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州地区,花岗岩球状风化不良地质及其诱发的工程地质问题极为常见。球状风化花岗岩易引起地质灾害且对工程存在较大的危害,对文献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对花岗岩球状风化的现象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赣南地区花岗岩分布广泛,构造裂隙发育,风化作用强烈,在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边坡地质灾害频发.研究这一地区花岗岩边坡破坏模式和失稳运动过程,可以有效科学地进行边坡防治.基于现场地质调查和资料收集,分析了赣南花岗岩边坡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并将该地区边坡地质结构分为土质边坡、浅层风化边坡、岩质边坡和岩土混合边坡4类;边坡破坏模式主要有坍滑型、崩滑型、混合型、沿结构面滑移型4类.采用非连续性变形分析(DDA)方法模拟了各类边坡失稳运动破坏过程,对其破坏影响范围进行了预测,其中混合型以及沿结构面滑移型危害最大,影响范围最广.根据赣南花岗岩边坡4类破坏模式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可望为赣南花岗岩区居民建房选址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粤赣高速公路进行的大量勘察工作,结合设计、施工中发现的问题,阐明了花岗岩全风化层的划分标准及勘察方法,同时根据大量的室内试验及原位测试资料,分析得出花岗岩全风化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压缩特性,研究了花岗岩全风化层斜坡失稳机理和防护措施,从中总结出花岗岩全风化层的勘察设计侧重点。  相似文献   

4.
采集了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地区东南部寒武—奥陶系砂岩、泥岩及泥灰岩等沉积岩样品,对其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样品稀土含量总体表现正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轻稀土段曲线明显"右倾",重稀土段则较为"平坦",总体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且受成岩作用影响不明显.根据稀土元素组合及其比值特征,结合研究区构造运动的影响,综合分析了孔雀河斜坡东南部寒武—奥陶系沉积岩源岩,源岩以北部沉积岩为主,少部分来自构造活动导致的花岗岩侵入体.与不同构造环境杂砂岩的稀土元素特征的对比结果及δCe的特征表明,孔雀河斜坡地区东南部寒武—奥陶系源区属性为大陆边缘背景.  相似文献   

5.
多雨地区全风化花岗岩路基水害现象十分常见,对路基边坡稳定造成极大危害,给通车带来严重安全隐患,文章结合施工现场探讨了该水害现象的成因,介绍了防治方法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冻土地区斜坡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坡体内温度场的分布状况.在野外观测数据无法完整的反映出热融滑塌发展过程中斜坡温度场分布的情况下,结合青藏公路K3035热融滑塌的气候及工程地质条件,应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滑塌过程温度场分布的数值模拟,并与实际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进一步讨论了在滑坎位置填埋碎石的工程防治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滑坎位置下多年冻土不稳定,容易导致斜坡的进一步滑塌,而防治措施能有效遏制滑塌趋势.  相似文献   

7.
利用遥感技术和高分辨的航空图像,对南昆铁路百色至米花岭路段及其两侧的斜坡变形等灾点开展遥感调查。在此基础上探讨斜坡变形灾点的成因,通过引进斜坡变形趋势评判数学模型,对斜坡变形灾点的稳定性进行预测,并对斜坡变形的灾点和路段进行评价,给出斜坡变形的危害性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花岗岩残积土是一种特殊土,在强降雨条件下极易诱发地质灾害。以广东省龙川县贝岭地区群发性滑坡为背景,采用物理模拟手段探究了典型滑坡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滑坡发生的影响因素为降雨强度、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斜坡结构;降雨并未引起坡体内部土压力及孔隙水压力数值出现异常增减,说明坡体破坏仅限与坡表及坡脚局部的破坏,未有整体变形破坏趋势;斜坡变形破坏在坡表表现为降雨造成的坡面侵蚀,坡脚表现为临空面的垮塌及潜蚀现象,总体上表现出“逐级后退、依次破坏”破坏特征;滑坡的演化过程可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原始斜坡演化阶段、土壤颗粒运移阶段、坡表局部破坏阶段、整体失稳阶段。  相似文献   

9.
在寒冷地区,粗粒土是路基、土石坝等工程主要填料,也在高寒山区斜坡上广泛分布.寒区高铁路基冬季冻胀病害和高海拔斜坡春季滑塌灾害等的防治与评价,均与冻融作用下粗粒土的力学特性密切相关.在查阅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从本构关系、物理特性、力学性质和界面问题等方面对寒区粗粒土力学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引入不同新理论建立了考...  相似文献   

10.
降雨是诱发边坡失稳的主要因素,为探明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的失稳模式,通过75mm/h、125mm/h、150mm/h、175mm/h等4组不同降雨强度下边坡失稳现场试验,基于工程边坡原位监测试验采集的含水率-时间与位移-时间曲线研究了花岗岩残积土边坡渐进失稳破坏特征,并提出了降雨条件边坡失稳的持续时间与降雨量阈值。研究表明:降雨条件下花岗岩残积土边坡为渐进失效破坏,根据降雨强度斜坡失稳破坏可分为“浅层局部滑动”、“浅层整体滑动与崩塌”、“深层局部滑动”、“深层整体滑动”等四种模式,斜坡发生变形失稳的区域主要位于坡脚位置,坡中次之,坡顶最小。边坡深层滑动从显著变形到失稳破坏历时18~20min,而浅层滑动持续时间为25min~135min。土壤界限含水率可特征边坡失稳破坏过程,当斜坡土壤含水率上为42~45%时,斜坡开始出现开裂、蠕动变形等失稳征兆;当土壤含水率上升到47~50%时,坡面土体开始崩解并迅速发生滑坡、崩塌。  相似文献   

11.
本论述根据野外实际调查,对成县张旗村不稳定斜坡的类型、规模、时空分布等特征进行了归纳,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该不稳定斜坡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史忠毓 《科技资讯》2014,12(22):42-42
该区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境内地形地貌受构造、地层岩性控制,本文介绍了其区域地质条件,重点分析了其地质灾害发育的分布特征,针对该地区多发的滑坡地质灾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于都县威胁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现场核查与分析发现,该县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和塌陷及不稳定斜坡。在此基础上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降雨和人为条件等方面分析了该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戍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青海野马泉地区正长花岗岩的基本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马泉地区1:5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发现野马泉地区A型正长花岗岩与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产关系密切,文中试图通过对正长花岗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和分析,在讨论正长花岗岩的成因基础上,通过同位素年代学研究,为确定野马泉地区与正长花岗岩有关的矽卡岩型矿床成矿时代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斜坡和沟道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即在多种外力作用下,使环境遭到破坏进而造成水土资源的流失,通过构建科学的防护工程措施可以减少或避免水土流失,对保持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通过研究斜坡防治工程和沟道防治工程,来更好的预防水土流失,最终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渝北区是地质灾害高发地区,主要以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为主,通过地质灾害排查工作以及对已有资料的收集整理,初步认识了渝北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其地质灾害形成条件,最后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渝北区制定灾害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深圳地铁工程勘察成果,对花岗岩残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花岗岩残积土的颗粒分析、孔隙比、压缩特征等,对深圳地区花岗岩的工程性质有了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18.
皖赣相邻区燕山期花岗岩类构造背景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比研究了江南隆起带皖南地区与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背景。皖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形成于挤压构造背景,而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形成于拉张向挤压过渡的构造背景;幔源岩浆直接参与到赣东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的成岩作用中,而皖南地区燕山期花岗岩类成岩物质主要为壳源;这种差异是赣东北地区燕山期与岩浆岩有关的多金属矿床发育,而皖南地区不发育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鄂西北变质岩区不稳定斜坡滑崩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和生态治理模式,本文以三用塘顺层变质岩不稳定斜坡为研究对象,在查明灾害体地质与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可能的破坏模式与主要影响因素,深入探究了顺层变质岩坡渐进式变形破坏的成因机理。采用极限平衡等方法对不稳定斜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斜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基于地质灾害生态治理理念,提出了削方整形、护脚墙、格构锚固、截排水沟、生态绿化与监测等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工程实施及效果监测表明:该治理方案不仅有效地消除了三用塘滑崩地质灾害安全问题,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绿化与美化效果。其综合防治措施,特别是将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绿化融为一体的生态治理模式可为同类顺层变质岩不稳定斜坡的加固与坡面防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丁宁 《甘肃科技》2022,(18):8-10
不稳定斜坡可以理解为处于临界状态即将失稳的斜坡。不稳定斜坡与滑坡最大的区别在于:滑坡有明显的滑动面,而不稳定斜坡则不一定有。本实例介绍了某黄土地区不稳定斜坡的具体整治措施设计,类似工程可作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