些黑麦性状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的7份试验材料,利用国内外发表的黑麦通用特异性DNA探针引物进行PCR扩增与电泳检测,初步筛选出6份材料为小麦--黑麦易位系或代换系.其中有4份材料06-6-9、6-26、7-23、7-33用黑麦特异性引物pSc119.1扩增出了一条大小为750bp的条带,有2份材料06-6-5、06-6-6用黑麦特异性引物AF1/AF4扩增出了一条大小为1500bp的条带.  相似文献   

4.
对从普通小麦克旱9号与六倍体小偃麦杂交后代(F5)中选育的05-9-2和7-24进行了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结果表明:两材料结实性好,籽粒饱满,株型紧凑,生长旺盛且茎秆弹性好;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 MⅠ)均具有一定数量的的单价体,普遍存在多个棒状二价体;后期Ⅰ、后期Ⅱ和四分体时期出现少量的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和微核等现象.这表明异源染色体(E染色体)进入小麦基因组,对小麦染色体配对有一定的影响,在高世代仍需做细胞学检测,从中选育出稳定且有利用价值的异代换系、易位系、小偃麦新类型与优良普通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远缘杂交的方法,可将小麦远缘种、属的染色体片段或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中,使后者获得远缘种、属的某些优良性状.方法:由八倍体小黑麦Triticale(AABBDDRR)与普通小麦T.aestivum杂交,获得四个具有黑麦性状的普通小麦类型,对其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分析四个品系与亲本回交F1代的减数分裂行为,发现:有的品系染色体配对不正常,单价体频率较高;有的品系存在大量多价体.通过C-分带检测,克丰6号带型正常,2899×91B 569(Salum)、宁农775、01- 140为T1RS.1BS普通小麦1B与黑麦1R的易位系.结论:(1)ABD与R组有部分同源关系,可以进行同源联会.(2)八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杂种后代出现变异,可能出现易位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远缘杂交的方法,可将小麦远缘种、属的染色体片段或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中,使后者获得远缘种、属的某些优良性状.方法:由八倍体小偃麦Trititrigia(AABBDDEE)与普通小麦T.aestivum杂交,获得八个具有偃麦草性状的普通小麦类型,对其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分析八个品系与亲本回交F1代的减数分裂行为.发现:有的品系染色体配对不正常,单价体频率较高;有的品系存在大量多价体.通过C-分带检测,98-4、20-5、20-6-2三个品系带型正常,20-3为3E代换系,、20-8、20-9、20-10、20-13分别为T3EL.3BL、T7EL.2AL、T4EL.5BL、T3BL.3AL.结论:(1)ABD与E组有部分同源关系,可以进行同源联会.(2)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杂种后代变异类型丰富,有可能出现代换系、异附加系和易位系。  相似文献   

7.
3种蒲公英的核型与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管花蒲公英(Neo-Taraxacum siphonanthum)、异苞蒲公英(Taraxacum heterolepis)及狭戟片蒲公英(T.asiaticum var.lonchophyllum)进行有丝分裂观察及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管花蒲公英的染色体数为2n=32,其核型公式为K(2n)=4 x=32m(4SAT);异苞蒲公英的染色体数为2n=24,核型公式为K(2n)=3x=24=21m+3sm;狭戟片蒲公英染色体数为2n=24,核型公式为K(2n)=3 x=24=24m.同时分析了染色体特征的演变规律,揭示了蒲公英属3个种的相对进化程度,支持将管花蒲公英另立为一属的分类观点.  相似文献   

8.
小麦-黑麦易位系的诱发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染色体易位可以人工诱发来产生,利用Ph基因突变体、5B缺体、远缘杂交和远缘杂交与辐射相结合的方法都可以获得染色体易位.其发生频率与亲本类型、杂交组合、辐射剂量的大小有关.对小麦与黑麦杂交后代的花粉母细胞进行Giemsa-C带分析,证实在杂种中黑麦染色体与小麦染色体有同祖配对和黑麦染色体的组内配对现象.利用C-带技术对十二个初步稳定的小麦-黑麦易位品系进行鉴定,其中四个品系为6RS/5RL易位;五个品位为1RS/7BL易位;对于无明显黑麦染色体端带的三个品系根据性状表现,推测为5RL易位或含有5RL片段的易位.实验结果表明用C-带技术鉴定小麦-黑麦的染色体易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导了溪七鳃鳗(Lampetra reissneri)的染色体数。试验结果表明,溪七鳃鳗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166±。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六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的性状与细胞遗传.共配制25个杂交组合,观察到以六倍体小黑麦为母本杂交当代结实率平均为36.17%,种子发芽率为80.14%,以普通小麦为母本杂交当代结实率平均为72.60%,幼胚在组织培养条件下出苗率为20.1%,F_1减数分裂中期有13.37个二价体和15.01个单价体,与理论数值接近.F_1的结实率正反交组合均很低,平均为2.98%,种子发芽率平均为32.38%.F_2的性状分离极其复杂,有三个主要类型即亲本类型与中间型,减数分裂中期二价体数变动在14-20间、单价体数变动在0-14间;根尖细胞用Giemsa染色进行C带分析.看到多有3-4对R组染色体,其中5R、6R、7R较多.F_1与亲本回交性状与染色体组型迅速恢复为亲本类型.在F_3及以后世代看到D、R组染色体混合类型是稳定的,可以从中选出多种类型的代换系.这种杂种方式对六倍体小黑麦性状的改进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远缘杂交的方法从普通小麦的近缘种、属转移优良基因已被证明是一条卓有成效的途径.通过创制异源代换系引入外源优良基因,采用六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对F5代6个株系进行了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9-1、9-2、9-5、9-6,4个株系染色体数目为42条,9-4、9-8两个株系染色体数目为41条.且经C-分带鉴定株系9-2和9-8为D/E代换系.  相似文献   

12.
不同海南粗榧种群核型及其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核型分析和巢式方差等级分析等技术对分布于海南的海南粗榧5个种群染色体水平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坝王岭种群、尖峰岭种群、卡法岭种群、黎母岭种群和吊罗山种群核型公式分别为:2n=2x=24=16m+6msm+2sm(2SAT)、2n=2x=24=16m+6msm+2sm(2SAT)、2n=2x=24=18m+4msm+2sm(2SAT)、2n=2x+24=20m+2msm+2sm(2SAT)和2n=2x=24=18m+4msm+2sm;2)相对长度变异最高的为第5对染色体(90.35%),最低的为第10对染色体(24.54%);臂比变异最高的为第4对染色体(86.54%),变异最低的为第12对染色体(40.228%);3)虽然海南粗榧不同种群核型表现出一定差异,但是其间差异不显著,都为较原始的2A型;4)无论是相对长度还是臂比,种群内的变异量总是远远超过种群间的变异量;其中坝王岭种群和吊罗山种群间的变异其相对长度和臂比都是最高的,坝王岭和卡法岭种群、卡法岭和吊罗山种群的变异最低;5个地点海南粗榧种群间的VST值平均为10%,即在常规染色体的遗传变异中,平均只有10%的变异来自于种群间,而大部分变异(约90%)来自于种群内的个体和细胞间.这样的分化系数表明在海南粗榧种群间进行着频繁的基因交换.  相似文献   

13.
短瓣金莲花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镜检观察短瓣金莲花(Trolliustedebourii)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K(2n)=2x=16=2m +12sm +2st,核型为“3A”型 ,核型不对称系数为68.74 %.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16=8M2+8M1,染色体总长度为41.3μm.  相似文献   

14.
何首乌的染色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聪莉 《聊城师院学报》1998,11(1):79-81,85
报道了何首乌的核型公式,K(2n)=22=14m 2m(SAT) 6sm,属于“2A”类型,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2=2L 8M2 12M1,同时还计算了何首乌染色体体积,关于核型和染色体体积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5.
在获得普通小麦×天蓝偃麦草,圆锥(及硬粒)小麦×天蓝偃麦草,提摩菲维小麦×天蓝偃麦草共计九个组合的F_1,并首次获得提菲维小麦—天蓝偃麦草双二倍体的基础上,从杂交,F_1和亲本减数分裂配对,F_1和亲本N带核型,导入小偃麦的天蓝偃麦草染色体组等角度,综合分析了小麦与天蓝偃麦草的染色体组关系。分析证明二者无共同染色体组。本文对F_1染色体配对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并针对F_1的不育机制,估价了小麦—天蓝偃麦草双二倍体的育种前景。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大叶龙胆(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的核型公式为K(2n)=2X=26=2M+2m+2sm,核型为“2A”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7.73%,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6=2L+12M_2+10M_1+2S,染色体总长度为28.34μm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棕背(鼠平)的核型结果表明:棕背(鼠平)的染色体数2n=56,NF=27,由27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组成.常染色体可分为4组:A组包括第1~11对染色体;B组包括第12~17对染色体;C组包括第18~26对染色体;D组包括第27对1对微小染色体.性染色体为XY.这个亚种常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相似文献   

18.
斯泰勒三元系(STS)的着色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讨论斯泰勒三元系(Steiner Triple Systems,以下简称STS)的着色理论。文献[1]中给出了顶点数为n的STS(n)的上色数的一个上界为[log1(n 1)],并证明了当n=2^k-1时该上界是可以达到的。该文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提出的问题之一是当n≠2^k-1时该上界是否也可以达到。本文改进了其上界为[log2(n 1)],给出了一种由STS(n)构造了STS(3n)的方法,并证明了当n=3(2^k-1)时,该上界也是可以达到的。  相似文献   

19.
镜泊湖产东方铃蟾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肠上皮制片方法研究了镜泊湖产东方铃蟾的染色体组型,其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24,包括6对大型染色体、1对中型染色体和5对小型染色体。全部染色体中,第4、6、8、10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亲和数和完全数的一个注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于正整数n,如果σ(n)等于2n,则称n为完全数,其中σ(n)为n的所有正约数之和.对于正整数m,n,如果它们各自的所有正约数之和都等于两数之和,则称m和n是一对亲和数.为了判断一类整数Sn=12(52n 1)是否为亲和数和完全数,文章讨论在此类整数素因子特点和数论函数性质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验证此类整数是否是亲和数的方法,从而证明了Sn不与其他正整数构成亲和数对也不是完全数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