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艺术结构上,茅盾与巴金的小说创作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他们究竟“异”在何处?“工”在哪里?“异曲”何以又能“同工”?围绕这些问题加以探究,不仅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他们的艺术个性,而且可以深化我们对艺术规律的思考和理解。一在对待文学作品的艺术结构上,茅盾与巴金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态度:茅盾是刻意求工,精心设计;巴金则是“无为而治”,任其自然。不同的审美态度,导致了他们作品  相似文献   

2.
在今天人民向作家们发出要注意农村题材呼吁的时候,我们很自然想起了茅盾。想起了这位前辈作家在农村题材耕耘中的辛勤劳绩,想起他所塑造的一系列成功的农民典型,想起他长期累积起来的描绘农村生活的艺术经验。 茅盾对农民问题的重视,在他专注于农村题材以前,就表现出来了。他早期从事文艺批评的时候,就强调了农村题材的重要,对当时“大多数创作家对于农村和城市劳动者的生活还很疏远,对于全般的社会现象不注意”的状况,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他的处女作《蚀》三部曲之一的《动摇》,就描绘了“象粗大的栋柱”一样,迈着堂堂步武的农民自卫军形象。到了  相似文献   

3.
“他开始写作不是按照艺术家的方式,而是按照科学家的方式。”如果我们将泰纳这一评论巴尔扎克的话移用到中国现代作家茅盾身上,那也将是极为妥贴的。茅盾就是以“科学家”的冷静、理智、客观、严谨的态度来解剖社会,描绘历史的。他的独具特色的创作心态,使他终于有可能创作出史诗般规模的社会历史画卷,成为继鲁迅之后中国现代文坛的又一巨匠。茅盾极强调文学的“真”的品格,并将“真”置于压倒一切的首要地位,而这“真”又不是如创造社作家所谓的“忠于内部的根本要求”,不是指“生之颤动,灵的喊叫”,主要地是指用科学的精神、客观的手段来真实地反映现实。茅盾认为,创作“总先得有了客  相似文献   

4.
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现实主义的作家们创造着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从不同的层面,深掘着社会历史的蕴含,揭示着封建制度必然走向全面崩溃的深刻命题。《子夜》中的吴老太爷和《家》中的高老太爷便是其中的典型。相同的人生理解使茅盾和巴金不约而同地赋予了封建势力以“老太爷”的性格特征,不同的艺术风格又使他们笔下的这两个人物呈现出“社会型”和“情感型”的不同形态而各具特色。(一)《子夜》中的吴老太爷,是一具典型的封建僵尸。他是一个虔诚的信奉文昌帝君的官僚子弟。官宦家庭,世代的皇恩厚泽,促成了他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正统思想。他时刻不离《太上感应篇》的古训,看不惯不合传  相似文献   

5.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家》是其代表作之一,为了鲜明突出《家》控诉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罪恶的主题,作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悲剧女性形象,他们虽然出身不一,经历不同,但却无一例外地落入悲剧结局。巴金在作品中溶入了自己深刻地情感,倾其心力,成功地塑造了血肉丰满的女性悲剧形象,并通过这些艺术典型深刻揭示了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内蕴、文化根源和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6.
卓越的文学家、艺术家总是除了继承本国文学遗产之外,还要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我国的新文学就是在广泛吸收外国文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的创作无一不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巴金是“五四”以来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浩繁的著作奠定了他在文学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赵树理(1906~1970)既是一位我党的实际工作者,又是一位知名的现代作家。这一双重身份的历史特点,使他成为一位以写“问题小说”见长的严谨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本世纪40年代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准确生动地描绘了变革时期中国农村的历史画卷。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对中国农村问题的探索,对中国农民命运的深刻关注。新文学史上,从鲁迅到茅盾形成了一个描写农村生活,探索农民问题的传统,赵树理的“农民小说”就是这种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所不同的是,鲁迅笔下的农村是沉滞凝固的社会,那里的农…  相似文献   

8.
郭艳 《科技信息》2008,(34):266-266
茅盾和老舍是20世纪中国文坛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由于二人的早期教育和人生经历不同,在文学创作中,虽同为现实主义作家但表现方法和侧重点却大不相同。茅盾的经典作品《蚀》、《子夜》、《虹》、《林家铺子》表现出他“为人生”主张和“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等;老舍的代表作《二马》、《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则透漏出老舍的“批判”性和偏重对市民社会心理重传统观念剖析的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9.
作为文学巨匠的茅盾,是以他反映时代的广阔与深刻显示其作品的独特性而蹻入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作家之列的。他在检讨自己的创作时说:“未尝为要创作而创作——换言之,未尝敢忘记了文学的社会意义”。他认为“站在时代的阵头,吹起前进的号角”,这样才能使文艺“克尽了它的使命”。 茅盾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是和时代共着脉搏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如果我们认真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茅盾的散文在表现时代性上是有自己的特色的。这就是:表现时代的多样性;揭示历史生活的连贯性;反映特定时期历史面貌的完整性。下面,就这几方面,分别加以论列。  相似文献   

10.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生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人生分别奠定了入世与遁世的学人生理论,各自体现了“士”积极参与社会建构的实用人生理想和“士”与社会保持距离的审美人生理想。中国古代作家入世与遁世的人生模式,分别体现了“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儒道互补的人生选择是调整入世与遁世人生价值冲突的有效手段。入世与遁世都存在着诸多困惑。整合多元化精华是升华和超越学人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二十年代,巴金、老舍的创作就显示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文化取向上看,巴金属于思潮情感型,兼辅以人性、文化的内涵,老舍则是以文化风俗为主,又具备了一些政治、伦理的色彩.他们均在多种视角的层面上突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鸣风和虎妞,是巴金的《家》和老舍的《骆驼祥子》两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就其反映20年代旧中国的社会生活、体现作家审美选择等方面来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虎妞是一个老北平车主老板的女儿,后来成为一个普通车夫的老婆.带着剥削阶级的占有欲念,她一直追求着自身所理解的“爱情”.由于主人公阶层及文化背景所…  相似文献   

12.
审美意象是作家审美活动的内在表现;或者说,是作家的心灵与“不在场”的事物进行接触并赋予这“不在场”的事物以心理的呈现或心理的存在的一种方式。文学创作是一种审美的意向活动。作家感知客观事物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录客观事物的过程,而是在一个预在的意向指导下的构造过程。正是这种预在的意向性构造过程,决定了作家的感受方式和感受向度。如果说,审美活动最终是要营造一个意象,那么,离开审美主体的意向性构造,这个意向就不可能产生。意象之所以不是一个实在物,就因为它是一种意向性的产物。审美意向的“意”,离不…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美学研究中主观派认为美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外化”和“物化”;客观派认为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界无须“人化”,自然美在人类社会以前早已客观存在;主客观统一派主张美是“自然的人化”,但认为美是主观意识与客观自然的统一;客观性与杜会性统一派虽然强调美是“自然的人化”,但认为美是社会实践在对象上打上人的印记,体现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既是一种道德人格,又是一种审美人格,而人格美的最高境界是人生的伦理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完美融合,这种境界就是为理学家们所津津乐道,后建构成一整套理论体系的“孔颜乐处”。“孔颜之乐”是仁与美的结合,是道德与审美的相得益彰,是伦理美的极致。  相似文献   

15.
早在十九世纪末,中国近代的启蒙学者严复在《(国闻报)附印说部缘起》一文中就论述过小说与社会心理的关系,谓小说是“写人心所构之史”,以此区别“写人身所作之史”的历史。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来看,文学创作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也是作家审美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创造活动。因此,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就是我国古代人民审美本质力量在这一特殊艺术形态中显现的历史,是古代小说家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审美感受的发展史。我  相似文献   

16.
茅盾对我国当代十七年短篇小说的评论,是这位伟大作家、批评家文学业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至今仍能给人们以教益和启迪,我们应该认真加以研究。一茅盾早在二十年代即倡导文学“为人生”,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作家作品。随着历史的发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以“边城”为代表的湘西题材小说,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然而,湘西题材创作的审美意蕴,不仅表现这一人生理想上外化的生活、自为的性爱使这一形式获得了定性,而作家对湘西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和生存危机的现实的感叹揉进这一人生形式中,更使作品获得了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达到了作家提出的“美丽总令人忧愁”这一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叶圣陶先生(1894—1988)是以他“冷静的谛视人生,客观的地,写实的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的人生”(茅盾语)的小说创作成就而赢得声誉的。然而,作为一代文坛宗师,他又是一位具有驾驭各种文学艺术样式才华的创作多面手。他始以新诗登上文坛,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诗》的创刊人之一,并且是我国现代第一  相似文献   

19.
一、心理与历史的交融、统一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作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条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审美心理因素与社会历史因素的交融、统一。创作过程归根到底就是作家的审美心理结构如何受社会历史现实的制约、以及心理与历史如何取得统一的过程。无视文学创作中的心理现象,仅仅从社会历史的观点来确定文学创作的特点,当然是片面的、错误的;离开社会历史把文学创作看作是“纯”心理活动,或者看成主要是由生理因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以“边城”为代表的湘西题材小说,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然而,湘西题材创作的审美意蕴,不仅表现这一人生理想上外化的生活、自为的性爱使这一形式获得了定性,而作家对湘西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和生存危机的现实的感叹揉进这一人生形式中,更使作品获得了更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达到了作家提出的“美丽总令人忧愁”这一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