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固-液两相流理论和水力提升,射流泵扬矿等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射流泵扬矿试验系统进行了仿真计算,并与KSB公司的海上工业性实验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对稳定的液态金属钠沸腾两相流动压降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得到了不同工况下液钠沸腾两相流动压降特性的实验数据,建立了环形通道内液钠两相流动压降特性计算模型Na-TPDP,并将Lockhart-Martineli,Kaiser-Peppler,Chen-Kalish等人不同的两相摩擦压降倍增因子关系式进行了计算分析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Kaiser-Peppler的两相摩擦压降倍增因子计算式与文中的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研究室温下〔Fe(phen)3〕(ClO4)3.H2O与NaaNO2在碱性介质中发生的固一固相氧化还原反应。用Mossbauer谱、XRD、IR、元素分析、TG-DTA和磁化率测定等手段表征了反应24h后的固相产物。实验表明,室温下该反应速度快,反应进行完全。  相似文献   

4.
借助于第一形状因子,通过变换动量积分方程,得出了与布拉休斯(H.Blasius)的准确解相近的离心式固液两相流泵叶片边界层动量积分方程的解,使得固液两相流泵的边界层分析成为可能。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所给方程的解是唯一的,稳定的,收敛的。该解答对于离心式固液两相流泵叶片形状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离心式固液两相流泵叶片的边界层的理论分析,可以为分析流体在叶片表面沿程阻力提供基础,进一步也可以为确定叶片型线提供理论依据。建立了离心式固液两相流泵叶片边界层方程,为求解含有固体扰动项的粘性流体的边界层方程,引入了固相扰动因子和边界层厚度系数,它是进一步分析固液两相流泵叶片边界层及叶片解析设计的基础,同时也降低了由于边界条件的构造和构造含有扰动项的动量积分方程及其求解的难度。  相似文献   

6.
对成份为Cu-11.9Al-5Ni-1.6Mn-1Ti(质量百分比)的CANTiM形状记忆合金固溶后水淬及水淬后再经不同温度2h时效处理的试样的精细结构进行了电镜观察。其结果表明:淬火态试样中马氏体为M18R1型,马氏体基体中分布有尺寸较大的XL相和尺寸较小,与基体半共格的XS相。XL相中还弥散地分布着另一种尺寸约为20nm左右的析出相。在随后的时效过程中,以上的各X相依然存在,而马氏体则经历了从  相似文献   

7.
秦勇 《甘肃科技》1999,15(6):24-24,17
本文通过固液两相流的动量方程,初步分析了固液两相流的特点,并简单介绍了应用固液两相流设计渣浆泵的有利之处。1 离心泵叶轮中固液两相流分析1.1 固液两相流的动量方程假设固相由均匀颗粒组成,忽略颗粒之间的作用力:液相作为理想流体处理。由于固液各相的速度场不同,采用两相流体模型,分别建立固液两相流体的动量方用Cv表示固液两相流体的体积浓度,则在任一体积为V的两相流体中,液相的体积为(1-Cv)V。因此液相的动量方程为:DVfDs=ff-△PPf+Fs(1-Cv)ρf(1)固相和液相在两相流场中…  相似文献   

8.
为了寻找热稳定性与美国LosAlamos国家实验室合成的2,6-二苦胺基-3,5-二硝基吡啶(代号PYX)相当,晶体密度等性能优于PYX的新型含能材料,将2,6-二氨基吡啶与三硝基三氯苯缩合,然后通过硝化和氨化反应,合成了晶体密度、感度、爆速均优于PYX的题称化合物,并对有关理论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根据固液两相流离心泵的边界层理论,以固液两相流体为对象,通过实际案例从理论上分析和阐述了边界层分离对固液两相流离心泵振动的影响,并作了对比试验。理论分析和实验的结果说明:边界层分离将引起压差阻力。边界层分离的程度越大。引起的压差阻力也就越大。实验验证了过大的压差阻力将使测试泵的性能急剧下降,振动剧烈。这表明压差阻力对振动的扰动强弱取决于边界层分离的程度。同时,系统相关参数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能够控制的是边界层分离程度,用其减弱压差阻力的波动强度。降低水力振动。  相似文献   

10.
从固液两相流管中流动的伯努利方程,推导出固液两相流泵的汽蚀基本方程及其装置汽蚀余量和泵的汽蚀余量的理论表达式;在两相流不发生汽蚀时,推导出两相流泵的理论吸泥高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两相流泵输送两相流中的固体颗粒体积分数φ和两相流的密度ρm增加,两相流泵的装置汽蚀余量减少,泵的汽蚀余量增加,两相流泵容易发生汽蚀破坏.  相似文献   

11.
以韦伯数作为气泡稳定性的判断准则,从气泡稳定性的分析入手,研究分析了气泡在旋转叶轮间的运动规律,描述了叶轮间气泡的扩散流与分层流,并通过叶轮内气、液微元体的受力分析,研究了多相泵内部的相态分离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周围流体对气泡有压力作用,这使气泡存在聚合的可能,而气泡的聚合必然导致相态分离的发生,叶轮内部相态分离过程的发生与其叶轮的旋转角速度和曲率半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缝隙引流叶片对低比转速离心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比转速离心泵由于叶轮直径大、出口宽度小、流道扩散严重等原因,导致其效率偏低且很难改善.缝隙引流技术可大幅提高低比转速离心泵的性能.为进一步分析缝隙引流技术对不同低比转速离心泵性能的影响,设计3种不同比转速的常规叶轮和缝隙引流叶轮.为便于分析比较,将同一比转速的叶轮在同一蜗壳内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缝隙引流技术可有效地提高扭曲叶片叶轮的性能,且对不同低比转速离心泵性能的影响程度和影响区域不同;缝隙引流叶片包角和缝隙越小,对泵性能的改善越有利.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超小型泵性能和实用性,研究了其中前盖板对叶轮水力性能的影响。基于传统方法设计了两种超小型泵叶轮,其中一个为闭式,另一个为半开式。在转速3 000~10 000 r.m i-n 1的范围内进行实验,测定了超小型泵的水力性能。对半开式叶轮,在0.2~0.8 mm间调整叶尖和前泵盖之间的轴向间隙,以考察其对泵水力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超小型泵的效率(闭式叶轮:51%,半开式叶轮:47%)均高于以往统计的泵效率值;由于机械密封等外部损失所占比重大,泵效率随雷诺数减小而降低,而内部效率则接近一个定值;随轴向间隙扩大,超小型泵的扬程系数、功率系数和效率都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依据气液两相流理论,建立煤层气井气水两相井液进泵运动规律的数学模型,给出适应于煤层气井泵充满度的算法,通过求解井液进泵的数值模型及仿真分析,得到煤层气井不同工况下抽油泵内液面和泵充满度的瞬时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泵充满度与冲次、泵入口气液比、泵入口压力等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利用余隙容积系数与泵内压强的关系和气体压缩膨胀的多变特性,分析出低沉没度下泵发生气锁的条件并给出预防措施。结果表明:降低冲次、减小余隙容积和泵入口气液比以及增大沉没压力可以有效提高泵的充满度,而且泵入口气液比对泵效的影响尤为显著;考虑抽油泵余隙内自由气体的作用后,随着余隙容积系数的增加,泵的充满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5.
双向贯流泵导叶设置与原动机布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双向贯流泵具有在正、反向工作时效率都不能太低,而导叶布置的位置,导叶进、出口安放角和叶栅稠密度等因素对泵出流流态变化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泵的效率的提高这样一些特点,通过单、双向贯流泵性能试验的对比分析,得出了“S”形双向惯流泵设置后导叶能显著提高泵的效率以及原动机布置在进水侧较为有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活齿泵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活齿传动理论及齿轮泵工作原理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活齿泵的结构原理,讨论了活齿泵的工作原理及流量特性,研究表明,该泵具有流量大,流量脉动小,噪声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将开缝技术应用于轴流泵的叶轮上, 并选择合适的开缝翼型作为叶轮开缝的依据, 设计了一种新型轴流泵叶轮. 基于商用CFD 软件ANSYS CFX, 对常规轴流泵和开缝叶片轴流泵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 并分析了常规轴流泵和开缝叶片轴流泵在不同工况下的水力性能及其流场特点. 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开缝技术提高了轴流泵在小流量工况下的水力性能, 并降低了进口压力脉动. 进行了两种轴流泵的水力性能对比实验, 结果表明, 开缝叶片轴流泵在小流量工况下的性能优于常规轴流泵, 证明了开缝技术能有效地提高轴流泵在小流量工况下的水力性能.  相似文献   

18.
基于辅助线的螺旋离心泵叶轮的水力设计方法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一元理论的设计方法,类比普通离心泵的设计方法对螺旋离心泵叶轮进行水力设计,通过实例详细介绍设计过程,绘制轴面投影图、轴面截线图及叶片剪裁图等.通过对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的轴面流线分点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离心泵叶轮水力设计的改进方法.改进后的方法解决了流线剪裁图上进口边难以确定以及螺旋离心泵叶轮离心部分轮缘处流线走势不易表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入口非均匀流对核主泵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P1400反应堆冷却剂系统中蒸汽发生器下封头和核主泵直接连接,使蒸汽发生器下封头出口接管的流场变得不均匀.为探究非均匀入流条件对核主泵性能的影响,对核主泵叶轮和蒸汽发生器下封头进行联合简化建模,采用CFD方法数值计算泵的能量、水动力以及空化性能,并与均匀入流下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在0.7Q_0~1.2Q_0工况范围内,进口的不均匀流动导致泵的扬程下降1.8%~5.1%,叶轮扭矩下降1.9%~6.4%,而效率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非均匀入流下扬程的降低使叶轮所受轴向力有所减小,但径向力显著增大.空化发生时,泵的临界空化余量增大,抗空化性能降低,空化区域出现明显的不对称.  相似文献   

20.
离心泵叶轮内部固液两相流动的大涡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提高离心泵的抗磨蚀能力 ,对泵内固液两相流的流态进行深入研究。在多相紊流运动双流体模型的基础之上 ,建立了两相紊流运动的大涡模拟。利用大涡模拟 ,对离心泵叶轮内部的固液两相流动进行数值计算。计算结果得出液相压力分布和相对速度场 ,及固相的颗粒数分布和相对速度场。其中压力和颗粒的分布与同一离心泵在日本所做合作研究量测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两者相互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