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郑启孝 《山西科技》2009,(5):55-56,58
原拟定的太原一长治高速公路AK74+140-AK74+240段位于西河滑坡滑体的中后缘,为了查明滑坡对公路的危害,进行了勘察研究。文章对滑坡及相邻边坡的稳定性做出了合理的评价,获得了满足滑坡治理设计的参数,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收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根据工程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及查阅有关资料,对公路路堑边坡常见病害滑坡的特征及成原因作了简要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勘察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边山滑坡是公路施工切坡诱发的大型工程滑坡.在现场勘察的基础上,文章阐述了河唐公路边山滑坡的地貌学特征和产生滑坡的环境地质条件,重点对滑坡的地质特征、岩体结构、形成条件及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根据滑坡的成因和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的对滑坡的治理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矿区生态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矿区生态重建涉及学科多、面广 ,而中国矿区生态重建基础理论研究又十分薄弱 ,许多地区或矿区采用单一植被恢复生态系统 ,但效果不佳 ,往往出现生态系统不稳定等现象。根据生物协同进化、生态环境多样性平衡原理 ,提出了土壤治理、植被恢复并结合微生物生态恢复等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王彬  梁德玉 《科技资讯》2011,(23):103-103
以公路施工引起的工程滑坡为例,通过对该滑坡的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及其成因分析,介绍了滑坡勘察与整治设计中确定滑动带剪切强度参数的一种途径、方法,提出了合理的滑坡治理方案。同对也箍出了评价工程建设对环境地质条件改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某高速公路滑坡的复杂的地质条件,水文地质状况及初次勘察、设计、施工的分析,说明了该公路滑坡事故形成的原因,揭示了公路滑坡形成的部分机理和工程建设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对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勘察、设计及施工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针对国道316线陕西段公路灾害特征,通过调查发现:公路灾害主要有地质灾害和水毁灾害,包括滑坡、滑塌、崩塌、泥石流、路基沉陷和路基水毁,其中滑坡灾害对公路造成的破坏最大,路基沉陷次之,滑塌灾害数量最多;从环境因素(外部条件)和公路工程自身两方面分析了公路灾害的成因及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公路灾害的类型、特点、规模及其对道路安全和通行的影响程度,在综合考虑危害程度、治理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根本治理、预防治理和维持治理三种灾害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林区公路滑坡的治理,提出了治理林区公路滑坡所采取的措施、方法和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铜川烈-柴公路收费站滑坡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以铜川烈-柴公路收费站滑坡为例,研究黄土滑坡机理,为黄土滑坡预报和工程治理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现场勘察及室内试验,对黄土滑坡的形成机理及运动学机理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分析了地下水对黄土滑坡形成的影响。结果在考虑孔隙水压力情况下,分别统计出了孔压系数与饱和度及孔隙比之间的关系,并对滑坡的滑距、滑速进行了计算分析。结论本滑坡符合黄土蠕滑动液化机理模型及滑坡运动学机理模型,提出的滑坡运动轨迹方程、滑体质心速度曲线方程、滑距公式在实际工程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平山县土壤资源利用现状及特点,分析了土壤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土壤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包括建立合理的土壤生态系统,恢复植被,加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大力营造防风和固沙林,加强工业“三废”的治理力度等。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四川省冕宁县城厢镇刹叶马村滑坡迹地自然恢复早期植被的野外调查资料与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在研究区域内共记录到维管植物58科137属176种,其中蕨类植物6科7属7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168种,隶属于51科129属.(2)构成研究区域植被自然恢复早期的种子植物有52科,分属7种地理成分,以世界广布的科最多,热带性质的科与温带性质的科比例接近.同时130属种子植物可划分为12种分布区类型,温带性质的属多于热带性质的属,世界分布属仍有较大比例.(3)群落分类的结果得到6种群落类型,代表了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小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先锋群落,各个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则代表了自然建群中的先锋物种.DCA排序的结果反映了多种环境因素对植被自然恢复的影响,提出加强对山体滑坡地段植被自然恢复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植被特征与生态保护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塔克拉玛千沙漠西北地区属于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植物区系包括中亚成分、古地中海成分等,分布着荒漠生态系统、自然绿洲生态系统和自然水域生态系统,在过境河流两岸分布着草垫带—森林带—固定沙包带—流沙带,植被类型有草甸植被、森林植被、灌木植被、沙生植被和盐生植被。水分状况是导致区域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也在影响植物群落演替变迁。本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区域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类型及其结构特征和植被动态演替,分析了各种植被类型的生态与生产功能。并对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绿洲、荒漠过渡带值被、优化荒漠边缘带生态系统、促进绿洲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室内水槽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潮滩、植物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消浪特性,量化了潮滩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波高衰减的贡献。结果表明:随着植物淹没度的增大,潮滩、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波高比均逐渐增大,即消浪效果越来越弱,而植物的波高比则是先减小再增大,水位在树冠中心时消浪率远高于其他植物部位;随着相对波高的增大,潮滩的波高比先稳定在1.0附近然后再减小,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波高比逐渐减小,而植物的波高比先减小再增大;随着波长与植物带宽度的相对宽度增大,潮滩的波高比先略减小再增大,但多数稳定在1.0附近,而植物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波高比先增大再略微减小;潮滩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波高衰减贡献随淹没度减小逐渐增大,最大可达63%;波浪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传播过程呈非线性衰减,单位长度的波高衰减率在植物带前1/4宽度远大于后3/4宽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海南热带雨林原生植被以及槟榔树种植基地发现:在原有热带雨林山坡地上改种经济作物槟榔树之后,滑坡发生的规模及频率在近几年显著增加,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不利于热带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此,本研究对比分析了热带雨林原生植被和经济作物槟榔树在林冠层、树干以及地表落叶、植株密度和根系分布等在生态固土护坡方面的差异,简要阐述了槟榔树种植基地频繁发生滑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地观测获取南京市路域植被情况数据,对草类、灌木类、乔木类3种不同植被类型图斑形状指数标度-频度关系、自相似分形特征及决定系数进行网格法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变异矩阵分析、分维计算等方式,对满足分形特征的不同道路和坡向的路域植被进行植被配置合理性、空间异质性和生态稳定性的对比分析和量化考察。应用空间异质性理论与分形理论,将网格法与变异函数法结合,依次分析标度-频度关系、分形特征、空间异质性,准确计算出路域植被的分维指标数据。结果表明:连续的道路路域各植被类型存在标度-频度关系和自相似分形特征,分维指标可以准确定量地评价路域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与生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concluded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echnique system in the arid-hot valleys and studied the anti-erosion function, environmental function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effect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the ecosystem in the arid-hot valley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erodibili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he climate environment of the small watershed had a great improvement after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f which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d, the humidity increased, the harsh environment of dry and hot in this region changed. The studies of the ecosystem biodiversity were mainly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bio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artificial ecological forest pattern and the natural enclosed treatment mode on the severely of degraded land. It could conclude that the natural enclosed treatment mode is helpful to the biodiversity of the eco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and stability of the ecosystem, and Leucaena artificial forest restoration pattern reduced the species diversity but optimized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Therefore, as to the severely and extremely severely degraded ecosystem in the arid-hot valleys, Leucaena pattern of gully control and natural enclosed treatment mode are the relatively optimal choices.  相似文献   

17.
Priority Areas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ABCs) are the key areas for futur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China. In this study, we used 5 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s (DGVMs) to simulate the ecosystem function changes under futur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 in the 32 terrestrial PABCs. We selected vegetation coverage,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and ecosystem carbon balance as the indicators to describe the ecosystem function chang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oody vegetation coverage will greatly increase in the Loess Plateau Region, the North China Plain, and the Lower Hilly Region of South China. The future climate change will have great impact on the original vegetation in alpine meadow and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The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of most PABCs will enhance in the coming 100 years. The largest increment will take place in the southwestern regions with high elevation. The PABCs in the Desert Region of Inner Mongolia-Xinjiang Plateau are with fastest productivity climbing, and these areas are also with more carbon sink accumulation in the future. DGVM will be a new efficient tool for evaluating ecosystem function changes in future in large scale. This study is expected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future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8.
三江平原植被特征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50年来,伴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三江平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植被的变化更加明显。笔分析了三江平原天然植被在特定的气候、水、地质、地貌环境下形成的基本原因,以及依地形地势而变化的分布格局,分别介绍了典型沼泽湿地、森林、中生草甸3种主要天然植被类型在分布、物种构成、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和最近50年来发生的变化,从人为和自然两方面说明了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阐述了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典型湿地植被变化的基本机理。  相似文献   

19.
姚月锋  何文 《广西科学》2022,29(5):824-838
喀斯特地区植被相比非喀斯特地区具有更高的时空差异性,在维持脆弱生态系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西南喀斯特地区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植被类型多样且存在显著的同物异谱/同谱异物现象。为更精准、高效地进行喀斯特地区植被定量遥感研究,本文从个体尺度到生态系统尺度,从遥感数据源选择和方法应用上回顾了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定量遥感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下一步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定量遥感研究主要集中在群落和生态系统尺度的植被覆盖度、植被分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研究;遥感影像数据应用相对单一,主要为被动成像中低分辨率的光学影像(如Landsat和MODIS)。在个体和种群尺度上,虽采用了地物高光谱遥感技术和无人机遥感技术,但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小尺度近地面植物个体和种群研究,难以扩展到区域范围。亟待开展融合多源影像,尤其是激光雷达影像(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与非影像数据的应用及其先进分析方法研究,以及个体和种群尺度的喀斯特地区植被生化参数定量估算与自然植被物种精准识别,群落和生态系统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与碳循环定量遥感研究工...  相似文献   

20.
非完整型沉陷式滑坡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滑坡一般是指由于自然因素而引起坡体变形或滑动的自然斜坡,在云南山区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滑坡按受力状态分为牵引式和推移式,都具有明显的后缘和前缘,剪出口位置都有较大的错位和裂缝。通过一处于(原始地貌为上陡—中缓—下陡)斜坡洼地地带,剪出口无明显错位和裂缝的滑坡发育、发展、发生过程的工程实例,分析了产生此类非完整型沉陷式滑坡的主要原因为地质条件、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人类活动和植被位置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